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野艾蒿的結果 展開

野艾蒿

菊科蒿亞屬植物

野艾蒿(拉丁名: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別名:野艾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實圖考)蔭地蒿(內蒙古植物志),野艾(俗稱),小葉艾、狹葉艾(河北),艾葉(江蘇),苦艾(廣西),陳艾(四川),“色古得爾音一沙里爾日”、“哲爾日格一荽哈,”(蒙語名)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斜升的花序枝,被密短毛。下部葉有長柄,頭狀花序,橢圓形或長圓形,花序凸起;花冠狹管狀,紫紅色花柱線形,兩性花,花藥線形,花果期8-10月。

多生於低或中海拔地區的路旁、林緣、山坡、草地、山谷、灌叢及河湖濱草地等。

野艾蒿具有理氣行血,逐寒調經,安胎,祛風除濕,消腫止血等功能。能治感冒,頭痛,瘧疾,皮膚瘙癢,癰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症。因此,在盛夏季節,不妨家養一盆野艾,每當被蚊蟲叮咬、奇癢難耐之時,可隨手摘一兩片野艾葉,搓揉后敷於被叮咬處,即刻癢痛頓消。如果手腳等因不慎而導致外傷出血,也可摘一兩片艾葉,揉軟后敷於傷口處,即可達到止血之功效。

形態特徵


野艾蒿
野艾蒿
多年生草本,有時為半灌木狀,植株有香氣。
主根稍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稍粗,直徑4-6毫米,常匍地,有細而短的營養枝。莖少數,成小叢,稀少單生,高50-120厘米,具縱棱,分枝多,長5-10厘米,斜向上伸展;莖、枝被灰白色蛛絲狀短柔毛。
葉紙質,上面綠色,具密集白色腺點及小凹點,初時疏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后毛稀疏或近無毛,背面除中脈外密被灰白色密綿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寬卵形或近圓形,長8-13厘米,寬7-8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長柄,花期葉萎謝;中部葉卵形、長圓形或近圓形,長6-8厘米,寬5-7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或第二回為深裂,每側有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長卵形,長3-5(-7)厘米,寬5-7(-9)毫米,每裂片具2-3枚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的小裂片或深裂齒,長3-7毫米,寬2-3(-5)毫米,先端尖,邊緣反卷,葉柄長1-2(-3)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狀分裂的假託葉;上部葉羽狀全裂,具短柄或近無柄;苞片葉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為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尖,邊反卷。
頭狀花序極多數,橢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2.5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具小苞葉,在分枝的上半部排成密穗狀或復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長或中等開展,稀為開展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多下傾;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小,卵形或狹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黃色蛛絲狀柔毛,邊緣狹膜質,中層總苞片長卵形,背面疏被蛛絲狀柔毛,邊緣寬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圓形或橢圓形,半膜質,背面近無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4-9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紅色,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10-20朵,花冠管狀,檐部紫紅色;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具短尖頭,花柱與花冠等長或略長於花冠,先端2又,叉端扁,扇形。
瘦果長卵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野艾蒿根莖離表土層越近出苗越早,5-10厘米土層是野艾蒿根莖的最適生長環境,該土層中野艾蒿的根莖數量多且生物量大。主根發育的野艾蒿植株在株高、根莖長度、生物量方面明顯大於側根所發育的野艾蒿植株。野艾蒿根莖著入土壤即可出苗,證明了其“入土必活”的特性。野艾蒿在出苗30天左右時其株高和葉片數迅速增加,在出苗120天左右時其株高和葉片數增速則迅速回落。在橫走側根比例大的土層(0-20厘米)中,野艾蒿根莖量在春夏季節的增長幅度遠大於夏秋季節。

生長環境


多生於低或中海拔地區的路旁、林緣、山坡、草地、山谷、灌叢及河湖濱草地等。
中低海拔,陽生、山谷、草地、灌叢中及路旁。
野艾對氣候的適應性強,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以陽光充足的濕潤環境為佳,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可種植,但在鹽鹼地中生長不良。

分佈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日本、朝鮮、蒙古及俄羅斯(西伯利平東部及遠東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蒙古北部色楞格河附近。

