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蒼子葉

藥物

山蒼子葉,中藥名。為樟科木姜子屬植物山雞椒Litsea cubeba(Lour.)Pers.的葉。植物山雞椒,分佈於我國西南、華南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西藏等地。具有理氣散結,解毒消腫止血之功效。主治癰疽腫痛,乳癰,蛇蟲咬傷,外傷出血,腳腫。其揮髮油可用於慢性氣管炎

入葯部位


葉。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功效


理氣散結,解毒消腫,止血。

主治


癰疽腫痛,乳癰,蛇蟲咬傷,外傷出血,腳腫。其揮髮油可用於慢性氣管炎。

相關配伍


1、治行軍引起的腳腫,山蒼子葉、三加皮各15g,仙茅12g,薄荷、香附各3g。上藥均用鮮品,混合搗爛,加白酒適量,調勻,敷於患處,每日換藥1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急性乳腺炎,鮮山蒼子葉適量,與淘米水共搗,外敷患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癰腫、外傷出血,山蒼子葉(鮮)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水煎溫洗全身。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鮮用或曬乾。

鑒別


藥材性狀: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形,易破碎。表面棕色或棕綠色,長4-10cm,寬1-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羽狀網脈明顯,於下表面稍突起。質較脆。氣芳香,味辛涼。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葉和果實有芳香氣。根圓錐形,灰白色;幼樹樹皮黃綠色,光滑,老樹樹皮灰褐色。葉芽無鱗片;幼枝細長,被絹毛。葉膜質,互生;葉柄細弱,長1-2厘米;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4-11厘米,寬1.2-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綠色,兩面均無毛,羽狀脈,側脈每邊6-10條,纖細,中脈、側脈在兩面均突起。花先葉開放,雌雄異株傘形花序單生或簇生,總花梗纖細,長5-10毫米,總苞片4,上有4-6朵小花,淡黃色;花被裂片6,倒卵圓形;能育雄蕊9,排成3輪,第3輪基部的腺體具短柄。雌花中退化雄蕊多數,子房卵形,花柱短,柱頭頭狀。漿果核果近球形,直徑4-5毫米,無毛,幼時綠色,成熟時黑色;果梗長2-4毫米。花期2-4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丘陵、林緣灌叢或疏林中。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外用治癰癤疼痛,乳腺炎,蟲蛇咬傷,預防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