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根草
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
紅根草(學名:Lysimachia fortunei Maxim.)又名散血草、大田基黃、紅腳蘭(廣東),紅頭繩(浙江),為報春花科、珍珠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藥名。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黃埔鼠尾Salvia prionitis Hance以全草入葯。夏秋採集,洗凈,鮮用或曬乾。產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中國植物志》記載:“廣西用全草入葯,主治菌痢,腹瀉,腹痛,感冒。”現代研究,紅根草還具有抗腫瘤的功效。此外,尚有報春花科同名植物紅根草。
紅根草[唇形科鼠尾草屬]
葉互生,近於無柄,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狹橢圓形,長4-11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漸狹,兩面均有黑色腺點,干后成粒狀突起。
總狀花序頂生,細瘦,長10-20厘米;苞片披針形,長2-3毫米;花梗與苞片近等長或稍短;花萼長約1.5毫米,分裂近達基部,裂片卵狀橢圓形,先端鈍,周邊膜質,有腺狀緣毛,背面有黑色腺點。
花冠白色,長約3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長約1.5毫米,裂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圓鈍,有黑色腺點;雄蕊比花冠短,花絲貼生於花冠裂片的下部,分離部分長約1毫米;花藥卵圓形,長約0.5毫米;花粉粒具3孔溝,長球形[(22-24)×(15-16)微米],表面近於平滑。
子房卵圓形,花柱粗短,長約1毫米。蒴果球形,直徑約2-2.5毫米。花期6-8月;果期8-11月。
一年生草本;主根縮短,具多數纖細的鬚根。莖直立,高20-43厘米,四棱形,具四槽,密被白色長硬毛,單一或少分枝。葉大多數基出,也有莖生的,單葉或三出羽狀複葉,單葉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或卵圓狀披針形,長2.5-7.5厘米,寬1.3-4.5厘米,先端鈍或圓形或銳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具粗圓齒,草質,上面被長硬毛,下面沿脈被長硬毛余部無毛,複葉的頂生小葉最大,卵圓狀橢圓形,長可達9厘米,寬達5厘米,側生小葉最小,卵圓形;葉柄長1.5-6厘米,腹凹背凸,密被白色長硬毛。
輪傘花序6-14花,疏離,組成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苞片極小,披針形,比花梗短或與其等長,全緣,被長柔毛;花梗長1-2毫米,下彎,密被短柔毛,花序軸密被具腺疏柔毛。花萼鐘形,帶紫色,長約4毫米,外面被具腺疏柔毛,內面喉部有長硬毛環,二唇形,上唇三角形,長不及1毫米,寬約2毫米,下唇比上唇長,長約1毫米,寬3毫米,深裂成2齒,齒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冠青紫色,外面略被微柔毛,內面在冠筒中部有斜向完全的小疏柔毛毛環,冠筒筒狀,長約5.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約4.5毫米,寬約2.1毫米,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長約2毫米,寬達6毫米,先端微缺,邊緣波狀,側裂片卵圓形,寬1-1.5毫米。能育雄蕊2,外伸,花絲長約3毫米,葯隔長約5毫米,上臂較長,長3.5毫米,略彎曲,下臂短而扁,頂端聯合。退化雄蕊線形,短小。花柱外伸,長約13毫米,先端2裂,前裂片較長。花盤前方略膨大。小堅果橢圓形,長1.3毫米,直徑0.7毫米,淡棕色。花期6-8月。
分佈於中國中南、華南、華東各省區。分佈於朝鮮、日本、越南。
生長於溝邊、田邊等低濕處。
分佈於中國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西,廣東;生於海拔100-800米的山坡、陽處草叢及路邊。
紅根草生長能適應較大的氣溫變幅,既耐嚴寒又耐酷暑,可耐40℃極端高溫,在-16.1℃的極端低溫情況下無凍害發生。紅根草栽培對水濕條件要求較高,喜濕潤,但怕淹漬。在光照較強的乾旱地植株長勢較差,低矮,分枝率低,開花結實亦少。空曠地種植紅根草天然更新能力差。紅根草對光照要求不強,需要一定的遮陰。在不同光照下的植株,長勢差異較大。紅根草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在低洼草地沙壤土、低丘疏林草地紅壤土,以及石灰岩漕谷山腳坡積土均可生長,但以酸紅壤或中壤土較適宜。
原植物-黃埔鼠尾(圖1)
紅根草中的紅根草含醌對白血病P388細胞有很強的抑制作用,1μg/ml時抑制率可達92.7%.紅根草對醌對白血病P388細胞也有明顯的細胞毒性,根部的紅根草內酯體外亦有抗淋巴白血病P388和鼻咽癌KB細胞的作用,ED50分別為2.80μg/m 和1.68μg/ml。
紅根草水煎劑0.4g在體外抗凝試驗中表現出完全性抗凝血作用。
紅根草水溶性部位注射液以相當於30g(生葯)/kg劑量給小鼠腹腔注射,給葯后1.5h、3h,均見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極顯著提高。藥物以3mg(生葯)/ml濃度給離體豚鼠心臟灌流,顯著增加冠脈流量。
⑴《中華本草》:微苦;性涼。
⑵《全國中草藥彙編》:苦、微辛,平。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45-60g;或研末吞服,每次6-9g,每日2次。
民間常用草藥。功能為清熱利濕,活血調經。主治感冒、咳嗽咯血、腸炎、痢疾、肝炎、風濕性關節炎、痛經、白帶、乳腺炎、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
栽培:日照充足通風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土質深厚壤土為佳,有利生長。種子直播,每穴3-5粒,發芽一周后或獲株高達5-10cm時須疏苗。間距20-30cm。成株后可再次疏剪,增加距離,生長得較旺盛。不同品種的鼠尾草需要的光強度不盡相同,在栽培前需多加確認及了解。
繁殖方法: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①種子繁殖
可在春季和初秋播種。播種前為提高出苗率以及早出苗,可先將種子用50℃溫水浸泡,待溫度下降到30℃時,用清水沖洗幾遍后,放於25~30℃恆溫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時后播種。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於鼠尾草種子小,宜淺播。播后要覆蓋薄土,並要經常洒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②扦插繁殖
在5~6月,選枝頂端不太嫩的頂梢,長5~8厘米,在莖節下位剪斷,摘去基部2~3片葉,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插入苗床中,深2.5~3厘米。插后澆水,並覆蓋塑料膜保濕,20~30天發出新根后按行株距(45~50)厘米×(25~30)厘米的密度定植。
定植后應及時鬆土除草,乾旱時應適當灌溉,雨後必須及時排水。生長季節根據情況追肥2~3次,每次每畝可追尿素5千克左右。在長江以北,冬季需培土越冬,一般在地上部收穫后、冬凍前灌水后即培20厘米高的土,翌春終霜后扒開土澆水,使萌芽生長。華南地區不需覆蓋也可安全越冬。
紅根草果實從6月上旬開始成熟,7月下旬為果熟期。成熟后極易脫落,應及時分期採收。小堅果橢圓形,淡棕色,千粒重0.2克,生活力極低,經TTC法測定為8-10%左右。種子含油脂,忌暴晒,否則易造成水分喪失和脂肪氧化而降低發芽率。紅根草種子在9.9℃以上即可發芽,可即采即播或貯藏至翌年春播,發芽率低且不整齊。通常播種至發芽需37-47天,發芽持續時間為7-8個月;發芽率最高為25.5%,一般在10-1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