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薦
丁元薦
丁元薦,字原躬,浙江嘉興布衣。後為僧,名凈伊,號願庵。畫山水人手佛像,老而秀,工而不纖。寫關壯繆像凜然有生氣。兼精繆篆,善書工詩。自為僧后,專畫佛像,而山水筆墨尤高遠。嘗遍訪歷代佛祖、高僧,自大迦葉尊者,以迄明季蓮池大師,繪為巨冊,各識事迹。崇禎三年(1630)作枯木竹石扇。《靜志居詩話》、《圖給寶鑒》、《國[清]朝畫徵錄》、《桐陰論畫》、《旅堂集》
明人,有尊拙堂文集 十二卷, 附錄一卷、西山日記等著,見中研院線上目.
西山日記 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丁元薦撰。元薦字長孺,號慎所。長興人。萬曆丙戌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事迹具明史本傳。是編雜錄自洪武迄萬曆朝野事迹。分英斷相業延攬才略深心名將循良法吏節烈忠義淸修直節德量器識神識正學十六類為上卷。古道友誼義俠格言正論淸議文學師模庭訓母範孝友篤行方術高隱恬退持正賢媛耆壽家訓日錄二十類為下卷。西山者。其所隱居處也。末附避亂五箴。蓋已刻於拙存堂集中者。以其切裨身世。故復入於是編。(四庫提要。子部五十三 小說家類存目一)
丁元薦(1560-1625),字長孺,長興人。父應詔,江西僉事。元薦舉萬曆十四年進士。請告歸。家居八年,始謁選為中書舍人。甫期月,上封事萬言,極陳時弊。言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饑民思亂也,武備積弛也,日本封貢也。可浩嘆者七:征斂苛急也,賞罰不明也,忠賢廢錮也,輔臣妒嫉也,議論滋多也,士習敗壞也,褒功恤忠未備也。坐視而不可救藥者二,則紀綱、人心也。其所言輔臣,專斥首輔王錫爵,元薦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元薦家居,坐浮躁論調。閱十有二年,起廣東按察司經歷,移禮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書孫丕揚力清邪黨,反為其黨所攻。副都御史許弘綱故共掌察,見群小橫甚,畏之,累疏請竣察典,語頗示異。群小藉以攻丕揚。察疏猶未下,人情杌隉,慮事中變,然無敢言者。元薦乃上言弘綱持議不宜前卻,並盡發諸人隱狀。黨人惡之,交章論劾無虛日。元薦復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其後邪黨愈熾,正人屏斥殆盡,至有以“《六經》亂天下”語入鄉試策問者。元薦家居不勝憤,復馳疏闕下,極詆亂政之叛高皇、邪說之叛孔子者。疏雖不報,黨人益惡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復以不謹削籍。天啟初,大起遺佚。元薦格於例,獨不召。至四年,廷臣交訟其冤,起刑部檢校,歷尚寶少卿。明年,朝事大變,復削其籍。
元薦初學於許孚遠,已,從顧憲成游。慷慨負氣,遇事奮前,屢躓無少挫。通籍四十年,前後服官不滿一載。同郡沈淮召入閣,邀一見,謝不往。嘗過高攀龍,請與交歡,辭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別去。當東林、浙黨之分,浙黨所彈射東林者,李三才之次,則元薦與于玉立。
丁元薦初舉進士,即遭臨喪父之痛,守孝達八年,后始謁選成為中書舍人。初居官,因見時政流弊,上書朝廷以萬言書,痛陳時弊,主要抨擊“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饑民思亂也,武備積弛也,日本封貢也。”、嘆息時政七事:“征斂苛急也,賞罰不明也,忠賢廢錮也,輔臣妒嫉也,議論滋多也,士習敗壞也,褒功恤忠未備也。”,以及“坐視而不可救藥者”二事:“紀綱、人心也。”丁實則專批曾為丁的座主,當時正任首輔的王錫爵。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適逢京察內計。不久丁母去世,丁服喪十二年。三十八年(1610年),復任廣東按察司經歷,升按察司知事,再移禮部主事。剛上任禮部主事之時,又正值辛亥京察(1611年)。時有東林黨爭,官僚乘機徇私毀譽,結援同黨。當時任職吏部尚書的孫丕揚揚言會力清“邪黨”(宣黨、昆黨、楚黨、齊黨、浙黨等),但后反為眾朋黨集團所攻擊。時副都御史許弘綱又與孫共同掌管京察事務,眼見黨爭為禍,因而恐懼諸黨威脅,數年間累上疏要求重新進行京察。朋黨各部故以為孫丕揚領東林黨人直疏其非,要求重核,又群起而攻擊孫。《明史》提到當時黨爭的情境為:“察疏猶未下,人情杌隉,慮事中變,然無敢言者。”可見朝廷已四分五裂。這時丁元薦見狀,上疏許弘綱不應因恐懼諸黨勢力而不敢直議,於是丁遭眾黨暗批髮狀,兼與部分朋黨成員交惡。丁其後再上疏,欲辨晰事件,但不成功。其後黨爭愈加激烈,朝中正臣幾乎被打垮殆盡,主要因為朋黨以東林黨人籌辦之鄉試,乃“六經亂天下”之由而上訴得直。丁此時正居家,聞黨爭互責互批之說,更甚惱怒,於是再次嚴詞上疏,“極詆亂政之叛高皇,邪說之叛孔子者”。這份奏疏當然不被接納,其他朋黨成員亦與丁交惡日深。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丁巳京察,丁元薦因朝中朋黨互相侵迫相害,被削籍革職。
天啟初年,有朝臣大起遺逸,當中不乏東林黨人,丁亦在遺逸之列,但丁獨“格於例”,不參與召見。天啟四年(1624年),朝臣交訟丁之於黨爭之冤情,再起任刑部檢校,歷任尚寶司少卿。但短短一年後,天啟五年(1625年),又因朝事大變,被朝廷再次削籍革職。
丁被削籍后,始終因東林黨爭而繼續被朝臣抹黑、彈劾。後學於許孚遠,學成后又與顧憲成同游。丁通籍滿四十年之時,前後服官亦未達一載,曾與邵沈㴶同邀入閣,但兩人亦謝卻不見丁曾拜訪高攀龍,高亦有力勸丁入閣,但丁始終辭卻所請,道:“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語后匆忙而去。丁後於天啟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明史》載丁道:“慷慨負氣,遇事奮前,屢躓無少挫。”以顯丁氏於黨爭中,以及被黨人打垮后,依然持守氣節,亦辭卻所有邀官之請。
實則丁元薦歷仕多年,以東林黨爭對其仕途窒礙最大。其中兩次京察,均被黨人承機毀譽,終被朝廷兩度削籍。晚年的丁元薦因而對任官心倦,多次辭卻東林黨人重任官職之請。據《明史》本傳終句載,東林黨爭禍害,主要因東林黨及浙黨相互交惡。直至丁元薦臨行將就木之時,浙黨所彈射的東林黨人中,就以李三才、丁元薦及於玉立最為盛,死後依然被人一直毀譽,黨爭於明神宗在任之時始終無日無之。
丁有著《赤水玄珠序》、《西山日記》二卷、《尊拙堂文集》十二卷、《程朱道命錄》,以及《名山言海印譜》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