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時敏
趙時敏
趙時敏,女,北京市人,兒科學教授。1951年在北京師大女附中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博士生導師。
趙時敏,兒科學教授,女,北京市人。1951年在北京師大女附中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博士生導師。她緊密結合臨床。通過實驗室工作及院內外協作,為降低新生兒死亡、減少殘廢兒童、避免有遺傳病的患兒再出生,進行多項臨床研究。6年的研究使窒息的發生率、死亡率、後遺症率下降,復甦成功率提高,胎糞吸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1956年畢業分配到北京協和醫院任住院醫師,接受了嚴格的
趙時敏
1958年協和醫院兒科並人中國醫學科學院兒科研究所,隨同前往。在此期間,除從事臨床工作外,還在醫科院實驗醫學研究所(現基礎醫學研究所)進修學習,並在諸福棠、周華康教授指導下建立了病理生理實驗室,主要研究缺氧,內毒素中毒性休克的發生機制等。1965年晉陞為主治醫師,1973年調回協和醫院兒科。1976年進入兒科新生兒專業,1980年初獲國家教育部獎學金公派出國,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及維多利亞女皇醫學中心的新生兒科及兒科遺傳組學習共2年半。在此期間經考核取得澳大利亞臨時行醫執照,參加病房、NICU、門診臨床實踐。對NICU工作、呼吸衰竭、呼吸機應用、靜脈營養、遺傳代謝病等進行了專題學習,完成了“375例極低出生體重兒監護治療”科研工作,論文曾在國際圍生醫學會議宣讀,並發表於澳大利亞兒科雜誌。1983年在領導的支持幫助下擴大新生兒病床,建立新生兒重症監護單位(NICU)及實驗室。緊密結合臨床。通過實驗室工作及院內外協作,為降低新生兒死亡、減少殘廢兒童、避免有遺傳病的患兒再出生,進行多項臨床研究。6年的研究使窒息的發生率、死亡率、後遺症率下降,復甦成功率提高,胎糞吸人的發生率明顯降低。此工作獲醫院醫療成果獎及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4年開始,參加遺傳諮詢門診工作,並被任命為中國醫學遺傳北京中心副主任。通過協作,診斷了很多複雜、疑難的國內少見的遺傳病。在全國首次報告甲基丙二酸血症,獲醫療成果獎。與此有關的有機酸血症的研究,於1992年獲醫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研究生玉米澱粉治療肝糖原貯積症獲良好療效。該文在中華兒科雜誌發表,並獲優秀論文獎,為本病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1991年開始承擔中華醫學基金會—CMB項目,進行兒科幾種常見遺傳病的基因診斷研究,包括苯丙酮尿症、肝豆狀核變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脆性X綜合征等發表相關論文多篇,所總結的“少見疑難遺傳病診斷”獲院級醫療成果獎。多年來在診治新生兒疾病、重症監護、先天異常、染色體病、遺傳代謝病、智力低下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作為項目主任或負責人之一主要承擔了衛生部7•5攻關項目“宮內發育不良的預防及處理”,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低體重兒呼吸衰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項目“兒童貧血”,“母乳餵養愛嬰醫院”,“圍生保健”,中華醫學基金會“兒科常見遺傳病的基因診斷”等研究工作。一直參加八年制醫大等多層次教學,為博士生導師,指導研究生8名。為高等醫學院校兒科護理系教材編委,多次參加全國性專科講學。為繼續教育拍攝的教學錄像片“新生兒呼吸機的應用”獲衛生部一等獎。
與國際兒科有廣泛交往。多次赴亞、大、歐、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4次赴美國短期進修。成功組織國際新生兒學術會議(1991年),在新生兒學界有一定知名度。共發表論文著作90餘篇,參加編寫書籍2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