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堅鎮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轄鎮
武堅鎮地處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東北部,總面積85.58平方公里,總人口48812人(2017年)。緊鄰寧通高速、京滬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幹道,寧啟鐵路緊依其旁,233省道、352省道穿境而過,主城區距離揚州泰州國際機場只有半小時車程,交通優勢顯著。
圍繞建設“經濟強鎮、文化大鎮、水鄉生態園林城鎮”目標,全鎮上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凝心聚力,創新開拓,三個文明建設整體推進、快速發展,先後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鄉鎮”、“全國雙擁模範鎮”、“江蘇省文明鎮”、“江蘇省衛生鎮”和“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鎮”和“江蘇省環境優美鎮”等稱號。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武堅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武堅地理區域在東周敬三十四年(公元之前486年)屬吳。元三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吳,屬越。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來越,屬楚。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海陵縣。隸屬臨淮郡。東漢時,廢海陵縣,屬廣陵郡。歷晉太康元年,復立海陵縣。唐武德初置吳州,改海陵縣為吳陵,武德七年,復稱海陵,隸屬揚州,五代南唐元年(公元937年)置泰州海陵縣。宋代屬淮南東路,元代屬揚州路。明清時代屬揚州府。
武堅鎮1910年建鄉,名曰“張五尖”。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泰州為泰縣,本鎮劃為張五尖鄉。鄉以下仍沿襲晚清都圖舊制。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泰縣在凡漢鎮設立行政局,本鎮屬凡漢行政局。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鄉的規模大為縮小,本鎮共劃分為:張五尖、校陳、花南、花北、孫家舍、揚景、高庄、嵇庄九個鄉,隸屬第十五區。區址凡汊鎮。鄉以下設街、村、閭,鄰制,廢都圖制。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廢閭鄰制。置保甲制。撤消花南、花北、孫家舍鄉,置花庄鄉。隸屬第十區,區址小漢鎮。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撤消校陳、丁杜二鄉併入張五尖鄉,撤消高庄鄉、花庄鄉,並為花高鄉,撤消楊景,組建成湯楊鄉。
1941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將泰縣第十區臨時劃歸江都縣領導。
1942年10月江都縣第一次分縣,置江都、邗東兩行署。本鎮屬江都縣紀北區。
1944年4月,實行新鄉制,廢保甲製為村組制。
1945年12月,江都縣第二次分縣,置江都、凡川縣。同時撤消紀北區。劃分小紀區、富民區,本鎮屬凡川縣富民區。區址黃思。
1946年夏,江都、凡川合併為江都縣。秋,小紀、富民和塘郭區合併為紀塘區。冬,國民黨;國隊侵佔解放區,本鎮又恢復舊的區、鄉、保甲建置,稱北固鄉。(鄉址:現高郵市湯庄鎮)仍屬泰縣第十區。
1948年夏,本地區解放,1949年1月18日,泰縣第十區正式劃歸江都縣。
1953年1月,江都縣小紀區拆為小紀區和紀北區。紀北區轄武堅、魯陵、校陳、楊景、嵇沈、黃思、富民、太平、周西九鄉。
1956年3月3日,江都縣分縣、撤區、並鄉。江都縣拆江都、邗江二縣。撤消紀北區,併入小紀區。撤消魯陵、校陳、楊景併入武堅鄉。
1958年9月,以區為單位建立人民公社,本鎮屬小紀人民公社。
1959年5月,小紀人民公社劃分為若干小公社,本鎮成立武堅人民公社,公社以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
1983年9月12日,實行體制改革,武堅公社恢復武堅鄉人民政府的建置。鄉以下設行政村和村民小組。
1996年10月18日,武堅撤鄉設鎮。
武堅鎮
2005年5月20日,武堅鎮與周西鎮合併,組建新的武堅鎮,鎮政府所在地設原武堅鎮。
武堅鎮地處東經119°46′40——119°50′38,北緯32°44′03——32°47′57。全鎮地勢平坦,河流縱橫交錯。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季風顯著,熱量充足,雨水充沛,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較長。氣候特點,冬季受大陸冷高壓控制,氣候寒冷,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降雨較多,氣候炎熱;春秋二季冷暖空氣頻繁交替時期,天氣多變,冷熱不定。全年平均降雨量為987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94.9小時。年平均氣溫15.1°C,年平均無霜期為220天。
武堅鎮
