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
美國海軍旗下多功能兩棲運輸艦
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英語:San Antonio-class 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是美國海軍旗下於本世紀初建造服役的新型多功能兩棲船塢登陸運輸艦。
本級艦是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美國海軍新銳主力之一,整合了坦克登陸艦(LST)、貨物運輸艦(LKA)、船塢登陸艦(LSD)和船塢運輸艦(LPDS)的功能,預計建造十二艘取代總數27艘的現役兩棲艦只,包括奧斯汀級(Austin class)兩棲船塢登陸艦、安克拉治級(Anchorage class)船塢登陸艦、新港級(Newport class)坦克登陸艦和查爾斯頓級(Charleston class)兩棲貨物運輸艦等等,可滿足未來美國海軍快速應付區域衝突、將兩棲陸戰隊運送上岸的任務。
相較於以往的兩棲艦艇,聖安東尼奧級著重於減少對友軍岸上設施的依賴、降低人力需求、減低作業成本、保留未來改良空間以及提高獨立作戰能力,特別是自衛能力。且由於其優異的艦體設計可衍生出兩棲作戰版(Amphibious Warfare)、聯合指揮管制(Joint Command and Control)、醫院船(Hospital Ship)以及彈道導彈防禦(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型等,稱之為多功能艦艇平台(LPD Flight 2)。
奧斯汀級船塢運輸艦
聖安東尼奧級的研發由阿方岱爾(Avondal e)造船廠、通用動力的巴斯鋼鐵(Bath Iron Works)造船廠、雷松(Raytheon)公司等組成的集團於1996年取得合約,進行細部設計。全部本級艦將由此集團承造,由於英格爾斯造船廠對此表達抗議,導致工程的發包一度延宕。首艦聖安東尼奧號原本預計於2002年7月交艦,不過卻面臨嚴重的進度落後與預算超支;為了解決問題,並控制整個計劃的進度與質量,美國海軍在2002年6月進行了一項合約交換:原先由巴斯承包的四艘聖安東尼奧級改由英格斯爾承造,而巴斯鋼鐵則獲得原先頒給亨廷頓·英格爾斯的四艘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建造合約。
聖安東尼奧號服役儀式
世貿南塔鋼樑融化的鋼水澆築紐約號的艦首
紐約號(LPD-21)服役典禮
首艦聖安東尼奧號原訂在2002年7月服 役,然而由於進度落後,於2003年7月才下水,2006年1月14日正式服役;原訂12艘在2015年左右如數成軍,但由於預算刪減,美國海軍在2010年將建造數量降至10艘(後來又增為11艘)。用來建造第五艘本級艦紐約號(USS New York LPD-21)的鋼材中,包括在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份子摧毀的紐約世貿雙塔的一段重達24噸的鋼樑,這段原本屬於世貿南塔的鋼樑成為建造紐約號艦首的原料之一,最後共有7.5噸融入艦首之中。為了紀念911事件,紐約號上最主要的通道被命名為“百老匯”(Broadway),若干通道動線以曼哈頓最著名的三十四街和四十二街命名。
前九艘聖安東尼奧級延續美國海軍以城市來命名LPD的傳統,其中第八艘阿靈頓號(USS Arlington LPD-24)、第九艘薩墨賽特號(USS Somerset LPD-25)都是紀念2001年9月11日的911恐怖攻擊;其中,阿靈頓號是被攻擊的五角大廈所在的城市名(位於維吉尼亞州),薩墨賽特則是聯合航空93號班機墜毀地點Stonycreek Township所在的薩墨賽特郡(Somerset County,位於賓系法尼亞州),以紀念聯合航空93號上英勇抵抗恐怖份子的乘客。
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德在阿靈頓號下水儀式
