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記
南朝宋盛弘之所著典籍
《荊州記》的作者是南朝宋的盛弘之。此書南北朝齊、梁、西魏間著述中頗見注稱,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徵引。
區域志。三卷。宏之,曾官侍郎。原書已佚,輯本約二十四萬字。正文依巴東、南郡、江夏、襄陽、南陽、順陽、宜都、武陵、長沙、衡陽、桂陽、豫章、始安、始興等郡,各郡分縣記述境內名勝古迹、洞穴礦泉、地方特產、歷史典故、神話傳說、高山大川等。尤以泉水、洞穴居多,也是荊州地質一大特徵,至今仍可供開發旅遊、發展工農業參考。所引民歌民謠,頗有文學價值。
然是書亡佚既久,盛弘之生平行狀亦不可考。唯《隋書·經籍志》云:“《荊州記》三卷,宋臨川王侍郎盛弘之撰”。清曹元忠據《宋書·州郡志》比照《荊州記》,認定成書時間當在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年)左右,大致不誤。大約在唐宋間即已散佚。宋初《太平御覽》徵引此書最詳。清人輯錄佚文,有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及善化陳運溶《荊湘地記》輯本,並分為三卷。然所謂諸條恆多稗販,多有並非出自盛弘之《荊州記》者,需加詳審。是書之價值,在於補證《晉書·地理志》及《宋書·州郡志》之記載,而于山川景物、風俗掌故之描述,則殊非二志所能比,於研究荊楚史地大有助益。
衡山有三峰極秀。一峰名芙蓉峰,最為竦桀,自非清霽素朝,不可望見。峰上有泉飛流。如一幅絹,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曰月出沒其中。湖南有青草山,故因為名。
宜都西陵峽中有黃牛山,江湍紆迴,途經信宿,猶望見之。行者語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綠城邊堤,悉植細柳。綠條散風,青陰交陌。
雁塞,北接梁州汶陽郡。其間東西嶺,屬天無際,雁飛翥,至此即回翼。唯一處稍下,每雁飛達,則矯翮裁度,下處而過,故名雁塞。
武陵武陽縣有石帆山,若數百幅幌。
隨郡北界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又雲浚一井,則眾井水皆動。
巴東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十圍。傳雲是公孫述樓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
湖陽縣,春秋蓼國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今猶存。
狠山縣有一山,獨立峻絕。西北有石穴,以獨行百步許二大石,其門相去一丈許。俗名其一為陽石,一為陰石。水旱為災,鞭陽石則雨,鞭陰石則晴。
末陽縣有雨瀨。此縣時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若一鄉獨壅,雨亦偏降,應隨方所,其信若符刻。
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故梁湘東王雲訪酉陽之逸典,是也。
南陽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復穿井,即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三十,中壽百餘,七十猶以為夭。漢司空王暢、太傅袁隗,為南陽令,縣月送三十餘石,飲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廣父患風羸,南陽恆汲飲水,此疾遂瘳。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異於餘菊。廣又收其實,種之,京師遂處處傳置之。
筑陽縣粉水,源出房陵。取其水為粉,鮮潔異於餘水矣。
枝江縣,西至上明,東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諺曰:“洲不滿百,故不出王者。”桓玄有問鼎之志,乃增一為兩,以克百數。僭號旬時,身屠宗滅,及其傾覆,洲亦消毀。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龍飛江表。元兇之禍,此洲還沒。
新陽縣惠澤中有溫泉,冬月未至,數里遙望,白氣浮蒸如煙,上下采映,壯若綺疏。又有車輪雙轅形,世傳昔有玉女,乘車自投此泉。今人時見女子,姿儀光麗,往來倏忽。
沌陽縣至沔口,水北有卻月城,西一里有馬騎城,周回五里,高一丈。
富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
富陽東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登樓則見所謂昭丘。郡西溯江六十里,南岸有山,名曰虎牙,二山相對,楚之西塞也。荊門上合下開,開達山南,有門之形,故曰荊門。
江陵有潛室,人時見之,輒有兵寇。
除盛弘之《荊州記》外,此一時期內以《荊州記》為名者還有如下五種:
(2)宋庾仲雍《荊州記》。《文選》注、《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太平寰宇記》等有徵引。今有清人《荊湘地記》輯本。
(3)宋郭仲產《荊州記》。《唐書·藝文志》謂為2卷。據唐余知古《諸宮舊事》,郭仲產為南郡王從事,宅在江陵枇杷寺南,元嘉末起齋屋,以竹為緬,竹遂漸生枝葉,仲產以為吉祥。俄而預義宣之謀被誅焉。按:南郡王反事在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據此則仲產是元嘉孝建間人。今存清人王氏《漢唐地理書鈔》及《荊湘地記》輯本。
(4)劉澄之《荊州記》。劉澄之蓋宋齊間人,初官宋,后官齊。另著有《永初山川古今記》、《揚州記》、《江州記》等。有清人《漢唐地理書鈔》與《荊湘地記》輯本。
(5)佚名《荊州記》。陳運溶《荊湘地記》輯本以各書所引而未注著者輯為一類,題為佚名《荊州記》。頗疑所輯諸條則上述五書之末註明者,不當別為一書,錄此以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