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劉慶恩的結果 展開

劉慶恩

中國半自動步槍第一人

劉慶恩(1869~1929年),字國臣,原籍廣東潮州客家人,寄徠籍四川德陽。

後跟隨賽師(回族)在成都經商,不久因事同回武漢。賽師膝下無兒女,所以視劉慶恩如已出,宛如家人。成年後,他順利完成廣東水陸師學堂學業,並相繼在益珠、虎門、江陰等炮台工作。

人物生平


劉慶恩
劉慶恩
1895年隨“黑旗將軍”劉永福參與了甲午戰後保衛台灣的台南之戰,在與日軍的交戰中腿部受傷,返回後方。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進入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擔任技工。
1901年被保送日本東京成城學校學習。后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吳玉章、郭敬宇同班。
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機械與槍炮製作,畢業后復回漢陽兵工廠。
1909年,受孫中山指派往柏林考察,併到克虜伯兵工廠學習兵器製作。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劉慶恩受孫中山委任,出任漢陽兵工廠第一任總辦(廠長)。
1914年,劉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支五彈連發自動步槍和第一尊遠程大炮。
1915年,授少將銜,同年晉陞中將。
1917年兼任鋼藥廠總辦、工務處處長。於北京督軍團會議時,結識閻錫山。閻參觀國產武器試射比賽,見漢陽兵工廠所造槍炮十分精密,邀請劉對山西修械所給予指導。兩人偕返太原,陪同參觀修械所工作。
劉取出隨身量具,仔細考察,指出缺點。閻錫山十分讚佩,要求派學生前往漢陽兵工藝工學校學習。
劉慶恩據說個性高傲,常常下工廠自己動手研究,管理甚嚴。連漢陽兵工廠的主管都很怕他。1917年他與餘慶鰲、鄧定浩等人,研製成功白朗寧1917式機槍,後於1921年10月10日開始量產,稱之為“三十節重機槍”。
1918年,劉慶恩決定自行開發火炮,因北洋政府無款可撥,他將個人儲蓄傾囊投入,並向親友借貸。試炮時火力、精確度均高,時人稱之為“慶恩炮”,但終未投產。劉慶恩以他的卓越貢獻,奠定了中國近現代兵工學先驅的歷史地位。被國民政府授勛五位,並獲二等文虎勳章和二等嘉禾勳章
1920年該校遷往南京,成為中國第一所兵工專科學校。同年8月27日,劉在陸軍部開會時,受軍閥曹錕,吳佩孚等人的排擠,因爭辯激烈,導致腦溢血半身不遂而稱病辭去職務,乃作一絕自嘆:“病床難忘救國志,十年沉痾願未酬。老天使我身復健,轟凈國賊始方休。”
劉於1912~1920年任漢陽兵工廠總辦期間,在廠內開設兵工學校,分預科、本科,培養兵器技士,8名首屆本科4年制兵工學員是中國最早的兵器製造業骨幹。
1929年4月卒於上海,享年六十歲。吳玉章為其治喪,葬於上海江灣。