本級艦最初預計採用類似伯克級驅逐艦的傾斜式輕 質合金桅杆,但後來改成先進的封罩式桅杆/雷達系統(AEM/S),把包括SPS-48E對空搜索雷達在內的收發天線藏在由FSS頻率選擇材料製作的AEM/S塔狀外罩內,大幅增加隱身性,也可避免裝備受海水鹽害或外物損傷。本級艦擁有高度的隱身造型,艦上各裝備也盡量採取隱藏式設計,大幅降低了雷達截面積,此外也致力於降低紅外線等其他訊號。聖安東尼奧級的上層構造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船樓包含艦橋、前部AEM/S桅杆以及一號煙囪等,後部船樓包含機庫、庫房、後部煙囪以及後部AEM/S桅杆等,兩船樓之間的空隙也由兩側舷牆包圍,中間形成的天井空間可用來停放小艇,而且側面受到舷牆遮蔽,可降低雷達截面積(RCS)。
相較於以往的兩棲艦艇,聖安東尼奧級著重於減少對友軍岸上設施的依賴、降低人力需求、減低作業成本、保留未來改良空間以及提高獨力作戰能力,特別是自衛能力。聖安東尼奧級融合最新的建造科技,並擁有最先進的偵測、C4I(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ComputerandIntelligence)、武器等裝備,艦上的各偵測、武器系統、作戰系統、動力輪機控制等都由雷松(Raytheon)研發的船艦光纖廣域網路(SWAN)系統連結,可由單一操控台監控全艦一切航行、輪機、裝卸、戰鬥、損管維修等機能,大幅減輕艦上人員的工作負荷。
寬大的飛行甲板
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
相較於老一代的船塢運輸艦,聖安東尼奧 級的飛行甲板與機庫收容設施進一步擴大,能操作海軍陸戰隊各型航空器,包括CH-46中型運輸直升機、CH-53重型運輸直升機或下一代運輸主力──MV-22傾斜旋翼機。機庫設置於船艛末段,能容納一架CH-53重型直升機或一架MV-22傾斜旋翼機,如果是CH-46中型直升機則可容納2架,如果是UH-1Y或AH-1Z則可容納3架;艦尾的大型飛行甲板能同時操作兩架CH-53或MV-22等級的重型旋翼機,或者是4架CH-46或UH-1Y等級的中/輕型直升機,必要時還可讓AV-8B等STOVL戰鬥機降落。
V-22魚鷹降落在聖安東尼奧號上
塢艙內部
LPD-17 聖安東尼奧
LPD17擁有SSDS MK-2 Mod2船艦自衛作戰系統(Ship Self-Defense System,SSDS),可整合艦上所有的雷達與電子戰系統以統整精確的目標資料,並指揮海麻雀ESSM與拉姆短程防空導彈進行接戰,防空自衛能力較以往的兩棲艦艇大幅增加。2010年代中期開始,聖安東尼奧級將陸續追加加固海基網路事業服務(Consolidated Afloat Network Enterprise Services,CANES)的整合開放式網路環境,將艦上原本各種獨立的網路運算環境/應用系統整合為單一的網路架構,以簡化系統架構、改進系統效率與安全性、降低整體成本等。第一批用來裝備聖安東尼奧級的兩套CANES於2013財年訂購。
SSDS是美國海軍第一套真正實現全分散架構的艦 載戰鬥系統,此系統通過SAFENET光纖區域網路整合艦上所有防空作戰相關的偵搜、追蹤、火控與武器系統,包括AN/SPS-48E對空搜索雷達(位於AEM/S封閉桅杆內)、AN/SPQ-9B追蹤雷達(位於前桅塔的頂端)、AN/SAR-8紅外線追蹤瞄準系統、AN/SLQ-32(V)2電子戰系統(其天線組位於艏艛結構兩側)、MK-36干擾火箭發射裝置、密集陣近迫武器系統、ESSM海麻雀防空導彈的火控系統、拉姆導彈發射裝置、以及負責統一監控的AN/UYQ-70先進顯控台等;每個次系統均擁有各自的模塊化網路連接單元(LAU),負責執行運算處理以及網路連接工作。
