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殷堯藩創作的七言律詩

《旅行》是唐代詩人殷堯藩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對於羈旅生活感受頗深的小詩。作者通過在金陵途中,寫他徠旅途生活艱辛及長期貧困失意,離家作客的主觀感受。同時更惋惜自己“壯懷空擲斑超筆”這種懷才不遇的悲涼心情。

作品原文


旅行
煙樹寒林半有無,野人行李更蕭疏。
堠長堠短逢官馬,山北山南聞鷓鴣。
萬里關河成傳舍,五更風雨憶呼盧。
寂寥一點寒燈在,酒熟鄰家許夜沽。

註釋譯文


註釋

煙樹寒林:籠罩在煙霧與微寒中的樹林。
野人:在野之人,作者自指。
行李:即行裝。
蕭疏:稀稀落落,這裡指行裝輕便簡單。
堠(hòu)長堠短:指行程或長或短。堠,古代驛路旁邊記里程的土堆。
逢宮馬:在路上常常遇到官馬。
鷓鴣:鳥名,古人認為它的叫聲很象“行不得也哥哥”,最容易引起旅人的愁思。
傳舍:古時供來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五更:古代記時制度,將一夜分為五更,這裡泛指夜間。
徠呼盧:古代博戲的一種,又名“樗蒲”,博具為五木,類似後世的擲色子,用五個木製杏仁形之子,一面塗黑,一面塗白,擲出后,五子皆現黑,即為“盧”,是最高之采,擲子時,往往呼叫,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名叫“呼盧”。
寂寥:寂寞。
寒:指燈光帶有寒意,形容環境的冷清。
沽:買。

譯文

煙樹寒林時隱又時現,我的行裝輕便又簡單。
到處都能遇到官家馬,鷓鴣滿山啼叫聲不斷。
萬里關河都是派行舍,呼盧之聲好像響耳邊。
深夜只有一盞寒燈在,盅盅美酒未把愁悶遣。

作品鑒賞


“煙樹寒林半有無,野人行李更蕭疏”兩句為後文的以酒澆愁作了張本。先寫這一筆,正是他寫此詩的目的,既能夠哄起讀者的聯想,又有助於文章主題的表現。當然,這裡沒有提到一個“愁”字,然而詩人巧用“半有無”“更蕭疏”自然景物和行裝的點染,從中不難看出作者此時此地的心境,並為後句作了伏筆。這一筆雖很細小,而在結構上是十分關健的。其一是攀領全篇的點睛之筆,其二是理解全詩的要害之處。因此,作者於此是精力著著。
第三句緊接首句,又作了環境氛圍的補充:我為什麼要長期離家不能歸呢?因為“堠長季堠短逢官馬”。這是一個意在言外之句。含蓄地點出了官差多,民役艱,百姓苦的現實。既反映出詩人內心的愁苦很深,又很難以排遣。第四句用“行不得哥哥”的鷓鴣聲,思歸不能歸,想回又回不去,來烘托自己傷感的心情。他所見的都是官家的驛馬,所聞的又偏偏是讓他羈旅難過的鷓鴣聲,以悲景襯悲情,更顯見愁思的濃烈。
接下來“萬里關河成傳舍”這句是寫他自己足跡之廣,聊寂情懷之深。他走過許多地方:陝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可見他離家的時間實在不短了。離家久遠,又正逢季節變化,遊子自然產生了歸鄉之念,何況又只有寂真陪伴自己。然而詩人沒用更多的筆墨,只用追憶起當年與朋友博戲時的熱鬧生活場面,來反襯當前旅舍中的寂突。這裡將過去熱鬧的“景”與現在寂賓的“情”聯繫起來,恰恰收到了相比一相襯的作用。詩人有意在追憶歡樂的場景中塗抹上與他當時感情並不太協調的色彩。本來寫的“愁”,卻故意把景寫得“喜”,造成“景”和“情”的完全對立,在對立中構成情景間的一種特殊聯繫,其好處在於能使某種特定場合的特定情感,抒寫得更加曲折和深刻,這正是王夫之提倡的以樂寫悲的手法。
末兩句,用一盞寒燈為自己作伴,用飲酒來排憂解愁作結。當然,這也是作者的主旨所在,直抒了在百無聊賴的寂寥之中,以酒澆愁,一醉方休的情感。
這首詩句式整齊,三、四兩句“堠長堠短透官馬,山北山南聞鶴鴿”,五、六兩句“萬里關河成傳舍,五更風雨憶呼盧”對仗工整。可見詩人遣詞造句工夫之深,非同一般。

作者簡介


殷堯藩(780—855),浙江嘉興人。唐朝詩人。唐元和九年(814)進士,歷任永樂縣令、福州從事,曾隨李翱作過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績。他和沈亞之、姚合、雍陶、許渾馬戴是詩友,跟白居易、李紳劉禹錫等也有往來。曾拜訪韋應物,兩人投契莫逆。他足跡很廣,遍歷晉、陝、閩、浙、蘇、贛、兩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說:“一日不見山水,便覺胸次塵土堆積,急須以酒澆之。”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