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馬歇爾
巴里·馬歇爾
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1951年9月30日出生,澳大利亞科學家,與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發現了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徠)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與200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2011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巴里·馬歇爾
1968-1974年,獲西澳大利亞大學碩士學位。
1977-1984年,成為珀斯皇家醫院註冊醫師。
1985-1986年,成為珀斯皇家醫院腸胃病學研究人員。
1986-1994年,成為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和醫學教授。
1996年,成為弗吉尼亞大學內科醫學研究教授。
1997年,回到澳大利亞,成為西澳大利亞大學臨床醫學教授。
1999年,擔任西澳大利亞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
2003年,出任西澳大利亞大學NHMRC幽門螺桿菌實驗室首席研究員。
主徠要經歷
馬歇爾教授於1974年在西澳大利亞大學獲得醫學本科學位。1981年在皇家佩思醫院做內科醫學研究生時遇到了羅賓·沃倫(Robin Warren)——一位對胃炎感興趣的病理學家。他們一起研究了與胃炎一起出現的螺旋桿菌。1982年,他們做出了幽門螺旋桿菌的初始培養體,並發展了關於胃潰瘍與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假說。
巴里·馬歇爾(左)
2005年,卡羅琳醫學院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馬歇爾博士和他的長期合作夥伴羅賓·沃倫,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以及它們在胃炎和胃潰瘍中的作用”。馬歇爾教授目前仍在研究幽門螺旋桿菌,並在西澳大利亞大學管理一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1981年,消化科臨床醫生巴里·馬歇爾與羅賓·沃倫合作,他們以100例接受胃鏡檢查及活檢的胃病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證明這種細菌的存在確實與胃炎相關。此外他們還發現,這種細菌還存在於所有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大多數胃潰瘍患者和約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經過多次失敗之後,1982年4月,巴里·馬歇爾終於從胃黏膜活檢樣本中成功培養和分離出了這種細菌。為了進一步證實這種細菌就是導致胃炎的罪魁禍首,巴里·馬歇爾和另一位醫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這種細菌的培養液,結果大病一場。
幽門螺桿菌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這兩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
巴里·馬歇爾
1995年,與羅賓·沃倫共同獲得澳大利亞醫學會獎。
1996年, 獲Gair基金會國際獎
1997年,與羅賓·沃倫共同獲得保羅·艾里奇獎。
1998年 獲阿姆斯特丹DR AH Heineken醫學獎
1998年 獲堪培拉弗洛里獎章(Florey Medal)
1998年 獲英國皇家醫學會布坎南獎章(Buchanan Medal)
1999年 獲美國費城本傑明富蘭克林生命科學獎章
2003年 澳大利亞聯邦建國百年特殊貢獻獎
2005年,與羅賓·沃倫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