生長繁殖


繁殖主要採用分株繁殖,四季均可進行。刨取新鮮根莖,截成6至8厘米的小段作種秧,植於花盆中,覆土澆水,即可成活。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場地應有灌溉水條件,附近無居民生活水和工業水污染,土壤、大氣質量應符合國家級二標準,生產用水應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土壤應無有毒有害藥物殘留和人畜糞便、生活垃圾污染,並按規定定期進行檢測,根據種植地土層結構特點,適度掌握犁耙次數,結合整地施足經充分腐熟達到無公害化的土雜肥22.5~30.0噸/公頃,均勻混合翻入土層,然後修溝做廂待種。

養殖方法

野艾蒿主要以根莖分株進行無性繁殖,但也可用種子繁殖。一般進行種子繁殖在3月份播種,根莖繁殖在11月份進行,畦寬1.5米左右,畦面中間高兩邊低似“魚背”型,以免積水,造成病害,播種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4000千克,深耕與土壤充分攔勻,排后即澆一次充足的底水。

栽植密度

在2~3月苗高5~10厘米,選地面潮濕(最好是雨後或陰天)時,從母株莖基分離的幼苗,按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栽苗,每穴2~3株,覆土壓實。栽后2~3天內如果沒有下雨,要滴水保墒。

田間管理

栽植成活后,苗高30厘米時施用尿素90千克/公頃作提苗肥,陰雨天撒施,晴天葉面噴施。在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深度15厘米。6月中上旬蘄艾採收后翻曬園地,清除殘枝敗葉,疏除過密的莖基和宿根,深度15厘米。11月上旬,施入農家肥、廄肥、餅肥等作為基肥。乾旱季節,苗高80厘米以下葉面噴灌,苗高80厘米以上時全園漫灌。

採收加工

野艾蒿夏季採收,在茂盛未開花前割取地上帶有葉片的莖枝,除去雜質和枯葉,攤在太陽下曬至五六成千,紮成小把,再攤放在太陽下曬至足干,紮成捆,或用打絞機壓成長方形大捆,用草繩加牢,置於乾燥處存放,防潮、防霉,商品以足干、呈雛縮、多葉片、枝條小、青綠色、氣香、味苦、無泥沙、無雜質、無霉壞者為佳。

主要價值


入葯,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散寒、祛濕、溫經、止血作用。

食用

嫩苗作菜蔬或腌制醬菜食用。鮮草作飼料。

藥用

【性味】苦辛,溫。
①《別錄》:味苦,微溫,無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熱。
③《綱目》:苦而辛,生溫,熟熱。
【歸經】入脾、肝、腎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腎、肺三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能主治】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①《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⑥《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並帶下。
⑦《珍珠囊》:溫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⑾《本草正》:辟風寒涅,瘴瘧。
⑿《本草再新》:調經開郁,理氣行血。治產後驚風,小兒臍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外用: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注意】陰虛血熱者慎用。
①《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
②《本草備要》:血熱為病者禁用。
③《本經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藏葯】普爾芒那保:地上部分治療蟲病,炭疽,疫疽,皮膚病《中國藏葯》。
【蒙葯】同艾蒿《蒙植葯志》。