根據原始設計,聖安東尼奧級擁有以海麻雀ESSM 與MK-31 Block 1拉姆(RAM)導彈構成的兩層式近程防空導彈網,其中射程較遠的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導彈以四枚裝一管的方式裝填於艦首的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裝置中,總共可裝填64枚;至於射程較短的拉姆導彈則是MK-15密集陣近迫武器系統的取代者,裝填於艦上的兩具21聯裝MK-49導彈發射裝置中,其中一具位於艦橋前方左側的平台,另一具位於直升機庫上方右側。不過首艦聖安東尼奧號現並未配備MK-41垂直發射裝置,可能是考慮到必要性不高以及節省成本。
舷側小艇
艦橋
皮爾斯蒂克2.5 STC
參考數據 | |
艦長 | 208.5米 |
舷寬 | 31.9米 |
吃水 | 7米 |
排水量 | 滿載25000噸 |
乘員 | 船員465人 搭載部隊720人 |
動力系統 | 4×Colt-Pielstick 2.5 STC中速渦輪增壓柴油機/40000 5×2500kw Caterpillar Ship Service Diesel Generators (SSDG)柴油主發電機 雙軸 |
續航力 | 7000海里/15節 |
航速 | 22節 |
船電系統 | |
雷達 | 1×AN/SPS-48E 3D C/E頻段對空搜索雷達 |
—— | 1×AN/SPQ-9B I頻搜索雷達 |
—— | 1×AN/SPS-73 I頻平面搜索雷達 |
—— | 1×AN/SPS-64(V)9 I頻導航雷達 |
聲納 | 1×AN/UQN-4A 聲納探測系統 |
—— | 1×AN/WQN-2多普勒聲波測速系統 |
作戰 | AN/SPQ-12(V)雷達訊息顯示傳輸系統 |
—— | MK-91射控雷達 |
—— | SSDS MK-2船艦自衛作戰系統 |
—— | USQ-119C(V)27 NTCSS聯合海上情報指揮系統 |
—— | AN/KSQ-1兩棲作戰指揮系統 |
—— | AN/SPQ-2(V)雷達顯示分派系統 |
—— | AN/USG-2 CEC聯合接戰能力系統 |
—— | 數字化水文測量系統 |
其他 | 1×AN/SLQ-25魚雷對抗系統 |
—— | 2×MK-36干擾彈發射器(SRBOC) |
—— | MK-53 Nulka主動式消耗性誘餌(AED)發射器 |
艦載武裝 | |
火炮 | 2×MK-46 Mod1 30mm機炮模組 |
—— | 4×MK-26 Mod18 12.7mm機槍 |
導彈 | MK-31 Block 1拉姆短程防空導彈系統(21聯裝MK-49拉姆導彈發射器*2) |
—— | 預留安裝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裝置的空間(每管裝填4枚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導彈,共64枚) |
投送搭載 | |||
艦載機 | 機庫停放: 1×CH-53運輸直升機或 2×CH-46運輸直升機或 1×MV-22傾斜旋翼機或 3×UH-1N/AH-1直升機 甲板操作: 2×CH-53運輸直升機或 4×CH-46運輸直升機或 2×MV-22傾轉旋翼機或 4×UH-1N/AH-1直升機或 1×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 | ||
登陸艇 | 塢艙容納── 2×LCAC氣墊登陸艇或 15×先進兩棲突擊載具(AAAV) |
九號艦薩墨賽特號
本世紀初美國造艦計劃管理混亂、時程與成 本失控以及監工不良等問題,深深地困擾著聖安東尼奧級的建造,使其質量大為降低,並多次發生進度落後與預算超支。首艦聖安東尼奧號原訂建造預算約8億美元,然而實際上卻耗資18億美元,超支了10億美元之多,進度也嚴重落後,原訂在2002年7月7日服役,但由於Avondale造船廠的延誤,直到2003年7月12日才下水,而且到了下水超過一整年後的2004年12月都還不能以自身動力航行,只好以拖曳方式拖到密西西比州的英格爾斯船廠進行舾裝。雖然聖安東尼奧號在距離開工的六年以後,在2006年12月進入 美國海軍服役,但是直到2008年初都還無法有效值勤擔負任務。
