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團城

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

明清兩代皇家園林。在北京故宮西北。佔地面積約70萬平方米。北海的水泊原為永定河一段故道積水而成,據50年代后在旃坊寺西街與今北海中學出土的開成三年(838)“周元長墓誌銘”和會昌六年(846)“蔡氏夫人墓誌銘”所記,北海一帶在唐代時為幽州出都縣的龍道村,遼升幽州為南京后,成為遼代帝王的郊外園囿。

建設背景


Bei haiand Round Castle
金建行宮,元代建大都,這裡遂成皇城內的帝王禁苑。明清兩代進行多次修葺、擴建、添建和改建。其中規
模較大的是清順治八年(1651)和乾隆年間的改建,從而奠定了今天北海的基礎,成為一座寓宮室、第宅、寺廟和園林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帝王宮苑。它是中國現存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宮苑之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團城
北海團城
北海布局繼承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傳統,在水中置島嶼,用橋堤同岸邊相連。在島上和沿岸布置建築物和景點。水面佔一半以上,景觀比較開闊。園內以瓊島為全園中心,島上建築以白塔為中心,分四面布局。塔是清順治八年(1651)在原廣寒殿舊址上建造的。從山腳至塔頂高62.8米,前有琉璃小閣一座,名善因殿。登高遠眺四方,園景盡收眼底。南面為永安寺,寺隨山勢而建,高低錯落,黃瓦紅牆再南為永安橋(原為太液橋),系元初所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將中孔木板改石券洞,過橋連接團城。東面樹木成蔭,建築有智珠殿、慧日亭和被譽為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幢形碑等。西面有靜憩軒、慶霄樓、悅心殿、水精域、甘露殿、琳光殿、蟠青室、一房山、畝鑒室、閱古樓等。慶霄樓、悅心殿位於西麓半山腰處,為帝后“理事引見”和觀賞風景之處。慶霄樓為青瓦重檐歇山頂,上層面闊五間,四周圍廊,下層為五破七間。昔日每逢臘月節,帝后登樓觀賞冰嬉、雪景。閱古樓位於琳光殿之北,坐東朝西,正面呈半圓形,樓分上、下兩層,共25間,壁上嵌495方御制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書法、鐫刻精美絕倫。北面有酣古堂、寫妙石室、看畫廊、盤嵐精舍、延南薰、嵌室、銅仙承露盤、一壺天地亭、小邱亭及東起倚晴樓西至分涼閣中有碧照樓遠帆閣、漪瀾堂、道寧齋、晴欄花韻和65間延廊組成的建築群。此外山上尚有早年塌毀的亭廊、牌坊遺址等。島上和白塔山前的太湖石,多玲瓏剔透,為金朝從北宋汴梁皇家園林“艮岳”拆運而來。其他地區的黃太湖石多為清乾隆年間運來。
東岸有濠濮澗、畫舫齋、蠶壇等。濠濮澗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是一座三面臨水的水榭。入口處有一座曲尺形石平橋及仿木結構石坊,幽靜別緻。畫舫齋又稱水殿,位於東岸土石山林間,原為皇帝行宮,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門內正中為一方形水池,四面廊屋環繞。主體建築畫舫齋面闊五間,灰筒瓦歇山頂,前出軒,后帶抱廈。整座庭院布局緊湊,建築精巧,雕樑畫棟,為北海的園中之園。北岸由東往西分別為靜心齋、天王殿、九龍壁、快雪堂、闡福寺、萬佛樓、極樂世界(原稱小西天)等。靜心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為北海中最引人入勝的園中之園。它的正門與瓊島隔水相望,東側護以短花牆,使內外景交融。齋內主要建築有鏡清齋、沁泉廊、畫峰室、抱素書屋、韻琴齋、枕巒亭、罨畫軒、疊翠樓等。齋內太湖石疊山頗為壯觀。九龍壁原為一寺院的迎壁,兩面各鑲嵌九條彩龍,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新建成。五龍亭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今貌為清順治八年(1651)改建而成。五亭突入湖中,各以石橋與岸相連,左右各二亭,呈對稱式。五亭之間又以石曲橋相通,宛似游龍橫卧岸邊。天王殿、萬佛樓、極樂世界為園內佛寺建築。
團城位於北海南門西側。元代時為一小嶼,明代重修時築城牆,並將東南二處水面填為平地,基本上形成規模和四周環境。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承光殿,將原半圓殿改成十字形平面。乾隆年間進行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今天的團城,基本上就是乾隆年間修建后的建築群。它的平面呈圓形,周砌城磚千仞壁立的小城。城台高出地平4.6米,周長276米,面積4553平方米。東、西兩側城牆下各有隨牆門一座,上建門樓,東為昭景,西為衍祥,入門可沿蹬道登至城頂檯面。蹬道處各設罩門,城台上建築布局採取對稱中兼以園林的布局手法。承光殿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為敬躋堂,組成了城台的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有古籟堂、余清齋東廡和西廡等。朵雲亭、鏡瀾亭高踞假山上。整座城台黃瓦紅牆。金碧輝煌的古建群間,遍植了數十株蒼松翠柏。承光殿中間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四面各推出抱廈一間,整個平面呈十字形。南面有月台一座。正中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抱廈為單檐歇山卷棚式,覆以黃琉璃瓦綠剪邊瓦頂,飛檐翹角。上檐重昂七斗,下檐及抱廈重昂五斗。殿內施大點金旋子彩畫。玉瓮亭內玉瓮為元代作品,體積大,雕刻精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政府對北海及團城的保護非常重視。50年代初,疏浚了湖底,清除淤泥11.6萬立方米,清除園內垃圾近1萬立方米,並護砌駁岸,改鋪路面。1954年,由於拓寬金鰲玉橋,發生了拆除團城南部的問題,周恩來親自到團城實地考察,最後決定保留。他還指示在團城北面修一座台階,把團城和北海連接起來,但不要拆牆挖洞。1953年以來,國家先後撥款近2000萬元對所有古建築基本上都進行了修葺,在高大建築物上安裝避雷針,改裝電路和管道,避免引起火災。同時修建污水管道,截流36個流入湖內的污水源。1984年起,對全園古建築進行了近景攝影和測繪,逐步建全檔案資料。現設有專門機構負責保護和管理工作。

