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號戰列艦
二戰中日本海軍建造的戰列艦
大和號戰列艦(日文:やまと,英文:Battleship Yamato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一號艦。
大和號戰列艦所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舊日本海軍所建造的最大一級戰列艦,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該艦裝備有3座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以及各種副炮和對空機關炮,全艦覆蓋大量裝甲,艦身的重要部位都能經受460毫米大炮的轟擊,其煙囪也在開口處和側面裝上了蜂窩狀鋼板和防護裝甲。
大和號戰列艦於1937年11月4日開始動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服役,1945年4月7日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
大和號戰列艦
日本海軍部認為要奪取對美作戰的勝利,仍須靠戰列艦。但由於日本是一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資源匱乏的國家,在戰艦數量上難以與美國競爭,更無法在戰艦的數量方面,同美國海軍抗衡。日本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確立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的發展戰略。日本海軍部預計,美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艦艇寬度由於巴拿馬條約的限制,將搭載406毫米口徑艦炮。而日本早在1916年就試製過460毫米口徑艦炮,1920年又製造過480毫米口徑火炮,在大口徑火炮製造上具有一定的經驗。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海軍開始準備建造搭載460毫米口徑主炮的超級戰列艦,並組建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海上打擊力量。
1932年,日本開始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
大和號戰列艦透視圖
大和號戰列艦的建造
1937年,日本海軍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即“03艦艇補充計劃”,又稱03計劃),正式確定按照A-140F6號方案建造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即“大和”號和“武藏”號。日本耗費巨資為其造船工業增添大量新式設備,從德國購進15000噸水壓機(一說16000噸)以及3台70噸酸性平爐,從而能夠製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板(大和號主炮塔使用)在內的大型鍛造件。
1940年8月8日,大和號戰列艦(簡稱:大和號)下水,建造中的該艦為了保密,進行嚴格的機密管制,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大和號下水后開始舾裝工程,在整個建造過程中,前後耗資1500億日元(戰後價格),平均每噸建造費用約200萬日元。
1941年10月,大和號開始試航。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當日,大和號試航結束。
大和號戰列艦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戰列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
1945年4月7日凌晨,大和號在九州島西南海面遭到美軍艦載機攻擊,被命中魚雷10枚,炸彈24枚,沉沒於日本九州島南西,德之島西北,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
艦型
大和號戰列艦艦首球形
大和號的前甲板與其他類似戰艦不同,其內側的細腰部位呈曲線狀,船身較寬,在海上,戰列艦艦體的穩定性實際對主炮射擊精度影響非常大,而艦體粗短帶來了更好的縱向穩定性,其很多改進,都被後來世界各國設計的大型軍艦、航母沿用。
大和號的后甲板也較獨特。在後主炮后,有機庫、艇庫、艦載機回收及發射裝置等。為避免火炮衝擊波的影響,機庫、艇庫等設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後主炮之後的甲板是鐵質甲板。後主炮兩舷側的外伸部有隧道狀的艇庫。艇庫后兩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設有軌道,供移動的小艇吊車起放小艇。後部上甲板在艦尾處低陷,用於艦載機吊放時的暫存,低陷前面有開口,通往機庫。艦內機庫在後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區域兩側可放置戰鬥機、觀察機各3架,兩側設有艦載機發射裝置。大和號艦尾的形狀近似巡洋艦之尾,只是在艦尾後端面有個平坦的地方,這裡原計劃安裝水上飛機回收裝置,后因故未裝。
1945年大和號戰列艦俯側視圖
艦橋
大和號戰列艦中央艦橋內部構造3D示意圖
大和號的前艦橋頂部裝有主炮觀測所/主炮射擊指揮所,內置九八式方位盤,上裝潛望鏡式望遠鏡,下有15米測距儀。主炮射擊指揮所下是防空指揮所,在頂部露天甲板上的防護轉板四周裝有多部高色雙筒望遠鏡。防空指揮所下是晝間戰鬥艦橋,也稱第一艦橋。其前面與側面有調風板和防護裝置。通常,艦隊司令長官及其司令部、艦長等指揮參謀人員在此指揮戰鬥。下一層是作戰室、艦長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觀察所、羅經室(即夜戰指揮所)、下部觀察所(第二海圖室)和司令塔(實際是個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防護
大和號戰列艦副炮裝甲防護示意圖
