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南詩社

天津城南詩社

天津城南詩社於1921年由津門鄉賢嚴修趙元禮金息侯王守恂等倡建,因舉辦雅集地點位於天津城南得名。詩社活動前後約三十年,成員總計在二百人以上,天津地方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幾乎全部參與詩社活動。後由著名教育家李金藻主持,每逢重陽舉行例會。1937年天津淪陷時,城南詩社一度停止活動,1945年後再次興起,詩社活動至1950年初停止。

詩社簡介


上世紀二十年代由趙元禮、嚴范孫、金息侯、王守恂等人組織的“城南詩社”,津門文化精英盡收於此,成為當時津門文壇的一大盛事。城南詩社作為天津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文化社團,其文化傳統是津沽文化的精髓。

倡建者信息


嚴修
嚴修
嚴修(1860-1929),字范孫,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學者、書法家、詩人。幼年受傳統教育,飽讀經籍。1882年鄉試中舉,次年中進士,后入清翰林院任職。做過清朝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校官、貴州學政、學部侍郎,掌管全國的教育。但他不同於一般封建官史,積極倡導新式教育。曾以奏請光緒帝開設“經濟特科”藉以改革科舉制度而傳名於世。他早年入翰林,后出任貴州學政、學部左侍郎等職。嚴修在為李石曾著“戒煙”書作序時,深望愛國憂國之士,遞相勸戒,先自身戒斷,而後及諸人人。嚴修還反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為此率先垂範,其子結婚改通行的乘彩轎為雙馬車,改新郎不迎娶的津俗為新郎騎馬親迎。這兩項舉動為“津邑之創格”,當時天津為之轟動。嚴修晚年在天津倡組了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等多種,現輯錄出版的有《嚴修東遊日記》《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蟫香館手札》等。
嚴修琴棋書畫樣樣通曉,其書法秀逸渾雄,頗有功力,為當時津門四大家之一。他還善詩歌,與趙幼梅、王守恂同被譽為“近代天津詩壇三傑”。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嚴范孫的重大貢獻是籌設南開學校。1902年到1904年間曾兩次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方法。1904年春出任直隸學校司督辦。之後與張伯苓決定將嚴范孫和王(益孫)館合併,籌設私立敬業中學堂。1904年10月,中學正式開學,聘張伯苓為監督(即校長)。這就是南開學校的前身。1907年改名南開中學堂。嚴范孫作為校董,不僅以個人財力、物力資助學校發展,而且在教育思想和辦學方向上對南開也有很大影響。1918年與張伯苓同赴美考察大學教育。1919年二人又共同創辦南開大學,為了建立一所高水準的南開大學,嚴范孫親自去美國考察教育,1918年末回國后,他即奔走各地籌集辦學經費,他還率先垂範為南開大學捐款、捐地、捐贈圖書。1919年他捐贈購書款2千美元及中文圖書共30餘種數百冊,1922年捐贈土地近6畝,1924年又捐圖書典籍數十種,為南開大學的早期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此後又成立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到1928年,獨具特色的南開系列學校(小學、中學、女中、大學)終於全部建成。 慧眼識英才,周恩來是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學生。在校時,組織社團,主編刊物,演出話劇,參加文化知識和課外比賽,品學兼優,深得嚴范孫讚賞和
嚴范孫石像
嚴范孫石像
師生好評。從南開中學開始,嚴范孫與周恩來就有很多往來。中學二年級時,周恩來就曾到嚴宅請為他主編的《敬業》雜誌題寫封面。三年級時,學校舉行全校性作文比賽,260餘人蔘賽,試卷姓名密封,嚴范孫親自參加評定,結果選定周恩來為全校第1名,並親自為周恩來所在班級書寫:“含咀英華”的獎旗。並稱周恩來有宰相之才。周恩來畢業後去日本求學。1918年春嚴范孫赴美國考察教育,在日本稍事停留。周恩來聞知即去拜望。南開大學成立后,經嚴范孫、張伯苓批准周恩來免試入南開大學文科。開學前4天,嚴特在私宅設宴歡迎周恩來,並請黃郛、范源濂、張伯苓及直隸教育廳廳長等知名人士共席,可見嚴范孫對周的器重。五四運動期間,周恩來成為天津學生運動領導人,被天津反動當局逮捕。出獄后,嚴范孫即與張伯苓商議,以他在南開所設“嚴范孫獎學金”資助周恩來出國。他還給駐英國公使顧維鈞寫信,介紹周恩來去英留學。周到歐洲后,一直與嚴書信往還,保持著密切聯繫。嚴為資助周恩來,特在嚴家帳目上為周恩來立了戶頭。除第一年的用款是用支票交周攜走外,以後三年,均讓人匯寄,每半年一次,準時不誤。周恩來在歐洲參加共產黨后,有人曾勸嚴范孫不要再給周恩來以資助,但他不為所動,以“人各有志”奉答,繼續寄錢給周恩來。周恩來對此念念不忘。1950年張伯苓由重慶返抵北京,周恩來在西花廳宴請,張帶去嚴范孫照片,周恩來動情地說:“我在歐洲時,有人對嚴老先生說,不要幫助周恩來了,他參加了共產黨。老先生說‘人各有志’,這話是頗有見識的。他是清朝的官,能說出這種話,我對他很感激。” 1929年3月15日南開“校父”嚴范孫在天津病逝,享年69歲。遍及全世界各地的南開校友捐款,在南開中學建“范孫樓”,並塑造了銅像。1992年,南開大學又塑銅像於校園,以此來紀念嚴修一生矢志新學的功績和對祖國教育事業的貢獻。

日記記載


“城南詩社友人章行嚴、周熙民、金純之、馮問田、顧壽人、王佛齋、吳子通、李琴湘、趙幼梅、趙生甫、王揖唐、曹纕蘅、彭醇士。作者題名(姓名,年歲,籍貫),合影入座。兩鍾后席散”。(1927-04-04)

社長信息


社長李金藻(1871—1947),字琴湘,號擇廬,天津人。十二代前是浙江省余瑤人。家譜(文革前有)記載,祖輩都是書香門弟。他在家排行第十。他一生有三男一女,有兩位太太. 他少讀私塾,18歲入縣學。1900年庚子事變后,先後在喬氏蒙養學堂、民立第一小學及師範講習所做教員,1903年去日本,入弘文學院師範科。回國后在直隸省學務處服務。1908年,李金藻奉派參加在美國召開的萬國漁業會,並隨行考察教育。1910年受南洋勸業會之邀應聘專門研究員,遊歷漢、滬、蘇、杭等地調查學務。1912年任直隸署教育科主任。1917年再赴日本考察,回國后在直隸社會教育辦事處任職。 1919年,李金藻奉派接管德華學校,改名為大營門中學(原中西學堂舊址),他出任校長。1920年,他應聘為扶輪中學教育會顧問;1926年出任河北省教育廳秘書及廣智館館長。後任省政府秘書、河北省第一圖書館館長、天津教育局局長、省教育廳廳長等職。李金藻晚年致力於社會教育,尤其對戲曲改良建樹很多,著有《詩緣》、《重陽詩史》等。曾任南開大學的最早校董之一.擔任過天津城南詩社社長. 做過大公報主編。做過河北省教育廳廳長。也做過江西省教育廳廳長和江西省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