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貴
暨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張小貴,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暨南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外來宗教文化史和中外關係史。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學士,1996.9-2000.7
●中山大學,歷史學碩士,2000.9-2003.7
●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2003.9-2006.7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訪問學者,2010.9-2011.8
●暨南大學歷史系講師,2006.7-2009.10
●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2009.10-2015.10
●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2015.10-
◆2007年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唐宋祆教的華化形態》)
◆2006-2007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祆教內婚及其在唐宋社會的遺痕》)
古代外來宗教文化史、中外關係史
1、學術專著
《中古華化祆教考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3月。
(主編)《三夷教研究——林悟殊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2、期刊、論文集論文
《古波斯“不凈人”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頁68-75。
《唐代九姓胡奉火祆教“詣波斯受法”考》,刊林中澤主編《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頁63-74。
《唐宋祆祠廟祝的漢化—以史世爽家族為中心的考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72-76。
《祆教內婚及其在唐宋社會的遺痕》,刊余太山、李錦繡主編《歐亞學刊》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113-129。
《談祆說化一家言——蔡鴻生教授祆教研究的思路》,陳春聲主編《學理與方法——蔡鴻生教授中山大學執教五十周年紀念文集》,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7年,頁246-258。
《康國別院“令狗食人肉”辨》,《西域研究》2007年第3期,頁77-85。
《瑪麗·博伊斯教授與伊朗學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頁383-395。
《唐伊吾祆廟“素書”非塑像辨》,《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321-338。
《中古粟特祆神崇拜及其源流考辨》,《歐亞學刊》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頁117-128。
《胡裔墓葬與入華祆教葬俗》,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集刊》第一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頁173-186。
《虞弘墓祭火圖像宗教屬性辨析》, 《歐亞學刊》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2月,頁266-278。
《泰華愛國僑領陳景川先生史事述略》,(泰國)《泰中學刊》,泰中學會,2009年。(與王僑生合撰,第一作者)
《澳門巴斯墓葬俗略考》,《珠海、澳門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首屆珠澳文化論壇”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宋代米芾族源及其信仰》,《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3期,頁371-393,401-402。
《古波斯“燒鐵灼舌”考》,《西域研究》2011年第1期,頁108-115,144。
《清代“摩盧”人考》,《韋卓民與中西方文化交流——“第二屆珠澳文化論壇”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7月
《祆神密特拉形象及其源流考》,羅豐主編《絲綢之路上的考古、宗教與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頁244-260。
《近年の福建省霞浦縣マニ教文書研究の概述と再考》,提交國際比較神話學シンポジウム“異界と常世”論文,日本千葉,2012年9月1日-2日。篠條知和基編《異界と常世》,千葉文化センタ—,2012年,頁129。
《從波斯經教到景教——唐代基督教華名辨析》,陳春聲主編《海陸交通與世界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3月,頁154-176。
《“穆護”與〈穆護歌〉考辨》,《文史》2013年第2輯,頁53-72。
《金庸筆下的袁崇煥》,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暨南大學歷史系編《袁崇煥歷史評價與精神文化研究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頁150-155。
“Studies on the Zoroastrian Muhu (magus) and Chinese Muhu-ge”, Eurasian Studies II(ISSN 2202-0578), Sydney: Asia Publishing Nexus, 2014, pp.166-188.
《敦煌文書<兒郎偉>與祆教關係辨析》,《西域研究》2014年第3期,頁86-94。
《近年來霞浦文書研究概述》,特力更、李錦繡主編《內陸歐亞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年,頁205-212。
“The Sinicization of Zoroastrian Animal Sacrifice in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 Eurasian Studies IV (ISSN 2202-0578), Sydney: Asia Publishing Nexus, 2016, pp.395-420.
《霞浦抄本所見“蘇魯支”史事考釋》,《文史》2016年第1輯,頁235-250。
《中古祆教半人半鳥形象考源》,《世界歷史》2016年第1期,頁131-143。(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16年第4期全文轉載,頁39-48.)
