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女詞
唐代李白所著的詩詞
《巴女詞》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絕。詩中巴女的丈夫大約是乘船東下去經商,所以詩人模仿巴女的口吻,用極簡單的幾筆,勾勒出與丈夫分別時的情景,道出了女子當時的不忍分別的複雜心情。借用水如箭、船若飛與問“郎幾歲歸”的心情進行對比,隱隱露出丈夫告別家鄉遠遊的絲絲悲痛。
詩中前兩句寫水、寫船,“急如箭”“去若飛”兩個比喻恰切描摹了巴水湍急以及小船疾去的情形。這既是對客觀事物的實寫,又含蓄地寫出了送行者灑淚惜別的細微心理活動。在詩中主人公看來,頃刻離別,去若離弦,萬千心事還沒有來得及說,丈夫所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盡頭了,這實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接下兩句是對巴女內心活動的直接刻畫。巴女送丈夫離去以後,落淚如雨,痴痴立在岸邊,她默然地計算著:“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暗寓出身隔異地,夫妻兩人不知何時才能團聚的悲傷之情。很多行商在外的旅人,由於交通極不便利,各種物質條件的貧乏,往往客死異鄉,或者竟在外地另立家室。在家獨守的商婦,大多形同孤寡、無依無靠,她們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所以她們與丈夫離別就象生離死別一樣。本詩就在對這種無限惆悵的情調的描寫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全詩從題材到語言與六朝民歌幾無區別,形式樸素簡潔,語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真切生動地表現了巴女那種真摯淳樸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當作於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詩人二十五歲去蜀途中,行至巴地,擬民歌之作。自此之後,不斷有擬作,表現了李白對民歌的傾心和學習。
日本·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言外有用沉痛悲切之情。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