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學

帖學

【詞目】帖學【拼音】tiè xuéㄊㄧㄝˋㄒㄩㄝˊ【詞性】名詞【結構】偏正式。

解釋1


①損崇尚魏晉以 下,如鍾繇、王義之、顏真卿等書風體系的學派。以區別於碑學。

解釋2


② 指研究考訂法帖源流、版本優劣、字跡真偽的一種學問。盛行於清代。

基本概念


從書法藝術角度說,帖學是指崇尚歷代法帖的書法流派,以區別於碑學。歸納起來,其概念可以扼要地概括為三種:
一、學晉(人之帖)。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尊碑》篇首句即說:“晉人之書流傳曰帖,其真跡至明猶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為帖學,宜也。”似以“帖學”為學晉人之帖,故後面又說:“故今日所傳諸帖,無論何家,無論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鉤屢翻之本,名雖羲、獻,面目全非,精神猶不待論。……流敗既甚,師帖者絕不見工。”(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754-755頁)
二、寫晉唐以來行草、小楷。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帖學”一節標明“以晉唐行草小楷為主”的副題,實際上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沙老又把它分為兩種類型:在二王範圍內(實際上也包含唐、宋、元、明,因此張照這位學董出身的也得以列入);在二王以外另闢蹊徑的。但不包括從北碑中化出行草寫法的書家如康有為、趙之謙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沙老把學顏的單列一門,因此這裡的“晉唐”是沒有顏真卿的“晉唐”。(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沙孟海論書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6月,第44-52、67頁)康有為有“卑唐”之論,在各篇的論述中,也常常把宋、元、明連帶批評,當他在《體系第十三》說“近世人尊唐、宋、元、明書,甚至父、兄之教,師友所講,臨摹偁引,皆在於是。故終身盤旋,不能出唐、宋人肘下”(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822頁)這種話時,人們不免會把它和他的“碑學乘帖學之微,入纘大統”聯繫起來,所以在一般人眼裡,康氏的“帖學”概念,有時候也等同於“晉唐行草”。和“碑學”概念的作用一樣,康氏的“帖學”概念也不那麼嚴謹。
三、學閣帖、甚至主要指學趙、董。馬宗霍說:“帖學自宋至明,皆所宗尚。”下文並特別指出清帝重閣帖的史實;又說:“宗趙宗董,固自有殊,其為帖學則一也。……至若帖學不囿於趙、董,而能上窺鍾、王,下掩蘇、米……斯則所謂豪傑之士,固將移俗而不移於俗者,蓋亦有人,自當別論。”(馬宗霍:《書林藻鑒》,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新1版,第192-193頁)

發展歷史


帖學的起源歷史悠久,它是從甲骨文、篆、隸、章草發展而來,歷經周、秦、漢、魏、晉,至晉朝楷、行、草、篆、隸五體皆備,特別在王羲之手裡這五種書體達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個完備的書體和筆法的成熟系列。這個書體和筆法系列在王羲之之後歷經千餘年,傳承有序,譜寫了幾乎整個的書法史。可以說以王羲之書法為主導的帖學書法是中國書法的主線、正脈,或者說是基礎。
帖學筆法全面完備,它涵蓋了書法的全部歷史和領域,從小孩子學書法一直到成為書法大家,從一種書體到融會多種書體,都可從帖學里找到答案,攝取足夠的營養。清代以前的書法大家都基本是學帖學而成家的。
清代中葉以前,中國書法史以帖學佔主流。清代中葉以後,碑學興起,帖學逐漸衰微。

代表人物


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張旭、顏真卿、蘇軾黃庭堅趙孟頫、祝允明、唐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