聖安東尼奧號在2005年8月底由美國海軍接收並 駛離船廠,三天後船廠所在的新奧爾良就遭到卡特里娜颶風襲擊,該艦的測試進度也因而受到影響。在卡特里娜颶風襲擊后的救災行動期間,海軍與海岸警衛隊相關人員、政府官員利用聖安東尼奧號成為一個救災作業平台,艦上也收容若干無家可歸的船廠工人。聖安東尼奧號在接受美國海軍進行驗收測試時,連續兩次沒有過關,被迫回到船廠檢修;檢修完畢進行海試時,又曾發生右舵機卡死的狀況,一度導致無法出港;搶修排除故障后,在海試途中又發生燃油迴路通風系統故障,導致可燃油氣堆積,此外進行直升機起降測試時,也發生飛行員和甲板引導官之間通信中斷的問題。
2008年初,聖安東尼奧號終於進行第一次正式 勤務,然而卻由於艦尾艙門故障無法關上,延遲了48小時才修復出港。在2008年8月,聖安東尼奧號進入中東海域第一次實戰部署;然而到10月底,聖安東尼奧號卻發生推進系統的潤滑油供應系統嚴重漏油的狀況,有火災危險,被迫在10月31日進入巴林的美國海軍基地。美國海軍立刻派遣約30名技術人員趕赴巴林,就地為聖安東尼奧號展開維修。歷經25天的整修之後,聖安東尼奧號才在11月25日從巴林啟航,返回美國;這次整修耗資140萬美元,出問題的原因在於潤滑系統相關管路安裝、材質用料與焊接都不合格。
二號艦新奧爾良號也出現許多問題;首 艦聖安東尼奧號完工同時間在建造的紐奧良號建造進度已經過半,所以無法避免許多已經在聖安東尼奧號上發現的問題。紐奧良號在測試時發現車輛儲存區與泛水塢艙甲板的材質用料有問題,塢艙與飛行甲板還發生鏽蝕,不合乎標準;船台甲板 的通風機風扇扇葉破損而無法運轉,車輛甲板的艙門不能正常運作,升降機故障;海軍陸戰隊對於艦上的鋪位安排也不滿意,認為將影響適居性和值勤效率。在最終的合約測試前,新奧爾良號的主機還發生故障,導致延遲10小時才入海,測試時艦上許多通信裝備無法運作,拉姆防空導彈測試時只發射一發便失去了電力,只能重新啟動火控計算機。
在2008年11月,聖安東尼奧號的四台柴油機 先後發生故障,檢查時赫然發現齒輪減速箱的潤滑油里有金屬碎屑,應該是建造施工時工人不慎遺留的,導致了機械的磨損。經檢查后,聖安東尼奧號與紐約號的潤滑油系統都遭金屬碎屑的污染,導致柴油主機的曲軸在運轉過程中產生磨損。紐約號在2009年12月的海試中,便由於柴油機曲軸磨損導致偏差,進而發生故障。在2009年2月,在中東、北非一帶執行反海盜勤務的聖安東尼奧號行經蘇伊士運河時,兩具全力運轉的柴油主機之中,其中一具突然開始逆轉,導致聖安東尼奧號失控,險些撞上附近船隻,這次意外是因為輪機控制系統的問題。
新奧爾良號於新奧爾良
美國海軍希望能通過此次大修儘可能解決長 久以來困擾聖安東尼奧號的種種“頑疾”,保證該艦重返美國海軍序列時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戰鬥力;為此,美國海軍在2010年10月甚至取消了該艦在2011年預定的作戰部署計劃。在2011年5月26日,經過10天試航之後,美國海軍證實聖安東尼奧號 的輪機工作完全正常,整個試航作業在6月15日結束。隨後在2011年7月至8月,聖安東尼奧號展開一項短程的訓練部署;然而在2011年7月,聖安東尼奧號在航行時又發現柴油機無法全速運轉,因此再度進行檢查整修,結果又發現原維修承包商Earl Industries的若干工作缺失,而整修工作於8月3日完成。
艦舯剖視圖
聖安東尼奧號於亞丁灣
2009年3月20日,聖安東尼奧級的二號艦新奧爾良號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與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哈佛特號(USS Hartford SSN-768)發生碰撞,哈佛特號的帆罩部位正面撞上紐奧良號,導致其正面破損,與艦體連結處破裂進水,整個帆罩並微微向右歪曲,艦上有15人受到輕傷;而新奧爾良號被撞后油槽破裂,造成95000升的燃油外泄。事發后兩艘艦艇都以自身動力返港整修。新奧爾良號的修復工作由Bahrain廠負責,花費230萬美元,然而哈佛特號攻擊核潛艇的整修則花費超過1億美元。
聖安東尼奧級反彈道導彈改型CG
