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南

中藥

石南,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serrulataLindl.的葉或帶葉嫩枝。具有祛風濕,止癢,強筋骨,益肝腎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頭風頭痛,風疹,腳膝痿弱,腎虛腰痛,陽痿,遺精。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1000-2500m的雜木林中。

化學成分


葉、枝含氰甙(Cyanophorieglycoside),根中不含。葉含遊離的氫氰酸,其含量變化較大,約為0.015%-0.120%;另含野櫻皮甙(prunasin),水解后的葡萄糖、苯甲醛及氫氰酸。

入葯部位


葉或帶葉嫩枝。

性味


味辛、苦,性平。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濕,止癢,強筋骨,益肝腎。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頭風頭痛,風疹,腳膝痿弱,腎虛腰痛,陽痿,遺精。

有關配伍


1、治腰膝酸痛:石楠葉牛膝絡石藤各9g,枸杞6g,狗脊12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2、治頭風頭痛:石楠葉、川穹白芷各4.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偏頭痛:石楠葉、蔓荊子女貞子各9g,白芷6g,川芎4.5g。煎服。
4、治感冒咳嗽:石楠葉、桔梗、紫菀桑白皮各9g。煎服。(3-4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5、治咳嗽痰喘:石楠葉研末,裝煙斗內燃著當煙吸。(《安徽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吹鼻。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者禁服。惡小薊。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但以夏、秋兩季採收者為佳,采后曬乾即可。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枝梗及雜質,搶水洗凈,稍潤,切絲或切片,乾燥,篩去灰屑。

形態特性


石楠又名:鑿木,千年紅,扇骨木將軍梨,石楠柴,石綱,鑿角,山官木。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6米,有時可達12米;枝褐灰色,無毛;冬芽卵形,鱗片褐色,無毛。葉片革質,長橢圓形、長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9-22厘米,寬3-6.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疏生具腺細鋸齒,近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幼時中脈有絨毛,成熟后兩面皆無毛,中脈顯著,側脈25-30對;葉柄粗壯,長2-4厘米,幼時有絨毛,以後無毛。復傘房花序頂生,直徑10-16厘米;總花梗和花梗無毛,花梗長3-5毫米;花密生,直徑6-8毫米;萼筒杯狀,長約1毫米,無毛;萼片闊三角形,長約1毫米,先端急尖,無毛;花瓣白色,近圓形,直徑3-4毫米,內外兩面皆無毛;雄蕊20,外輪較花瓣長,內輪較花瓣短,花藥帶紫色;花柱2,有時為3,基部合生,柱頭頭狀,子房頂端有柔毛。果實球形,直徑5-6毫米,紅色,后成褐紫色,有1粒種子;種子卵形,長2毫米,棕色,平滑。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2500m的雜木林中。分佈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鑒定


一、藥材性狀
莖呈圓柱形,直徑0.4-0.8cm,有分枝;表面暗灰棕色,有縱皺紋,皮孔呈細點狀;質堅脆,易折斷,斷麵皮部薄,暗棕色,木部黃白色,裂片狀。葉互生,具柄,長1-4cm,上面有一縱槽;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8-15cm,寬2-6cm;先端尖或突尖,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具細密的鋸齒,齒端棕色,但在幼時及萌牙枝上的葉緣具芒狀鋸齒;上面棕色或棕綠色,無毛,羽狀脈,中脈凹入。下面中脈明顯突出。葉片革質而脆。氣微,莖微苦,葉微澀。以枝嫩、條勻、葉完整無碎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性狀”項。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的作用。
2、其他作用,殺死日本血吸蟲尾蚴,也能殺滅釘螺。

現代應用


用於治療牙齦腫痛,風濕病肌肉麻痹、關節疼痛,風疹和婦女偏頭痛等。

有關論述


《現代實用中藥》:“治陽痿,滑精,女子腰冷不孕,月經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