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政

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何延政,男,漢族,1965年9月生,四川巴中人,1986年7月參加工作,2002年12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外科學(普外)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

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農工黨省委主委。

工作經歷


1981年9月至1986年7月 在瀘州醫學院醫學專業學習,獲醫學學士學位
1986年7月至1988年9月 在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普外科工作,外科團支部副書記。
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 在重慶醫科大學醫學系外科學專業學習,獲醫學碩士學位
1991年7月至1993年9月 在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其間: 1993.05任講師)。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 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外科學(普外)專業學習,獲醫學博士學位。
1996年7月至1999年4月 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工作(其間:1996.12任主治醫師)。
1999年4月至2000年7月 任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其間: 1999.06任副主任醫師)。
2000年7月至2002年7月 任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副主任、外科學教研室副主任。
2002年7月至2005年10月 任瀘州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副主任、附屬醫院副院長(其間: 2002.12任農工黨省直屬瀘州市支部委員會主委; 2003.05評為主任醫師;2005年6月至2005年9月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24期中青班學習,2004年4月至2005年10月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學習)。
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 任瀘州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兼護理學院、衛校院(校)長 。
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 任四川省瀘州市政協副主席,瀘州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兼護理學院、衛校院(校)長。
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 任四川省瀘州市政協副主席,瀘州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常務副院長。
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 任四川省瀘州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市委主委,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常務副院長。
2011年11月至2015年5月 任四川省瀘州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市委主委,瀘州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其間: 2013.03任中國農工黨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 任瀘州醫學院院長,四川省瀘州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市委主委 (其間:2015年4月至2015年7月在四川省優秀幹部和人才遞進培養第四期培訓班學習)。
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 任西南醫科大學校長,四川省瀘州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市委主委(其間: 2017.06任農工黨省委副主委;2017.11任中國農工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2018年11月至2022年1月,任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
2018年11月,任四川省農工黨省委副主委(其間: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共中央黨校第49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2022年1月,任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曾任農工黨四川省直屬瀘州市支部主委,農工黨瀘州市委第一屆、二屆主委,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第六屆人大代表,瀘州市第六屆、七屆、八屆政協副主席,四川省第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

任免信息

2018年11月3日,四川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決定任命:何延政為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
2021年10月24日,農工黨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成都召開。會議開展了農工黨四川省委屆中調整工作,選舉何延政為農工黨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2022年1月21日下午舉行的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何延政當選為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2022年1月,四川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舉行,會議決定免去何延政的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職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93年入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攻讀博士,1996年獲博士學位並因業績突出留任該校血管外科研究所繼續從事臨床研究。1999年調入瀘醫附院並在西南地區較早創建了獨立的臨床周圍血管外科,對靜脈疾病、動脈硬化、脈管炎血管瘤、血管外傷的診治等有較深入的研究和嫻熟的手術技能。該科學臨床診治總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並成為四川省衛生廳重點學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等國家、省、市各級科研課題30餘項。近5年來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2003年破格晉陞為主任醫師。擔任四川省衛生廳重點建設學科帶頭和科技後備人才,中華醫學會四川省器官移植專業委員會委員,瀘州市科學與技術學科帶頭人,曾獲四川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省級綜合性醫院十佳醫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2004年第一名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瀘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2006年以第三排名榮獲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2010年獲瀘州市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2011年獲瀘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