歷史沿革


團城至今(2012年)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遼代時,因開挖湖泊堆積泥土,團城日漸形成了水中島嶼,稱為“圓坻”。金滅遼后,金世宗完顏雍以瓊華島為中心建造太寧宮,又將挖湖的泥土擴充瓊華島和圓坻,在瓊華島上建造廣寒殿的同時,在圓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廣寒殿遙遙相對。
北海團城
北海團城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基礎上營建大都城,選定團城為大內東西兩宮的中間地帶,團城遂成了東西兩宮的聯繫中心。忽必烈還在團城舊殿的基礎上建起儀天殿。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建儀天殿,改名為承光殿,並用磚砌築起城牆。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再次對承光殿進行修葺,改稱乾光殿。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北京遭受強烈地震(震中位於北京東部三河至平谷之間,震級8級,是北京地區自公元294年以來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乾光殿被震毀。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重建乾光殿。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時,團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添建了玉瓮亭等建築,並重建乾光殿改稱承光殿。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團城遭“八國聯軍”洗劫。
1913年,袁世凱曾在團城召開過“政治會議”。梁啟超曾在團城居住。
1915年,辛亥革命后團城闢為公園。
1954年北京大規模建設時,為展寬“金鰲玉蝀”橋並將道路取直,有人主張拆去團城南部。建築學家梁思成堅決反對,並設計出改造方案。原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陪同周恩來總理視察團城。周總理採納了梁思成、鄭振鐸等人的意見,團城得以保存。按照周總理指示,中南海的圍牆南移,北海大橋向南拓寬,馬路南移,團城不動分毫。
1955年團城對外開放。
1961年被納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3月開始進行為期9個月的全面修繕。