《祆教“蘇魯支”語源考》,榮新江、羅豐主編《粟特人在中國:考古發現與出土文獻的新印證》,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6月,下冊,頁653-660。
“Why did Chinese Nestorians Name Their Religion Jingjiao?”, 4th Salzbu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urch of the East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Salzburg, Austria, June 7-12, 2013,in Li Tang and Dietmar W. Winkler (Eds.), Winds of Jingjiao. Studies on Syriac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Zürich: Lit Verlag GmbH & Co. KG Wien, 2016, pp.283-309.
《莫高窟第158窟圖像與祆教關係辨析》,(與李清波合撰,第一作者),余太山、李錦繡主編《歐亞學刊》新4輯,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
3、譯著
[英]瑪麗·博伊斯原著,張小貴、殷小平譯:《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英]大衛·尼科爾著,曾玲玲、殷小平、張小貴譯:《中世紀生活》,太原:希望出版社,2007年。
[法]伊凡著,張小貴、楊向艷譯:《廣州城內——法國公使隨員1840年代廣州見聞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4、近年參加學術會議
(1)《近年の福建省霞浦縣マニ教文書研究の概述と再考》,提交國際比較神話學シンポジウム“異界と常世”論文,日本千葉,2012年9月1日-2日。篠條知和基編《異界と常世》,千葉文化センタ—,2012年,頁129。
(2)《曹國得悉神考》,提交“中國中古北方民族、宗教、藝術高層國際學術論壇”論文,澳門,2012年11月5-6日。
(3)“Why did Chinese “Nestorians” Name Their Religion Jingjiao?”, 4thSalzbu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urch of the East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Salzburg, Austria, June 7-12, 2013.
(4)《“兒郎偉”與祆教關係辨析》,提交“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2013年8月17-21。
(5)《胡裔墓葬人首鳥身形象考》,提交“內陸歐亞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內蒙古錫林浩特,2013年9月20-24。
(6)《霞浦文書所見“蘇魯支”史事考釋》,提交“第二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論文,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14年8月11-12日。
(7)《祆教“蘇魯支”語源考》,提交“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粟特人在中國:考古發現與出土文獻的新印證”會議論文,寧夏,2014年8月13-14日。
(8)《中古祆教半人半鳥形象考源》,提交“跨文化視野下的物質及文本研究:中國史及其超越”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廣州口岸史重點研究基地,2014年12月16-19日。
(9)《祆教“萬靈節”的沿革與禮儀》,提交“中古時期喪葬的觀念風俗與禮儀制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5年3月6日-8日。
(10)“Studies on‘Jing Jiao of the Great Ming Kingdo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Jing Jiao (Nestorianism)June 10-12, 2015,Hong Kong.
(11)《莫高窟第158窟圖像與祆教關係辨析》,(與李清波合撰)提交“2015敦煌論壇:敦煌與中外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代表大會”論文,中國敦煌,2015年8月14-16日。
(12)《大明國景教考》,提交“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大學,2015年12月5-7日。
(13)《古波斯祆教婚俗再考》,提交“首屆全國古典學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重慶西南大學,2016年4月23-24日。
(14)《古波斯祆教內婚再考》,提交“考古與藝術文本與歷史——絲綢之路研究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陝西師範大學,2016年7月21-22日。
(15)《米羅:貴霜錢幣所見的密特拉提交》,“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山東濟南,2016年10月29-30日。(與毛寶艷合撰)
(16)《穆格山出土粟特文婚約譯釋與研究(一)》,提交“邊疆民族與中外關係論壇”論文,暨南大學,2016年11月11-13日。
(17)《古波斯近親婚初探》,提交“紀念岑仲勉先生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山大學,2016年11月26-27日。
5、學位論文
(1)《粟特祆教初探》,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導師:林悟殊教授。
(2)《唐宋祆教的華化形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6月。導師:林悟殊教授。
“中古祆教的華化形態”,暨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基金項目(006JSYJO17,2007年4月—,2萬元)。獨立主持
“內陸歐亞祆教史研究”,暨南大學科研培育與創新基金項目(12610340,2010年1月—,2萬元)。獨立主持
“內陸歐亞祆教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10YJCZH229,2010-,7萬元)。獨立主持
“中亞祆教及其入華史研究”,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2CZS072,2012-,15萬元)。獨立主持
《薩珊法典》與祆教史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暨南大學啟明星項目)(2012-,20萬元)。獨立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