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翟泉的結果 展開

翟泉

古地名

翟泉,在漢魏故城遺址上,今屬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翟泉古來有之,《水經注》中亦有記載,洛陽故城中有翟泉,《水經注》說“亦作狄泉”,即其一證。《春秋左傳正義》卷十七(僖二十九年,盡三十二年,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於翟泉。(翟泉,今洛陽城內大倉西南池水也。即其二證。)

歷史沿革


徠翟泉是我國都市文化的發源地。它在歷史上對東周,東漢,魏晉,北魏的都市文化發展,都起過相當大的作用。
翟泉本為殷人(因商朝曾定都於殷,故又稱“殷商”)墓地,後來連周景王,周烈王也葬在那裡。春秋晉定公元年(前511年),魏獻子曾召各諸侯國大夫於翟泉第一次訂立了盟約。因此,翟泉又是周朝會盟諸侯之地。
據史書記載:周平王據王城為國都,傳十一王至景王。景王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爭鬥的結果,嫡生的次子匄(gai,四聲)由於晉師的援助,便立為敬王。不久,庶出的長子猛,也藉助其他國家的軍隊打了回來。敬王為了避其鋒,便遷都於翟泉。猛便據王城稱悼王。四年後,悼王奔楚,敬王又奪回王城。但因王城多悼王餘黨,便於次年正式定都於翟泉。命大夫萇弘親自監督,擴大加固其城,把翟泉圍到了城。
陸機的《洛陽記》上記載,說翟泉在晉朝東宮街步廣里,步廣里在當時宮殿的東北邊。還說,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洛陽東北步廣里地陷,有蒼,白二鵝從地下飛出來,蒼鵝衝天哀鳴而去,白鵝繞地三匝,悲鳴不飛。陳留孝廉董養說,步廣里之翟泉,盟會之地,今色蒼,胡像矣,其可盡言乎。五年後,劉曜,王彌入洛陽,囚地於平陽。

主要景觀


平陽,後魏時稱南池。《水經注》上記載,宮內天淵池又東流。入洛陽之南池。南池,即故翟泉。南北110步,東西70步,在洛陽城東40里(從王城至翟泉)漢魏故城內。《括地誌》言26里,是從隋時湹河橋至翟泉,其實一樣。
村東本有一阿斗冢,據說,上世紀60年代,劉禪墓劉禪小名阿斗)還有高7米、直徑15米的大冢,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村東北有金鏞城遺址,這是魏明帝曹叡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部築銅雀台等“三台”(見鄴城遺址)的經驗而建的。據勘探﹐金鏞城南北約1080米﹐東西約250米﹐分隔為三部分﹐平面呈“目”字形,各有門道相通。《洛陽伽藍記》描繪其“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它實際上是軍事性的城堡﹐由於北依邙山﹐地勢高亢﹐可俯瞰洛陽全城﹐具有至高點的作用﹐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洛陽爭奪戰中﹐是雙方必爭之地﹐當時稱為“洛陽壘”。當然,現在只是平地一塊。
村南有千年古剎——白馬寺,有殘破的土築古城牆,村北是素有“無卧牛之地”的北邙嶺,上面冢陵散布。方圓數十公里內,往南有關帝廟龍門石窟,往北有王鐸故居龍馬負圖寺漢光武帝陵、往東有商城遺址、金龍寺,往西有隋唐城遺址,周王城遺址等等,可謂名勝眾多,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