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

詞語概念

無緣,指人與事物或人與人之間沒有碰到一起的可能性,無由。佛學指無遇佛、聞法之機緣、無對象之謂、無因論者主張人所為之一切皆無因、無緣;此屬於邪見。

基本解釋


1. [without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人與事物或人與人之間沒有碰到一起的可能性,沒有緣分。
2. [have no way of (doing sth.)]∶無由。
3.沒有鑲緄。
4.沒有邊沿。
5. 沒來由,無從。
5. 佛教語。謂無分別、執著、掛礙。

引證解釋


1.沒有鑲緄。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越王 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
2. 沒有邊沿。
蔡琰 《胡笳十八拍》:“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3. 沒來由,無從。
《後漢書·袁安傳》:“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於反其北庭,並領降眾,無緣復更立 阿佟,以增國費。”晉 桓玄 《重答遠法師書》:“理本無重,則無緣有致孝之情;事非資通,不應復有致恭之義。”宋 李如箎《東園叢說·雜說·赤壁賦》:“月當在室壁間……以大要言之,亦合在危室間,無緣在鬥牛。”蕭紅生死場》五:“說著這話,趙三 無緣的感到酸心。”
4. 沒有緣分。
傅玄 《擬四愁詩》之三:“日月回耀照景天,參辰曠隔會無緣。”唐杜甫 《清明》詩之一:“綉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一折:“正是無緣對面不相逢,有緣千里能相會。”柯岩 《奇異的書簡·追趕太陽的人》:“媽媽懂得:窮人的孩子和明媚的陽光是無緣的。”
5. 佛教語。謂無分別、執著、掛礙。
隋 智顗 《摩訶止觀》卷一下:“常境無相,常智無緣。”《文選·王屮》:“唱無緣之慈,而澤周萬物。”李善 註:“夫行慈者,以眾生為緣;眾生為緣,則慈無所寄。故大士之慈,離於眾相。離相行慈,名為無緣……《泥洹經》曰:‘無緣者,不住法相,反眾生相。’”

佛學含義


佛學大詞典:【無緣】
(一)即無遇佛、聞法之機緣。系‘有緣’之對稱。無見佛聞法之機緣者難證菩提,故謂‘無緣之眾生難度’。後世轉指無親戚、故舊等之緣者為無緣。無人祭祀之靈魂稱無緣佛;其墓稱無緣墓、無緣冢、義冢等。又過去世未曾與我結緣之佛,亦稱無緣佛。
(二)無對象之謂。佛觀一切皆空,而不以特定之人為對象,故佛之慈悲特稱無緣大慈;其慈心遍及一切眾生,乃為慈悲中之最尊者。[中阿含卷五十七箭毛經、景德傳燈錄卷四](參閱‘慈悲’5805)
(三)指無因論者主張人所為之一切皆無因、無緣;此屬於邪見。[中阿含卷三度經]
其他
◎附︰〈無緣慈悲〉(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無緣慈悲’為三種慈悲之一。龍樹大智度論》卷四十(大正25·350b)︰‘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眾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生緣,后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
此中之‘無緣’,為大乘佛教所言‘空’思想的極致,是完全無自他之對立,乃絕對的慈悲,亦為最高的慈悲。
何謂無緣?按諸佛之心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虛誑,故心無所緣。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分別取捨,乃以是等諸法實相智慧,令眾生得之,是名無緣。《大智度論》卷五十又謂,無緣大悲名為具足,所謂法性空乃至實相亦空,是名無緣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