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頸鶇
雀形目鶇科動物
白頸鶇(學名:Turdus albocinctus)為鶲科鶇屬的鳥類。分佈於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四川等地,主要生活於海拔2300~3800米的雲杉林灌叢或湖、河邊灌叢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
白頸鶇
雄性成鳥:除頸、上背白色;頦、喉等均白,染有暗褐,尾下覆羽具白色羽干紋;余部均呈黑褐色。
雌性成鳥:額、頭頂及後頭暗褐色,頸部及上背灰白色沾褐;背、腰及尾上覆羽暗棕褐色;翅和尾羽暗褐色;頦、喉、前胸灰白沾褐,下體余部棕褐色。
雌性幼鳥:上體暗褐,頭、背、腰、翼上覆羽及尾上覆羽等均具黃棕色羽干紋;翅黑褐。下體具棕黃褐色橫斑。
虹膜暗褐;嘴鮮黃,嘴尖較暗;腳黃至皮黃色。
叫聲:告警時發響亮的喉音tuck, tuck, tuck, tuck。鳴聲圓潤但不如烏鶇多變,常為下降音如tew-i, tew-u, tew-o。
鑒別特徵
白頸鶇
主要生活於海拔2300~3800米熱帶或亞熱帶的雲杉林灌叢或湖、河邊灌叢間。隨季節作垂直遷移,夏季棲於林線。
通常成對活動,非繁殖期有時與同種或其他鶇類混合成群。性膽怯且警惕性高。每年5~7月間通常從高大的樹頂上發出甜潤的歌聲,但不如烏鶇的變化大。其叫聲似“tew-i,tew-u,tew……”。驚叫聲與其他鶇類相似,從喉部發出“tuck,tuck,tuck……”叫聲。
繁殖期5~7月。營巢於距地面1~3米高的結實樹枝或樹杈上。巢是一個粗實而大的杯狀物,由苔蘚、枯草、樹根和葉構成,內墊以枯草或樹根。每窩產3~4枚卵。卵(10 枚)平均大小30.5 × 21.7毫米(Baker,1924)。
白頸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