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如訴

瑪格麗特·杜拉斯所著的小說

《琴聲如訴》是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8年。

該作講述安娜·戴巴萊斯特的丈夫是一家企業的經理,他們的家庭生活優越、富有,然而安娜的內心卻很空虛。每個星期五,安娜都會帶著兒子到吉羅小姐家學習鋼琴。一天,一樁情殺事件讓安娜陷入某種渴望和懂憬之中,嚮往起“只有在死亡中才可以得到的絕對的愛情”。她在咖啡館遇見原冶鍊廠的工人肖萬。肖萬對安娜早就有所注目,這回在咖啡館邂逅,他立刻向安娜靠攏,邀請她一起喝酒,對她暗示情意。安娜被這暖昧的親近誘惑,屢次來咖啡館和肖萬約會,談論那起情殺案,藉以釋放自己的情感。正當她準備真正體會一下那要人命的、狂熱的戀情的時候,她猛然醒晤,及時撤退,選擇放棄,結束了這一場正在發展中的、事實上卻並不可能的愛情。

內容簡介


琴聲如訴
琴聲如訴
戴巴萊斯特夫人陪著兒子在第二拖船停泊港旁邊的吉羅小姐家學鋼琴。兒子不願學鋼琴卻為了母親的意願不得不學。但是他性格倔強,堅持不肯回答老師的問題,卻又能彈出好聽的音樂。在一次上課的時候,雙方正在僵持,窗外傳來一聲悠長的女人的呼叫。事故發生在附近的一家咖啡館,門前已經被人團團圍住。警察來了,戴巴菜斯特夫人也在兒子下課之後擠到人群的最裡面張望。一個女人直僵僵地躺在地上,旁邊一個男人卻一直在擁抱親吻著她。警察帶走了他,但這樁情殺案卻在安娜·戴巴萊斯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第二天,戴巴萊斯特夫人帶著兒子散步,不由自主地又來到了這家咖啡館。孩子跑到外面的人行道上去玩了,安娜·戴巴萊斯特卻要了酒,一杯一飲而盡。第二杯依然如此。咖啡館里唯一的一個男人放下報紙,與安娜搭上了話。他們談論起那樁罪案。他們看來,那是因為愛情上的難題無法解決,因為絕望而發展到了這一步。他們繼續聊著,男人卻認出了她是進出口公司和海岸冶鍊廠經理的太太,住在海濱大道盡頭一處漂亮的房子。太陽西沉,安娜也拉好大衣準備離去,卻約好由男人再去了解其他情況,下次見面時談論。
接下來的一天,孩子放學后又被母親帶到了海邊散步,進了咖啡館。咖啡館里依舊只有那個男人,他叫肖萬,看到安娜進來時臉色蒼白。孩子出去找到玩伴,而戴巴萊斯特夫人則被那個肖萬請到一張檯子邊坐下,依舊是喝酒,老闆娘卻有些不悅了。他們又從那起情殺案談起,追憶著,想象著。事實上,肖萬並沒有了解到更多的情況。後來話題轉移到了安娜·戴巴萊斯特家的房子,他們談論著盛開的木蘭花。肖萬突然間似乎對安娜的家十分熟悉,他知道二樓有一個長長的過道連接著安娜的房間與別的房間,也知道她的房間夜裡常常亮著燈。就這樣他們喝著酒,間或談論著安娜的家,問或談起那起情殺案。他們的手相併放在一起。
下面的一天,安娜仍然不可自已地來到了這家咖啡館,肖萬已經在大廳里等她。孩子又跑出去找他的小朋友,他們也走到后廳暗處坐下。肖萬的臉靠近她,手也放在了她的手上。他們貪婪地喝著酒,又開始討論著那樁情殺案,其實卻是在討論著想象中的自己。他們談論著安娜家的山毛櫸女貞樹,安娜卻突然指出肖萬所說的關於那個被情殺的女人都是假的。但肖萬卻讓她也隨便編點什麼說下去。汽笛聲又響了,下班的工人一批批擁進咖啡館,認識肖萬的人盯著他看,肖萬卻只顧與安娜講話。
他們的關係更親密,該走的時候,肖萬幫安娜穿上上衣。第二天是星期五,安娜依照慣例把孩子帶來吉羅小姐家學鋼琴。小孩依然同吉羅小姐唱反調,明明會的題目也故意答錯。按照吉羅小姐的要求,小孩彈了幾遍音階練習,卻終於拒絕再彈下去。後來在戴巴萊斯特夫人的溫柔要求下。小孩才彈了下去,彈得很好,無懈可擊。彈到小奏鳴曲的時候,大樓下面,碼頭上的人也被感染了。咖啡館里,老闆娘也與肖萬交談了幾句。課結束時,吉羅小姐建議由別人來陪小孩上課效果會好些,母親和孩子卻都反對這個意見。安娜走到咖啡館的門前,發現裡面已經有很多人就沒有進去,肖萬迎上來陪她走了迸去。在櫃檯上喝了一杯灑,安娜又被肖萬帶到廳堂後座。他們先是談論著孩子談鋼琴的事情,後來又轉到安娜曾經戴著的一朵木蘭花。時間已經很晚了,安娜還在一杯一杯不停地喝著酒。最後,她終於離開。家裡有十五位客人在等她。他們吃著鮭魚和香橙烤鴨,安娜卻神情恍惚,拒絕吃任何東西,除了一點咖啡味冰淇淋,她醉了。第三天,安娜又來到咖啡館,這次卻沒有帶孩子。安娜想要放棄了,借著酒的名義說出:“我常常嘔吐,不過原因和這次不一樣。您明白,原因各不相同。一次喝那麼多,一下子喝下去,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我從來沒有這個習慣。所以我吐了。我怎麼也控制不住自己,我相信我是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了,可就那麼一下子,實在無能為力,再也不可能了,儘力去做也都是白費。堅持不下去,意志力沒了。”他們的手按照葬禮儀式緊緊握在一起,在安娜的哀求下,肖萬終於借情殺案說出自己的想法,他也有了同那個男人相同的願望,而他認為安娜完全同意。安娜認為這是美好的願望。肖萬想要吻她卻又放棄。而安娜主動湊上前去相吻。下班的工人又來了。安娜站起來,喃喃道:“也許我不會走到那一步”,最後終於離開,結束了這場不可能的愛情。

