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

陝西省扶風縣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是位於陝西省扶風縣的一處歷史景點。

背景介紹


公元前486年,佛祖釋迦牟尼圓寂,他的弟子用香木焚燒了他的遺體,待大火熄滅,人們在灰燼中驚奇地發現了許多圓珠一樣的結晶體,還有一節手指骨、四粒牙齒及一塊頭蓋骨等,這便是被稱之為“舍利”的佛祖遺骨。從此,舍利被視為佛門聖物,古印度各地為此建起了多處佛塔將其珍重地收藏了起來。
公元前261年,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俘虜了十五萬人,殺了十萬人,統一了印度半島。當他為勝利舉杯的時候,突然想起了釋迦牟尼不殺生的教誨,感到了極大的不安。為了彌補過錯,贖回自己的良心,放下屠刀的阿育王開始推行佛教。傳說,他來到藏有佛祖舍利的聖地,開啟塔門,取出所有的佛祖遺骨,將它們分為84000份,然後發送到世界各地,並造塔84000座安放這些聖骨。
中國東漢靈帝統治期間,阿育王的特使攜釋迦牟尼那節未焚化的手指骨,跋山涉水來到了八百里秦川上的扶風法門鎮,據說當時扶風上空頓時光芒萬丈,靈帝聞訊大喜,視為吉兆,遂令工匠營造地宮秘藏佛骨,並建塔置寺。從此,珍藏佛骨的法門寺名揚天下。
時間過去了400多年,盛大的唐王朝帶來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繁榮,佛教文化也興盛了起來,佛祖舍利被視為護國之寶,法門寺成了皇家供佛祈福的場所。此時法門寺寺院龐大壯觀,僧侶多達五千多人,達到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相關歷史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岐州刺史上書太宗李世民,稱佛塔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請求開示佛骨。李世民當即恩准,神秘的地宮之門第一次被打開了,長安城頓時沸騰起來,人們紛紛前往朝佛。佛塔之下,每天聚集數千人之多,競相觀看,唐太宗高興地宣布天下大赦。此後,唐皇朝幾代帝王不惜耗費巨資,又先後六次開示佛骨,其規模一次勝過一次。當然也有例外,武宗皇帝對日盛的佛教深感不快,於會昌二年(842年)下令滅佛,並令粉碎佛骨。法門寺僧侶將真身舍利藏匿於地宮秘處,設法以仿製佛骨代替,雖躲過了這場災難,但寺院元氣大傷。
7個多世紀過去了,法門寺歷經滄桑,舊有的木塔朽崩。明萬曆七年(1579年),神宗撥銀百萬兩開始重修寶塔。據說,人們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地宮,當厚重的地宮之門被打開的時候,成堆的金銀器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有人說,他看見了盛佛指的金匣子。然而,懾於佛法,人們不敢對這些佛寶有非份之想,他們重新關上地宮大門,繼續寶塔的修建。
民國二十八年,慈善家朱慶瀾主持維修已開始西傾的寶塔,地宮之門再次暴露,有人入內,被琳琅滿目的金銀珠寶驚得目瞪口呆。朱先生令人不得擾動,佛寶又一次轉危為安。
此後佛寶又有幾次歷險,均安然無恙。1981年8月24日,隨著如雷的一聲巨響,寶塔在風雨中崩塌,塔中佛像紛紛跌落,經卷四處飄散,其中包括有十分珍貴的宋刻、元刻佛經。
1986年春,陝西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開始拆除崩塌的殘塔,又有許多佛教文物被清理出來。1987年2月,考古人員進駐法門寺,並開始對塔基進行發掘。4月2日清理塔基時,人們在距地表一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條裂縫,由裂縫中窺視下去,但見一片金光……地宮就在下面,千年之謎就要揭開,發掘工地上沸騰起來。