2013年4月8日,亨廷頓·英格爾斯在華盛頓 舉行的海軍水面·空中·太空聯盟展(Navy League’s Sea-Air-Space)中,正式公開展出LPD FLight 2的彈道導彈防禦(BMD)版本。LPD FLight 2 BMD取消了艦尾樓結構,因而騰出了大主甲板面積,兩舷總共裝備18組16聯裝MK-57垂直發射系統,總共有288個發射管空間,可裝填標準SM-2/6防空導彈與SM-3系列反彈道導彈。LPD FLight 2 BMD艦橋上方設置一個大容量的塔狀結構,用來裝置四面AMDR相控陣雷達,其天線尺寸遠大於伯克Flight 3所能配備的版本,具有更優秀的偵測彈道導彈能力,此外艦橋頂部還裝有一座21聯裝RAM短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
LPD Flight 2 BMD的艦體中部設有 一個包含一具煙囪的小型上層結構,縱列安裝了第二座21聯裝拉姆短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以及一座博福斯57mm艦炮。雖然原本的機庫結構被取消,但LPD FLight 2 BMD艦尾劃出一個大面積的起降甲板,包括一個能操作MV-22傾斜旋翼機的大型直升機起降區;而原本艦尾塢艙則被改成一個升降式的機庫,足以容納一架機翼摺疊狀態的MV-22傾斜旋翼機,使用時由升降機舉升至艦面甲板,如此就充分利用了原本塢艙的空間。此外,艦首裝置一門口徑至少5英寸(127mm)的艦炮;依照此炮塔模型的比例,可能是先進艦炮系統的輕量版本。當然,LPD FLight 2 BMD也強化了電力供應,以應付功率龐大的AMDR防空雷達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直接能量防空武器。
番號 | 中文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LPD-17 San Antonio | 聖安東尼奧 | 1996/12/17 | 2000/12/9 | 2003/7/12 | 2006/1/14 |
LPD-18 New Orleans | 新奧爾良 | 1998/12/18 | 2002/10/14 | 2004/12/11 | 2007/3/10 |
LPD-19 Mesa Verde | 梅薩維德 | 2000/2/29 | 2003/2/25 | 2004/11/19 | 2007/12/15 |
LPD-20 Green Bay | 綠灣 | 2000/5/30 | 2003/8/11 | 2006/8/11 | 2009/1/24 |
LPD-21 New York | 紐約 | 2003/11/25 | 2004/9/10 | 2007/12/19 | 2009/11/7 |
LPD-22 San Diego | 聖地亞哥 | 2006/6/1 | 2007/5/23 | 2010/5/7 | 2012/5/19 |
LPD-23 Anchorage | 安格雷齊 | 2006/6/1 | 2007/9/24 | 2011/2/12 | 2013/5/4 |
LPD-24 Arlington | 阿林頓 | 2006/11/6 | 2008/5/26 | 2010/11/23 | 2013/2/8 |
LPD-25 Somerset | 薩默塞特 | 2007/12/27 | 2009/12/11 | 2012/4/14 | 2014/3/1 |
LPD-26 John P. Murtha | 約翰·P·默撒 | 2011/4/1 | 2012/6/6 | 2014/10/30 | 2016/10/8 |
LPD-27 Portland | 波特蘭 | 2012/8 | 2013/8/2 | 2016/2/13 | 2017/9/18 |
LPD-28 Fort Lauderdale | 勞德代爾堡 | 2016/12/20 | 2017/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