創作背景


20世紀上半葉,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整個西方世界造成了嚴重的價值危機,法國首當其衝。國內政局的動蕩和殖民地危機進一步加深了業已普遍存在的焦慮和疑問。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人生和社會價值進行反思,文學觀念和文學方法發生了劇烈變化。
二戰后,文學為了適應后工業化社會的特點,適應激烈的思想變革,像在每一個文化轉型期的文學一樣,以“反”字當頭,將以前的文學一股腦划入傳統範疇,開始了一輪新的“現代化”進程。這個時期,法國文壇上湧現了一批風格各異的作家,小說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許多小說家積極探索、嘗試新表現手法,“新小說”就是這個時期反小說潮流的最突出表現。杜拉斯就是這個時期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的小說《琴聲如訴》集中地展示了作者在文學創作上的新探索。
《琴聲如訴》是杜拉斯1958年創作的。她此前發表的小說《塔吉尼亞的小馬》、《森林中的日日夜夜》、《街心公園》都獲得成功,但是隨後的幾年,她沒有發表什麼作品。這個階段,她的愛情和家庭生活出現了重大危機。心愛的戀人熱拉爾·雅洛棄她而去,杜拉斯陷於痛苦之中,難以自拔。與此同時,她與兒子烏達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緊張起來。原本隨和的母親現在變得嚴厲,對兒子進行粗魯、無節制的干預,倆人經常吵嘴,不得安寧。杜拉斯尤其不能容忍兒子烏達在鋼琴課上的表現,她不能忍受兒子放棄學習鋼琴,因為她把鋼琴看作神聖的東西。兒子以故意記不住課程來進行反抗,杜拉斯因此氣得發瘋,懲罰兒子坐在板凳上,不許離開。在朋友們的調解下,杜拉斯同意送烏達進寄宿學校。兒子自此遠離了母親,直至成年仍然對此耿耿於懷。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杜拉斯又開始寫作,於是便有了《琴聲如訴》。
《琴聲如訴》也是杜拉斯獻給情人熱拉爾·雅爾羅的小說。在寫作《琴聲如訴》時,杜拉斯和雅爾羅的感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這位杜拉斯稱之為“很細膩、很古怪、很迷人”的男友讓杜拉斯沉溺於肉體之愛之中,雅爾羅向他的同事吹噓,他一邊和杜拉斯做愛,一邊自我欣賞。杜拉斯和雅爾羅的關係是一種由暴力、酒精和性慾混合而成的複雜的矛盾關係,他們一起哭泣,一起在夜裡奔跑、喝酒,在旅館里互相毆打,直到第二天凌晨天亮了之後才一頭倒下。有整整六個月,他們就是這麼瘋狂。