經濟快速發展。堅持以工業為主體,大力推進工業興鎮戰略,形成了高壓電器、氣動機械、農藥化工、紡織服飾、體育器材、環保設備等六大支柱產業,擁有各類規模以上企業50多家。永堅公司是全國氣動元件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之一,產品遠銷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金鑫電器公司與日本東芝公司合作開發生產的旋壓鋁管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獨佔鰲頭;雷宇公司躋身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宙龍集團公司生產的氨基二醇、三環唑產品暢通東南亞,農藥系列產品遍及全國各地,是全國第二大氨基二醇生產廠家。10多家企業與國內20多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型合作關係,有4個產品獲得國家“火炬”計劃、20多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3家企業獲得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呈現出競相發展、不斷超越的喜人態勢。尤其是2001年創建的江蘇省科技工業園武堅園,目前已引進入園企業200多家,為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增添了後勁。
江蘇盛華電氣有限公司為中國南方電網製造
農業特色優勢顯著。依靠本地資源,加快結構調整,培育區域優勢,形成了以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為龍頭,以1萬畝優質棉花、2萬畝特色蔬菜、3萬畝特水養殖、4萬畝優質稻米“四大生產基地”為依託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建築三產實力強勁。建安企業不僅具備承建超高層的能力,而且能夠獨立承攬高架橋樑建設,滬武建安和金馬建安兩大企業裝備精良、技術一流、實力雄厚、信譽卓著,以上海、西安、南京為基地,建築市場遍布全國大部分省市,多項工程獲“魯班獎”、“白玉蘭獎”。第三產業門類齊全,繁榮興旺,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
文化事業
精神文明建設精彩紛呈。大力實施現代農民教育工程,提高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積極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為加快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先後舉辦了“水鄉春潮”、“黨的光輝照水鄉”、“雷宇杯”揚劇邀請賽、“春到水鄉”揚泰地區民間文藝展演等跨區域大型文藝活動;大力推進依法治鎮,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呈現出社會安定祥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嶄新局面。
教育
武堅鎮
科技
武堅鎮
2008年秋播期間,武堅鎮按照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的要求,圍繞菜藍子生產基地建設,打造特色蔬菜鄉鎮,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新擴大蔬菜面積4000畝,其中新擴大棚2000畝,武堅鎮累計蔬菜面積達1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達3000畝,力爭在3-5年內使全鎮蔬菜面積達2萬畝,其中核心區面積5000畝,建成武花、黃周兩個蔬菜產業帶,努力形成一鎮一業的區域特色。
武堅歷史悠久。相傳原名叫五尖,由東、西、南、北、中五個尖角高地構成。由“五尖”到“武堅”,是世代繁衍生息於斯的人民在征服自然、衛國保家鬥爭中英勇頑強、堅貞不屈精神的生動體現。武堅文化底蘊深厚。水鄉舞蹈中的奇葩──“蓮湘花鼓”就誕生於此。它那歡快的二胡和清亮優美的笛音伴隨著蓮湘絲絲的銅線叮噹聲,猶如河水在淙淙地流淌,洋溢著濃厚的水鄉芬芳,富有強烈的感染力。1989年,“蓮湘花鼓”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彙編·江蘇卷》,載入祖國的文化寶庫。武堅環境優美。這裡沃野千里、氣候溫和、水系發達,藍天碧水、綠樹掩映構成了水鄉清新宜人的畫卷。武堅民風淳樸。這裡的人民勤勞善良、富於智慧,創造了一個個燦爛的水鄉文明。如今,他們正在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和幸福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堅鎮
江都花鼓舞的形式很多,如楊庄鄉的“二人花鼓”,吳堡鄉的“下河花鼓”,尤以武堅的“蓮湘花鼓”(又名四人花鼓)獨具風采,挺秀於江都縣花鼓藝術之林。它那歡快的二胡和清亮優美的笛音伴隨著蓮湘的銅錢叮噹聲,猶如水鄉小河的水在淙淙地流淌,洋溢著濃厚的水鄉芬芳,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親切感。“蓮湘花鼓”來源於“花鼓救駕”的傳說:明朝洪武帝遭敵追擊,敗逃到魯陵鄉(即今武堅鎮花庄),身陷險境,在這緊要關頭,當地百姓為了掩護他,將洪武帝扮成三花臉,並由兩男子扮成村姑,一男子扮成少年,打起蓮湘,載歌載舞送出險境。從此,花鼓舞就發展成一種固定的四人演出格局,其中女角一律由男角反串,“四人花鼓”由此得名。幾百年來,它一直是農閑時節和春季“青苗會”(即土地會)的傳統節目。後來,又成為舊社會貧苦農民謀生的技藝。有段民謠說:“大水一淌,眼淚汪汪。鼓兒一拿,打起蓮湘。外出逃荒,走街串鄉……”這記載了“蓮湘花鼓”發展中辛酸的一頁、
武堅鎮
2019年12月,武堅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武堅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來濟(610~662)唐朝宰相 | 劉重民 |
蔣貴(1380~1449) | 徐芝綸(1911~1999)中國科學院院士 |
來護兒(?~617)隋朝名將 | 李衡(1100~1178) |
江上青(1911~1939)江上青,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 張聯桂(1838~1897) |
閔爾昌(1872~1948)寒廬七子 | 蔣超伯(1821~1875) |
王昂(1090~?)南宋揚州三魁 | 許曉軒(1916~1949) |
朱物華(1902~1998)中國科學院院士 | 葉秀峰(1900~1990) |
王柏齡(1889~1942)國民黨愛國將領 | 黃國寶(1907~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