地宮揭秘


通過長長的地宮甬道,人們見到了地宮的大石門,取掉石門上的大鎖,神話般的地宮之門便打開了。
地宮位於塔基的正下方,平面近“甲”字形,是迄今所見最大的塔下地宮。地宮結構較為複雜:經過二十一級踏步漫道,下到一個方形平台之上,再經台後甬道,方進入地宮前室。開啟一把又一把大鎖,接著便見中室、后室、后室秘龕。地宮每道室門均精雕細刻,紋飾生動,彩繪鮮艷,昔日皇家氣韻真真切切展現在眼前。
地宮基石,都雕成了仰蓮瓣形,俯視宮基似端座於蓮花之上。踏步漫道、平台、秘龕的地面,由方磚鋪成;甬道、前、中、后室,由漢白玉和青石構築;宮室內壁,都被塗成了黑色,顯得秘不可測。置身其中,但見疊壓如山的秘寶,尋著從中飄出的縷縷來自遠古的氣息,有如探索於深邃的時空隧道,令人緊張、興奮。
地宮前室的門前立著兩通石碑:一為《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碑,一為《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恩賜金銀器衣物帳》碑。前者詳細記述了法門寺寺廟的沿革、地宮中佛指的尺寸和形狀,以及唐懿宗、僖宗迎送舍利的盛況,這些記載多可與歷代文獻相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歷史資料。後者記述了地宮所藏物品的名稱、數量、器物重量及奉獻者,實際上是地宮珍寶的清單。瀏覽清單所列物品,真是令人興奮不已,原來這些光芒依舊的珍寶,它們大部分來自雍容華貴的皇家,是唐王室為供奉真身舍利而置於地宮之內的。

皇家寶藏


帶著收穫的喜悅之情,考古工作者開始清理地宮的文物。只見從漫道到后室的地面上鋪著一層厚厚的銅錢,仔細辨認,這些數以萬計的銅錢均是唐代的會昌重寶和開元通寶。沿著用金錢鋪就的道路走下去,我們會發現什麼呢?
宮室之內,放置著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文物珍品,它們主要分佈於地宮的前室、中室和后室,其中后室數量最多,疊壓成堆。全部文物計有金銀器121件(組),銅器8件,琉璃器20件,瓷器16件,石刻11件,鐵器16件,漆木器、雜器19件,珠寶玉器約400件(粒),絲織品百餘件。
從《物帳》看,地宮內供奉物品的主人都是皇帝、皇后、皇妃、大臣、高僧等。這些身世顯赫的物品均造型精美,紋飾圖案豐富,具有極強的時代特性,許多都是希世珍品。一些佛教文物如法衣、法器、菩薩像等,都精美無比;而薈萃了唐代紡織品最高工藝的百餘件綾羅錦繡,其捻金線的直徑僅0.1毫米,即使用現代工藝也難以作到;還有充滿異域風格的琉璃器,帶著神秘色彩的秘色瓷,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如此製作技藝高超、氣質風度不同凡響的文物,真是讓人大開眼界。置身於這散發著迷人光彩的寶藏之中,人們突然意識到還有更為重要的佛寶不知秘藏何處,於是開始緊張地尋找那極具傳奇色彩的佛祖遺骨。