人物介紹


安娜
小說的女主人公安娜是一個富有的實業家的妻子,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她有一個兒子,每個星期五她都帶兒子去鋼琴教師家上課。在一家咖啡館里,她遇見了一個叫肖萬的男人。在咖啡館,他們目睹了一起殺人案件,殺人犯按照自己情人的吩咐殺死了自己的情人。他們由討論殺人犯的動機開始,逐漸增加了相互接觸。
肖萬
肖萬在安娜丈夫的企業中工作。在肖萬身上,安娜如一潭死水般的情感似乎又盪起了漣漪。在老闆家中的晚宴上,肖萬曾看到安娜半裸的胸前戴著一朵潔白的玉蘭花,令他心動不已。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對愛情難題的困惑
在這部小說里,杜拉斯想要告訴讀者,安娜·戴巴萊斯特稱之為“那種叫作愛情的難題”,似乎只有兩種解答——沉迷則死,躲避則活。與此同時她也感覺到,沉迷而死,死得快樂;躲避而活,活得憂鬱。這道難題由此成為一道符咒,驚擾著人們。
從最初的不期而遇,到後來的心照不宣,安娜與陌生男子肖萬之間已經清晰地感覺到彼此的渴望與憧憬。安娜一直要求肖萬為她描述發生在咖啡館里的情殺事件的前因後果,具體到那一對男女是如何相識的,如何第一次接觸,如何處置顯現出來的感情,周圍的人們如何看待他們,特別是那個已經結婚生子,和安娜自身的情況頗多相似的女人,她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心理來迎接這場愛的剿滅戰,她對被情人殺死感到恐懼的不甘,還是幸福的解脫呢。上述種種疑問,有的是安娜正在遭遇的,她要藉此為自己尋找繼續下去的外在證據和經驗支持;有的則是安娜擔心自己即將遭遇的,她試圖在他人身上儘可能多地了解所謂的偷情將造成怎樣的處境和狀態。結果,“一個爛污貨”,肖萬無意之中說出的這句人們對那個女人的謾罵,讓安娜毛骨悚然,膽戰心寒。
作家對安娜充滿同情,不認為她是一個蕩婦,因此為她的“出軌”進行了合理的鋪墊。小說中描寫安娜的房間是“悶熱的”,四周圍女貞樹和山毛櫸樹那濃厚的陰影將光明隔絕,木蘭花發出刺鼻的香氣,讓她不得不“門窗緊閉”。顯然,這樣的環境描寫象徵著安娜在現實生活中壓抑、沉重的處境。
世界上一切的渴望,都是緣於缺少。安娜缺少關懷,也缺少即使有痛感的愛情,缺少想要完全佔有她、為此想要殺死她的男人。小說中,她一直要肖萬告訴自己,那個男人殺死那個女人的時候,那個女人是怎麼想的。當她知道,很可能是那個女人要求那個男人殺死自己的時候,她也就意識到了,婚外戀情如果不以遊戲之心對待,而是傾注無限真情,那麼到頭來避免不了會演變成唯有死才可以換得未來和出路。這樣的愛火,一邊讓她憧憬著,一邊也讓她膽寒,她害怕了,她害怕那痛不欲生的感覺抓住她,害怕自己萬劫不復。於是,她逃掉了。當理智的衡量介入愛情,愛情就不再是橫衝直撞的野馬,而成了被馴服的家畜,喪失了一些神勇,蛻變出一些庸常,如果不逾越,也就安全了。得到以失去為代價,這很公平。作家在自言自語,讓一段相逢發展成一段愛情並不難,讓一段愛情合理永恆才是難題的關鍵。

