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薯蕷

日本薯蕷

日本薯蕷(學名:Dioscorea japonica),為薯蕷科薯蕷屬的植物。分佈在台灣島、日本、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安徽、江蘇、湖南、廣西、四川、浙江、湖北、貴州、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生長於海拔300米至1,200米的地區,見於溪溝邊、向陽山坡、路旁的雜木林下、山谷及草叢中,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特徵


纏繞藤本;塊莖圓柱形,垂直生長,直徑3厘米左右,表面棕黃色,斷面白色。莖細長,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葉腋間常生有不等大小各種形狀的珠芽;中部以上葉對生,葉片長橢圓狀狹三角形,頂端銳尖,基部心形,長5—10厘米,寬2—5厘米,兩面無毛。
雄花序穗狀,直立,1—4個腋生;花被片圓形或橢圓形;發育維蕊6,花藥矩圓形,葯隔厚;雌花序穗狀下垂,長8—12厘米。
蒴果腎形,不反曲,有3翅,翅長和寬近相等;種子廣卵形,著生於果實每室中央,四周圍有薄膜狀翅。

生長環境


第一種山藥:莖圓柱形,葉片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廣卵形,基部戟狀心形。雄花序穗狀,不下垂,長軸多數成曲折狀,雄花近於無柄,苞片三角狀卵形,短於花被,花被片6,卵形,雄蕊6,發育;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子房柱頭·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長幾等於寬,有短柄,每室有種子2枚,著生中央;種子卵圓形,四周有栗殼色薄翅,翅寬約6毫米,四周不等寬。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第二種山藥:為無性繁殖,莖圓柱形,葉片心形,無花,葉腋間著生“山藥豆”,秋冬莖葉枯萎后“山藥豆”落地,第二年開春發芽。

分佈範圍


分佈於西南、華南、華中華東;日本也有。喜生於向陽山坡或灌叢中或林下。

主要價值


甘、平。健脾胃、益肺腎、補虛嬴。治食少便溏、虛勞喘咳尿頻帶下、消渴。
麩炒山藥補脾健胃。
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真品


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鬚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有細小點狀突起。氣微、味淡、微酸,嚼之發黏。
澱粉粒單粒扁卵形、類圓形、三角狀卵形或矩圓形,直徑 8~35μm,臍點點狀、人字狀、十字狀或短縫狀,可見層紋;復粒稀少,由 2~3 分粒組成。
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粘液細胞中,長約至 240μm,針晶粗 2~5 μm。
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導管直徑12~48μm。

存儲


由於含有多量的粘液和澱粉,如果受潮則易變軟發粘,兩個星期左右就會發霉,皮色變黃,並最易生蟲,故在貯藏過程中應防止濕氣的侵入、其具體方法是:宜用木箱包裝,箱內用牛皮紙鋪墊,箱角襯以刨花或木絲,然後將山藥排列整齊裝入,上面同樣蓋紙,釘箱密封,置於通風、涼爽、乾燥處所。其貯藏處應稍墊高,離牆堆放,以利通風透氣;梅雨季節之前,應開箱曝晒,並用硫磺預熏一次在夏季中再熏一次。這樣就可以安全度夏;春末至秋初,應每個星期檢查一次、如發現輕微的霉點,可在陽光下攤曬,再用刷子紗布銼刀除去霉斑,然後以山藥粉拌之,曬乾(如太陽過烈,可在山藥上面遮蓋薄紙,以免曬裂發黃)。
山藥薯塊耐寒,必要時可以就地貯存,延遲至次年3月上中旬採收。也可用土窯貯藏,窖中山藥與沙土相間層積貯藏,最後覆土呈屋脊形,上蓋稻草防止雨水侵入。窖內保持10℃~15℃,一直可貯存到次年4~5月。山藥塊莖休眠期較耐低溫,在短期-4℃以下不表現凍害。適宜的貯藏溫度為0℃~2℃,相對濕度90%左右。常用的貯藏方法如下:

溝藏法

挖1~2米深、寬1米左右的溝,挖出的山藥立即排放入溝,一層山藥一層土,不超過80厘米,頂部蓋一層細土。隨著氣溫下降,加蓋覆土,以凍土層距山藥頂部厚度5~10厘米為宜,可貯藏至翌年3~4月。

埋藏法

又稱沙藏法。在倉庫或室內的水泥坪上,用磚砌起高1米左右的埋藏坑。在坑底鋪上10厘米的乾淨細砂或細土。把經挑選的山藥按次序平放在沙上,一層山藥一層細沙,堆至離坑口10厘米左右時,再用細泥或黃沙密封。每隔一個月倒動檢查一次。山藥也可放在筐、箱內用沙埋藏。

筐藏法

把日晒消毒的稻草或麥草鋪墊在消過毒的筐或箱四周。然後把選好的山藥逐層堆至八分滿,上面用麥草覆蓋。最後堆放在庫房內,保持庫內適溫,為防止地面濕氣,可在筐底墊上磚頭或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