佛指驚雷


地宮中充滿了興奮、緊張和期待的氣氛。人們注意到,地宮的文物分佈基本以石雕阿育王塔、白石靈帳、鎏金銀寶函(即寶匣)為中心,這是否意味著佛骨與它們有關係呢?果然,奇迹在它們中出現了!
1987年5月5日凌晨1時,在後室北壁正中兩尊石刻天王所守護的八重寶函之中,人們驚喜萬分地發現了佛骨。密密套合的八重寶函,由表及裡,第一層銀棱檀香木寶函已部分腐朽,第二、四層是鎏金銀寶函,第三、五、六、八層均為純金所制,第七層卻是玉石所造。寶函之上,除第三層為素麵外,或鐫刻精緻的圖案,或墜滿珠寶,華貴富麗,精美絕倫。
第八層寶函實際是一座精巧的純金寶塔,塔內矗立一根僅高11毫米的銀柱,佛祖指骨就套在這個小銀柱上。佛指上齊下折,色白如玉,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隱約可見兩道微細的血管,內壁有排成北斗形的七顆小星星。經專家測定,佛指骨重16.2克,高40.3毫米,上寬17.55毫米,下寬20.11毫米,腔徑13.75至16.75毫米。據說,佛指面世之時,人們仰望星空,驚訝地發現,斗勺形的大熊星座正好位於朝南方向,與佛指內壁的七星方位完全一致。更值得說道的是,佛指面世之日,農曆四月初八,正是釋迦牟尼誕生之日,即“佛誕節”。如果說,這不是有趣的巧合的話,該是如何解釋呢?未待群情激奮、驚奇萬狀的人們細細思索,新情況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5月9日凌晨,人們在地宮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內,又發現了一枚同寶函中一模一樣的佛指。5月10日上午,在地宮后室小龕中的鐵函之中,發現了第三枚佛指。鐵函用金織物緊緊包裹,內里再套四重寶函:第一層為鎏金四十五尊造像寶函,其上鏨刻“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函”十五字;第二層為檀香木函;第三層為一具玲瓏剔透的鑲珍珠寶石水晶槨;水晶槨內是一具晶亮的白玉棺,打開玉棺,一枚白中泛黃,帶有骨銹斑點的佛指出現了。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的人們,5月12日晚,又發現了第四枚佛指,它的外形質地,同第一、二枚近似,被安置在地宮前室的浮雕彩繪阿育王塔中。面對四枚佛指,驚喜中的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聞訊而至,見到這四枚佛指,欣喜異常,他隨即揮毫作《扶風法門寺佛指舍利出土讚歌》一首,贊曰“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並且解釋道:四枚佛指,其中一枚為“靈骨”,即佛祖真身舍利,餘下三枚為“影骨”,影骨當是為保護靈骨而用玉石作的摹製品。那麼哪一枚是靈骨呢?經專家鑒定,藏於地宮最秘處的第三枚佛骨,當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遺骨!
佛指的出土,了如一聲驚雷,震動了佛學界,也震驚了世界,傾刻之間,法門寺便名揚四海。
滿目輝煌金銀珠
傳奇般的法門寺地宮藏滿了金銀珠寶,這誰都確信無疑,但當人們面對它們時,卻仍是驚奇不已。121件(組)金銀器,件件造型精美、工藝講究、質地純正,其華貴典雅的形象,超凡脫俗的氣質,同其它同時出土的文物一樣,無不讓人領略到唐代封建文明的登峰造極。
地宮內的金銀器分為生活用具、供養器、法器三類。生活用具包括容器、食器、熏香器、茶具和雜器四種。供養器有菩薩像、香案、燈、臂釧、棺槨、寶函、閼伽瓶。法器有錫杖、如意、缽盂等。我們從下面選取的幾件精品,便可窺見它們不凡的風采。
長達1.96米的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採用58兩白銀,二兩黃金雕鑄而成,杖身中空,上鏨神態生動的十四僧侶圖,其挺拔尊貴之態,似乎蘊含著佛法的威嚴。這支錫杖的形體之大,作工之精,超過了現藏於日本,號稱“錫杖之王”的白銅頭錫杖,被稱為世界法器之王。