建築特色


團城位因其俯視平面為圓環形,周圍以城磚壘砌,成為一座帶雉堞的磚城,故俗稱“團城”。團城是一座圓台式磚砌古建築,城牆高4.6米,周長276米,總面積45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隨牆門,進入門內,可沿迴旋式城磚蹬道到達城頂檯面。在兩條蹬道的上出口處,各有形制相同的罩門亭一座,均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單檐廡殿頂,三踩斗拱,旋子彩畫,面闊一間,進深一間。
北海團城
北海團城
城台頂面的建築不多,但布置得體,在保持了傳統的對稱建築中雜以園林景物錯落有致。承光殿為全城台中心,殿南側有玉瓮亭,殿北側有敬躋堂,三座建築構成整個城台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對稱地排列著幾組建築。
東側由南至北依次為:昭景門樓、東廡殿、古籟堂等;西側由南至北依次為:衍祥門樓、西廡殿、余清齋等。此外,亭廊假山雜置其間:余清齋西有迴廊與其西側的沁香亭相連通;敬躋堂東西各有假山,山上各置一亭,東為朵雲亭,西為鏡瀾亭。
綜觀整座城台,殿堂碧瓦朱垣,金碧輝煌的古建築之間,穿插種植著數十棵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蒼鬆勁柏,遮蔭蔽日,虯枝各異。

主要景觀


白玉佛

承光殿中央佛龕內供奉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坐像,由整塊白玉石雕刻而成,故稱白玉佛。這座白玉佛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從緬甸募化而來,后被僧人敬獻給慈禧。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因白玉佛重量大而沒被掠走,但玉佛左臂被擊傷,其身上飾物珠寶全被搶走。

瀆山大玉海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元大都工匠用整塊墨玉雕刻成一個大酒缸,敬獻給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為酒缸賜名“瀆山大玉海”,每當在廣寒殿宴請文武百官時,就用它盛放御酒,據說能存酒三十餘石。明萬曆七年(1579年),廣寒殿因倒塌被拆除,玉瓮被移至御用監院內,后流落到西華門外真武廟中,被僧人用來盛醬腌菜用。乾隆十年(1745年),玉瓮被獻給朝廷,第二年朝廷在承光殿前專建一座琉璃玉瓮亭保護玉瓮。

遮蔭侯

團城內共有A級古樹17棵,B級古樹23棵,還有一棵20餘米高,樹齡近千年的大油松。乾隆封其為“遮蔭侯”。“遮蔭侯”南面有一棵白皮松,也同時被封為“白袍將軍”。

集水工程

團城地下集雨排水系統建於明永樂年間。團城地面青磚造型特別,上大下小呈倒梯形。鋪設時大頭在上,小頭在下,磚與磚之間留有空隙,地下部分就形成了上小下大的三角形縫隙。每塊磚吸水性很好,就像一個微型水庫。
下雨天,雨水會通過青磚和縫隙流到地下。而如果遇到大雨或連續降雨時,多餘的雨水會藉助團城北高南低的地勢流入石制的水眼中。團城有11個石制水眼分佈在古樹周圍,每個水眼下有一個豎井,豎井與豎井間有青磚建成的涵洞相連。涵洞高度在80厘米-150厘米之間,同樣是用青磚建成的。到達涵洞的雨水,可以從下、左、右三個方向繼續向更深的土壤滲透。同時,涵洞與水眼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通風系統。為城內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氣條件。
此外,團城上的土壤層也有很好的透氣透水性能。這些土壤層按結構自上而下可分為支撐層、有機質層和黃沙壤層。10厘米厚的支撐層主要成分有穀殼、石灰等,這些成分能使地表水快速滲透,透氣透水性好。10厘米厚的有機質層主要成分包括貝殼、骨頭、活性鈣、獸血、有機酸等,歷經數年緩慢釋放,可以對植物生長提供大量有機質和微量元素,有利於植物的生長。而深達4至5米厚的黃沙壤層,滲水性、透氣性良好,適合植物生長。

恢復開放


2020年7月21日,北海團城恢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