藝術特色

總體風格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借鑒了電影、繪畫和音樂等不同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法,擺脫傳統小說的固定模式,以淡化和排斥人物和故事的不敘述手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只保留故事的框架,採用一種“不敘述”的風格和開放的結構,書中充滿富有想象的空間。作者摒棄那些傳統的敘事手法,不做全知的評論,更多地沿尋心理活動的軌跡。
作者在故事人物的塑造上採用了這種手法。故事中只有安娜夫婦、肖萬、兒子和鋼琴教師有名字,其他的人物只有他們的社會角色,如咖啡店女老闆、咖啡店的顧客、殺人兇手、路上的行人、晚宴的客人等。書中的許多地點也是這種開放的結構。讀者只知道“安娜的家”、“咖啡館”、“海濱大道”、“碼頭伙但是這個城市叫什麼,這條街叫什麼,作者對此都作了淡化處理。在故事的發展中這些並不重要,作者留給讀者充分想象的空間。一切都處於邊緣狀態,一切都可能發生,可什麼又沒有發生。在時間上,杜拉斯也採用了同樣的手法,通篇敘述中沒有明確的年月日,只有“春天”、“下午”、“黃昏”這些籠統的概念。杜拉斯的別具匠心之處,是把大部分安娜與肖萬見面的情節安排在下午時段,比如,安娜與肖萬的頭兩次碰面是在“黃昏時候”,第三次見而時“天色已晚”,而第四次見面分手時,咖啡店老闆娘暗示他們,“已經晚上七點了”。這種安排具有象徵意義。黃昏時分,夕陽西下,也是倦鳥歸巢、勞累的人們回家的時候。安娜對這個“家”已經沒有了感情,但是無形的繩索又把她拉回那裡。
迷離情調
這部小說在典型的杜拉斯式的迷離情調中開始。最初,人物關係、事件情節都隱約含糊。作家不急於,或者說是故意把讀者推向自行整理、推測、感悟、咂摸之中。於是,一切皆在未知不明的視野中,作品的耐讀性和吸引力被加深了。小說中的每一個場面,每一段對話,每一處景物描寫,都不是隨意處理的。作家將種種懸念疑問設置好了,卻又不急於回答,讓閱讀小說的速度降緩下來,讀者不由自主地落入作家營造出來的那如歌的行板中。悠揚而憂傷的中板與慢板,既是小說中人物感情的律動,也是讀者進入作品之後內心的跳動。

作品影響


《琴聲如訴》首版印刷了50萬冊,轉眼銷售一空,成為當時人們爭相閱讀的暢銷書。
因為這部小說,羅伯·格里耶、羅蘭·巴特和娜塔麗·薩洛特在於納出版社的五月大獎評選中投了杜拉斯一票,並最終幫助她獲得這個大獎。

作品評價


法國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羅伯·格里耶:這部作品“在敘事的力量中蘊藏著一種顛覆的力量”。
中國當代作家何華:《琴聲如訴》是一部逸品,逃逸了小說寫法的一切約束。

作者簡介


琴聲如訴
琴聲如訴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家、劇作家、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出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后回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