以銀絲編結而成的金銀絲籠子,體呈橢圓形,上有提梁,下有四足。籠蓋頂部有用金絲編成的塔形花一朵,下襯金絲蓮葉,四周再以金絲織成的雲氣紋壓邊。其上下口及底邊用塗金銀片鑲口,口沿上下又以金絲編成渦紋條壓邊。提梁也由金絲編成,四足跟以銀絲盤曲成的四枚渦紋構成。整個籠體金銀絲交織,不僅秀麗華美,而且奇妙無比,它把過去認為宋代才有的金絲編織歷史提前了好幾百年。
還有純金缽盂、成套的金銀制茶工具和迄今所見口徑最大的鎏金鴛鴦團花紋銀盆等等,不僅精美絕倫,而且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據專家考證,這些金銀器主要來自專為皇家製作金銀器的官營手工作坊文思院,也有部分是地方官吏的貢品,它們無疑代表了唐代金銀製作技藝的最高水平。
流光異彩琉璃器
晶瑩明澈、帶著異域風情的琉璃器,在地宮中格外引人注目。它們大都是生活用具,器形以盤為主,還有瓶、杯、碗和茶托等,可以說是建國以來琉璃器的一次重大發現。
早在西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開始製作原始的琉璃珠,但到了唐代,中國製作琉璃(玻璃)器的技藝仍不如伊斯蘭國家發達。這些伊斯蘭文化的精品通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來到了大唐帝國,它們被人們視為珍寶,看得比黃金還貴重。地宮內的琉璃供品,以黃、藍、黑三色為基調,裝飾圖案以植物紋和幾何紋飾為主,簡潔明快,流暢自然,製作技藝十分嫻熟,許多是國內外罕見的伊斯蘭早期作品。
例如貼花黃琉璃瓶,晶瑩剔透,頸下裝飾凸棱紋,腹部四重紋飾,隨意灑脫。第一層貼八枚黑色琉璃餅,第二層粘貼以拉絲手法製成的淡黃色琉璃多角形飾件,第三層為六枚淡黃色琉璃乳釘紋,第四層仍粘貼琉璃黑色裝飾。再如散發著夢幻般的光彩的藍琉璃盤,描金刻花,異彩紛呈。盤心的兩周描金弦紋內繪蕉葉團花紋,其外再繪描金水波紋,水波紋內刻翻滾的浪花。這些閃爍著明顯的異域文明光環的琉璃器,令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古代伊斯蘭工匠的不凡匠心,更重要的是大唐文化容納四方的恢宏氣度。
千峰翠色秘色瓷
相傳浙江上虞、餘姚一帶的越窯,在五代十國時,生產一種專門供奉皇室的瓷器,其配方、燒造技術等均秘不示人;又由於它們藏在深宮,充滿了神秘色彩,便被人們稱之為“秘色瓷”。
“秘色”是一種什麼顏色?一千多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唐代的許多文人墨客都曾極盡讚譽之辭,其神奇的魅力,令人嚮往。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這樣描寫秘色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遺杯。”終於,人們在法門寺地宮中,見到了這秘藏千年的神秘之器,其驚喜的程度,似乎不亞於佛祖遺骨的發現!地宮所見秘色瓷,有瓶、碗、盤等共16件,均記入《物帳》,被明確記載為“秘色瓷”。應當說,秘色之謎的揭示,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秘色瓷,釉色以青綠為主,有的為黃釉帶小冰裂紋,個別器物在口沿及底足鑲有銀扣。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那玉般潔凈的八棱凈水瓶 吧!它的全身施滿淡豆綠色釉,顯得那麼潤平晶瑩,有如寧靜的湖面,清澈可人;又如一片山綠,含翠欲滴。還有五瓣葵口碗,敞開的碗口如盛開的花朵,淡豆綠色的釉面晶瑩細潤。這些讓人神往的“秘色”之器,終於從深宮皇苑中走了出來,露出了真實的面目。它們的出土證明,至遲在公元874年前後的唐代,秘色瓷已經燒製成功了,比傳說至少要早出半個多世紀。
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1000多年前封建文明的高度繁榮。如今,一座新的寶塔又在地宮之上拔地而起,全世界的佛教徒及各界人士,都紛紛前往瞻仰佛祖遺骨舍利和那些稀世珍品,從中領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