精油提制


隨著化學農藥大量使用引發的環境污染、對非靶標生物的殺傷、害蟲抗藥性及其再增猖獗等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開發生物合理農藥或環境和諧農藥、發展害蟲綜合治理策略(IPM)成為現代植保工作的重要內容。
植物精油氣味芬芳,對害蟲生物活性很高,作用方式多種多樣;對人及哺乳動物低毒,且殘留低,不污染糧食和環境,是開發新型綠色殺蟲劑及保護劑的重要材料,植物精油作為一種新型的植物源農藥有其潛在的價值和廣闊的市場,隨著精油類農藥商品化的成功,可以預見植物精油用於病蟲害的防治將是今後的一大趨勢。
野艾蒿(ArtemisialavandulaefoliaDC.)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氣。野艾蒿在中國分佈甚廣,多生於路旁、林緣、山坡、灌叢及河湖濱草地。該植物可入葯有散寒、祛濕、溫經、止血等作用。野艾蒿在臨床上應用於膽囊炎、肝硬化、口腔炎、發熱、支氣管炎等疾病。
本文主要利用水蒸氣蒸餾和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野艾蒿精油,對野艾蒿的提取率、生物活性、化學成分以及水蒸餾提取的野艾蒿精油對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Motschulsky))成蟲體內各酶系的影響、野艾蒿精油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通過研究,獲得了如下結果:
⒈水蒸氣蒸餾法提取野艾蒿精油,提取率為0.45%。利用超臨界CO2萃取法提取野艾蒿精油,提取率為1.23%,超臨界C02萃取法的提取率是水蒸氣蒸餾法的2.73倍。
⒉水蒸餾提取的野艾蒿精油對玉米象成蟲熏蒸活性高於超臨界CO2萃取的精油,且差異顯著。72h后其LC50分別為25.25μ1/1和33.58gl/l。超臨界CO2萃取的野艾蒿精油比水蒸餾提取的精油觸殺活性稍高,但差異不顯著。24h后其LC50分別為0.0718μl/頭和0.0561μl/頭。用水蒸餾提取的野艾蒿精油比利用超臨界CO2萃取的野艾蒿精油對玉米象成蟲表現出更高的忌避效果。
⒊水蒸汽蒸餾法提取野艾蒿精油,鑒定出相似度80%以上的化合物31個,其主要化學成分為1,8-桉葉油素(含量10.74%)、α-松油醇(含量5.26%)、蒈烯-4(含量4.00%)、4-甲基-1-(1-甲乙基)-雙環己烷-3-酮(含量3.63%)、氧化石竹烯(含量2.60%)、石竹烯(含量2.16%)等。超臨界CO2萃取法提取野艾蒿精油,鑒定出相似度80%以上的化合物22個,其主要化學成分為環癸烯(含量13.77%)、十六碳酸(含量10.41%)、Z,Z,Z-9,12,15-十八烷三亞乙基四胺-1-醇(含量5.22%)、菠菜烯(含量2.47%)、石竹烯(含量2.24%)等。兩種提取方法獲得的野艾蒿精油都含有的化學成分為1,8-桉葉油素、α-松油醇、石竹烯、[3aS-(3aα,3bβ,4β,7α,7aS)]-八氫-7-甲基-3-亞甲基-4-(1-甲基乙基)1H-環戊[1,3]環丙[1,2]苯、橙花叔醇、反式斯巴醇。
⒋不同濃度的野艾蒿精油處理后,玉米象成蟲乙醯膽鹼酯酶、α-乙酸萘酯酶、磷酸酯酶、過氧化物酶活力受到明顯抑制,變化趨勢大致相同,均為先降低后升高,然後趨於平穩。不同濃度處理后,玉米象成蟲谷胱甘肽-S-轉移酶活力2h之內酶活力升高,與對照組差異顯著。處理2h后酶活力迅速下降,在4h時酶活力最低,且低於對照組。
⒌野艾蒿精油對非靶標生物的安全性。小鼠急性經口毒性試驗,野艾蒿精油LD50為2478.25mg/kg。急性經口毒性屬於低毒。小鼠急性吸入和急性經皮毒性試驗以及家兔的急性吸入試驗均無中毒反應和死亡,均屬於低毒範圍。在家兔皮膚刺激性試驗中,剛開始出現輕微刺激性,但14d后的觀察結果為無刺激性。在家兔眼刺激性試驗中,對家兔的眼睛無損傷。在亞急性經口毒性試驗中,以野艾蒿精油喂飼28d后,雄性大白鼠和雌性大白鼠的體重增加比對照組小,但無顯著差異。大白鼠血紅蛋白、紅細胞數、白細胞數、血小板數、淋巴細胞均在正常範圍內變動。各處理組雄性大白鼠血液中的穀草轉氨酶、尿素氮、總蛋白均在正常範圍內變動,高劑量組的谷丙轉氨酶、膽固醇偏高,且差異顯著。各處理組雌性大白鼠血液中的谷丙轉氨酶、膽固醇、總蛋白均在正常範圍內變動,各處理組的穀草轉氨酶都偏高,且差異顯著;高劑量組的尿素氮也偏高,且差異顯著。
以上試驗結果表明,長時間經口服用野艾蒿精油后可能導致肝功能或者腎功能損傷。對肝臟和腎臟是否存在毒副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的試驗研究。野艾蒿精油對鵪鶉的急性毒性試驗,LD50為3134.15mg/kg、對蜜蜂的接觸毒性試驗,LD50為3134.15μg/蜂,對蜜蜂的攝入毒性試驗,LC50為488.72mg/L、48h對魚的毒性試驗,LC50為31.38ppm。均屬於低毒。以上試驗結果表明,野艾蒿精油對直接呼吸和皮膚的接觸不會帶來明顯的過敏性和刺激性,其毒性低,對環境及非靶標生物安全,屬於環境友好型材料,所以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是相對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