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牆頭記的結果 展開
- 1982年蕭樹琴執導電影
- 2014年呂煥嶺主演呂劇
牆頭記
1982年蕭樹琴執導電影
牆頭記海報
一日,大乖送父到二乖處,二乖夫妻暗恨大乖屢屢佔便宜,便裝聾作啞,任憑大乖叫罵,就是不開門。大乖不願將父親帶回家中,索性將其父撮到二乖家牆頭上,拔腿離開。張木匠在牆頭凍而昏迷之際,老友王銀匠路過,問明情由,義憤填膺。為幫助張木匠,王銀匠利用二子貪財如命的本性,定下計謀,至大乖、二乖處以討賬為名假說張木匠早年私蓄銀稞,暗藏防老。二子貪圖錢財,爭相奉養老父。
張木匠生活改善,但因欺騙兒子以及沒有錢財而內心痛苦,不久抑鬱而死。
張木匠臨終被逼問銀子藏在何處,無奈留言說“看見那堵牆,想起王銀匠”。二子認為王銀匠知道銀子下落,故爭相請王銀匠主持老父葬禮,並詢問銀子下落。王銀匠痛恨二子不孝父親,聲稱銀子被張木匠藏於牆下。二子刨牆牆倒,均被砸於牆下,遭到報應。
山東梆子,顧名思義,是山東的地方劇種,屬於梆子腔的一種,梆子在中國戲曲中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冀魯豫山陝無處不是梆子豐厚的生存和發展土壤,山東梆子亦是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山東梆子地方風味非常濃郁,唱腔高亢激越,流暢樸實,花腔漂亮,還帶著點兒侉味兒,特別有意思。
牆頭記劇照
《牆頭記》是山東梆子唯一一個拍成電影的劇目,攝於80年代,料想以後再有的可能性也不大。《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演員表演非常生活化,尤其是兩對不孝的兒子媳婦,各有各的嘴臉,大的從商,二的讀書,倒是一樣的勢利貪財。老父親騎牆頭的情景讓人很是唏噓,養兒何用呢?
最初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根據蒲松齡的同名俚曲改編。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此劇製作為山東梆子戲曲藝術片。可能受電影的影響,這齣戲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都有移植。
1960年春,經山東省魯劇研究院集體討論,由孫秋潮執筆改編,趙劍秋、尚之四導演,山東省梆子劇團排演此劇,恢復原名《牆頭記》。劉玉朋飾大乖,劉桂榮飾李氏,劉玉珍飾二乖,楊梅蘭飾趙氏,劉翠仲飾張木匠,盧勝奎飾王銀匠。(留有1960年錄音)
1960年5月2日,毛主席滿懷興緻在濟南觀看了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表演的山東梆子《牆頭記》。
1960年7月,山東省梆子劇團進京彙報演出了山東梆子《牆頭記》《玉虎墜》《黃牛分家》《萬家香》《兩狼山》等,受到好評。
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
1979年山東省梆子劇團排演的《牆頭記》由山東電視台拍攝成電視片。
1982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將山東梆子《牆頭記》拍攝成彩色電影藝術片。
2009年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山東省十大經典劇目”之一。
製作公司 |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
發行公司 |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
導演 | 蕭樹琴 |
副導演 | 李福榮 |
出品人 |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
製作人 | 姚承章,朱海軍 |
編劇 | 山東省魯劇研究院藝術室 |
美術設計 | 李靜森 |
造型設計 | 張雪,李玉琴 |
服裝設計 | 史延芹,張秀亭 |
攝影 | 李剛翔 |
錄音 | 王樹塵 |
配樂 | 山東省梆子劇團樂隊 |
剪輯 | 李慧仙 |
道具 | 王年軍,彭會文 |
布景師 | 秦川 |
燈光師 | 李世芬,張炳乾,郭維鈞 |
原著 | 蒲松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