人物考證


1913年11月15日,他上書陸軍總長函:慶恩自承乏鄂廠以來,無日不絞腦血而思求至當之法。現場中規模已初具端倪,惟經費一節則毫無的款。月僅由鄂量為撥給,只是散放薪工及雜用而已。此外與各洋行所訂物料價款,積欠五十餘萬。慶恩此次來京,專為擴充廠及指定定常年經費,並各洋行五十餘萬欠款起見。此種情形,非面竭直陳,不可道其一二。今日旅居旬余,尚未望見顏色。日復一日,如坐針氈。轉瞬年關逼人,實難回鄂。自愧學識不足,又長此虛糜光陰,誠恐有負我總長之委任。竊思慶恩留學德日十年有餘,於炮工大學獨未竟其業,今年(1913年)已四十,若不趁此機會學,則老之將至,徒喚奈何。我總長夙具培植人才之苦心,是以呈請派赴續學二,三年,庶幾為山九仞,不至功虧一簣。
劉慶恩自裝槍——中國第一把自製半自動步槍
劉氏半自動步槍
劉氏半自動步槍
本槍是1918年提供美國測試中的一把目前收藏在Springfield Armory Museum,槍口集汽式是自動作業系統發展早期很流行的一種方式,白朗寧(John Moses Browning,1855-1926)曾在溫撤斯特(Winchester)貢桿作業槍槍口加上一個集汽裝置,將它改裝成半自動步槍,後來發展出了1895海軍機關槍,美軍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綽號挖馬鈴薯機(Potato Diggers),格蘭(John Cantius Garand,1888-1974)的M1原型槍也曾採用此種方式,但那是在此十多年之後的事了。
陸軍部軍械司對試射情形所提出的報告說:
槍口集汽作業方式的示意圖
槍口集汽作業方式的示意圖
此次試放者,系總辦劉慶恩在美所造自裝槍,及漢廠造射擊飛機機關槍(系仿丹麥的Madsen)二種。其自裝槍之構造約分四大部份。
一.槍口束汽筒。
二.槍管及槍機室。
三.槍機。徠
四.發條及彈簧。
全槍重量較尋常步槍約重一斤余,大小機件94件,其自裝作用之大概,系利用彈藥瓦斯餘力;當子彈將出時,其槍口束汽筒上有小孔三,受彈藥瓦斯力,使該筒向前略伸,因之帶同發條使槍機活動;當子彈出口后,尚餘一部份彈藥瓦斯力,乃將槍機完全退後;發條後部份之彈簧因之伸長,同時將彈殼退出,托彈板升彈一枚;及彈藥瓦斯力完全消滅后,發條後部份之彈簧收縮復原,帶同槍機自行關閉。
自裝槍槍口和刺刀
自裝槍槍口和刺刀
本槍在2000年中South Carolina拍賣會中出現
子彈放完后,槍機一行退開,即不復關閉,可以表示槍內已無子彈。至欲將自裝放改變為尋常放時,只須將槍口束汽筒旋轉,使三小孔向外,彈藥瓦斯力不能通過,則自裝之作用即可停止。
當試放時,初用一枝系漢廠造成者,惟一發后,自裝機即運動不靈,據劉總辦雲:系彈簧之過,因本廠機器不完備,加以手工制。造,故不能精細。隨改用在美國造成者,共放彈十餘排,甚屬靈便。計每次快放連續發彈六粒,若彈藥不生障礙,施放迅速。平均計算每分鐘約可發彈四十粒,但瞄準稍不易,因槍彈出口時後座力固屬減小,而槍口束汽筒之動作,不免使槍口部微動,加之全槍重量多賴左手支持也。
又試放時所用槍彈,藥力似頗不一致,快放時,間有槍機不能完全退後,致彈簧作用過快,槍機關閉太速,時有彈殼未及退出,為槍機軋住者。
又槍機後身較尋常步槍約長10生的(cm),初放時瞄準者稍不留意,槍機罩後退過速,往往易傷面部,然此須在教育時注意,並非槍之病。至改平常放,除當前子殼退出時,間有后二子一齊隨出,致礙射擊外,別無他病發現。竊查我國槍械久無發明,劉總辦於此項自動槍,本諸學理,證以實驗,苦心孤詣一再求精,茲已完全告成,據報試放時成績甚優,全體機件亦甚精密,實屬難得,且查此槍最利快放,雖子彈不免多費,然用於特別時機必能收偉大效力。
劉慶恩自裝槍分解圖
劉慶恩自裝槍分解圖
月13日,軍械司會議的結論:
一.槍重稍微超過一般步槍。二.鋼料必須外購。三.原料價值不超過尋常槍二元。四.槍口束汽孔塵沙是否會侵入,轉動是否有無不便,應俟軍隊實用時方能決定。五.多少發會改變口徑如果如果用德國鋼,大約五千發。六.槍身是否會過熱。七.槍機後部稍長,是否影響瞄準?
議決由劉總辦將該槍帶至軍官學校,作各種詳細實驗,再將該槍照造若干枝,連同說明書一併送部,以便發交軍隊實地試用。
自裝槍槍機,徽記為“陸軍漢陽兵工廠制”
自裝槍槍機,徽記為“陸軍漢陽兵工廠制”
該槍所用鋼料,應向德國或瑞典購買,其子彈所用火藥,亦以為鋼藥廠造成者難屬適用,似亦須購買。現在滬局本能鍊鋼,漢德兩廠亦能造葯。雖程度容有不齊,未始不可設法研究。
從此,中文的資料中再沒有此步槍的消息。1918年劉慶恩將槍提供美國陸軍徵選,也沒有結果。
黑則少將(Julian S.Hatcher),曾任美國兵工訓練總監,在所著的Hatcher's Notebook(1947年初版)的雜記中,提到了他與劉慶恩在1918年初碰面,因兩人都能說法語,因此以法語相談甚歡。黑則少將說劉慶恩是極聰明的兵工專家,他從劉處獲益甚多。(p.383)黑則少將除了提到劉慶恩之外,並列該頁的是強生半自動半槍的Mel Johnson,路易士機槍的I.N.Lewis,彼得生裝置的J.D.Pedersen。
該槍與丹麥在1912年設計的Bang步槍非常類似(Soren H.Bang所設計),一般稱之為平氏原則(Bang Principle)。後來仍有許多這樣設計的武器,包括早期量產的M1 Garand和德國的G41(W)和G41(M)。
各項工業條件無法配合。造槍的鋼料都要進口。彈簧都作不出來,就算白朗寧再生在中國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