大和號裝備的裝甲帶,按照戰列艦的設計要求,該級艦的裝甲可以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30千 米距離上的炮擊。該級艦是整個戰列艦史上裝甲最厚重的一型,裝甲帶經過嚴格設計與處理,具有良好的防彈外形。艦上主炮塔的正面防護盾厚達650毫米,這是世界軍事史上出現的最厚的鐵制裝甲。該級艦舷側410毫米裝甲呈20度傾角(向內側傾斜),舷側裝甲傾角是戰列艦中最大的,大和號艦中甲板邊緣處的230毫米裝甲也帶有7度的傾角。傾斜設計提高了大和艦裝甲的抗彈性。大和號全艦裝甲布置,對指揮塔、炮塔及主機和彈藥庫做了重點防護;為防備飛機轟炸和遠程炮戰中大角度落彈,對艦上重要部位甲板進一步加強。同時為了減輕全艦重量,以保證炮塔的轉動速度,該艦副炮的防禦設計得較為薄弱,其炮塔裝甲為25毫米,僅能防禦彈片和近失彈殺傷。副炮的炮塔底座採用75毫米厚的合金銅裝甲來保護向彈藥庫的通道。2座被安裝在位於艦體中心線的防禦能力薄弱的副炮塔與主炮塔相鄰,彈藥庫距離過近,一旦中彈損害容易波及主炮彈藥庫,是個顯而易見的缺陷,為此後來還專門強化了防護措施,也只是加強了彈藥庫的防護。為了防水雷和魚雷攻擊,大和級的艦底採用3層底。同時為了提高抗沉性,全艦被劃分出了1147個水密隔艙。大和級艦船體防魚雷設計並不科學,這也是造成大和號後來沉沒的重大原因。
該艦的彈藥艙、主機、鍋爐艙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戰艦中部用厚重裝甲帶保護的防禦區劃內(從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後主炮後端的位置)。防禦區劃的舷側裝甲從戰艦舯部水線處一直延伸至戰艦底部,其上端水線處的主裝甲帶厚度達410毫米,主裝甲帶以下的舷側列板的厚度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遞減)。防禦區劃頂部的裝甲敷設在戰艦的中甲板處,厚度為200-230毫米,防禦區劃的前後兩端則由270-350毫米厚的裝甲橫隔壁防護。
防護裝甲 | ||
主裝甲帶 | 中甲板以下 | 410毫米(硬化層135毫米) |
外傾角 | 20° | |
甲板 | 上甲板 | 35~55毫米 |
中甲板 | 200毫米 | |
炮塔 | 前 | 650毫米 |
側面 | 250毫米 | |
頂 | 270毫米 | |
炮座 | 560毫米 | |
底 | 250毫米 | |
彈藥艙壁 | 頂 | 270毫米 |
底 | 50~80毫米 | |
傾角 | 25° | |
機艙、鍋爐艙 | 頂 | 200毫米 |
到艦底 | 75~90毫米 | |
傾角 | 14° |
大和號戰列艦安裝有12台鍋爐,4台蒸汽輪機,最大續航力7200海里/16節,最大重油裝載量6400噸。
大和號在設計上採用了技術成熟的蒸汽輪機,使該艦可以達到27節的航速。
大和號為了提高機動能力,採用了半平衡舵,前後配置,距離15米,裝在中心線上(以往戰列艦是平衡舵,兩舵並列裝在一起,易同時受損傷)。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艦的慣性大,僅用副舵難以操舵,副舵對主舵起輔助作用。有厚甲板防護的舵機室內有蓄電池、柴油機、油壓泵等設施,即使在動力電源切斷的情況下,主舵仍能工作。
大和號採用單煙囪,各鍋爐的煙道均曲折向後,與煙囪的某一部分相接。煙囪也盡量向後傾斜,以避免排煙影響艦橋工作。為保證艦體煙囪開口部的安全,在開口部裝設一種蜂窩狀板,厚380毫米,上面有很多直徑180毫米通氣孔,另外在煙囪前面的傾斜部及側面裝有50毫米厚的防護甲板,煙囪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主炮
大和號戰列艦裝備有三座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艦炮(共9門),其中兩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 聯裝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當時日海軍對主炮口徑保密,稱為九四式身長45倍口徑的400毫米炮,實際是460毫米。炮身重165噸,一座炮塔內三門火炮總重為1720噸,加上炮塔裝甲(790噸)和彈藥的重量,單座炮塔的旋迴部的重量總重為2774噸,相當於日海軍秋月級驅逐艦的排水量。
大和號主炮塔後部裝有93式15米基線測距儀(裝有電羅經,航行時可保持穩定),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迴一周3分鐘。發射速度2分鐘三個齊射,1.8發/每分;炮彈基數每門炮100發,每發炮彈重1.5噸,每發炮彈裝藥量330千克。揚彈速度每發6秒,裝彈機械化。
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號9門主炮指向一舷齊射時,其後座力達8000噸,發射時衝擊波也很強,日艦船設計部門為減小衝擊波 的影響,在後主炮前邊的擋風板之後集中設置升降、通風口,這樣既可使後主炮前的甲板顯得光凈簡潔,又可利用通風筒來減少主炮衝擊波的影響。3聯裝主炮齊射后發射出去的炮彈在飛行中往往會互相干擾而影響射擊精度。此前一般是通過讓中間火炮與邊上的2門交替發射的辦法解決該問題,而大和號在主炮上裝了一種火炮發射延遲裝置,使中間那門炮的發射時間比邊上2門延遲3/1000秒至5/1000秒,從而保證3門主炮能夠同時射擊。
副炮
大和號戰列艦
其他
大和號還裝備有12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共24門(其中6座為改裝后增加);45座三聯裝、21座單裝25毫米艦炮,共156門;兩座雙聯裝13.2毫米機槍,共4挺。另外還有艦載機7架水上機。
基本參數 | ||
艦長 | 263米 | |
水線長 | 256米 | |
艦寬 | 38.9米 | |
水線寬 | 36.9米 | |
吃水 | 10.4米 | |
標準排水量 | 65000噸 69000噸(試航) | |
滿載排水量 | 72810噸 | |
艦員編製 | 總數2415人 | |
裝甲防護 | 總重22895噸 | |
參考性能 | ||
航速 | 27節 | |
續航力 | 7200海里/16節 | |
自持力 | / | |
動力裝置 | ||
主機 | 12台鍋爐,4台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153000馬力(倒車45000馬力),儲油量6400噸 | |
傳動 | 4軸 | |
武器系統 | ||
艦炮 | 三座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艦炮,共9門 四座三聯裝60倍徑155毫米艦炮,共12門(改裝后拆除了2座) 12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共24門(其中6座為改裝后增加) 45座三聯裝、21座單裝25毫米艦炮,共156門 兩座雙聯裝13.2毫米機槍,共4挺 艦載機7架(6架) |
1942年6月,大和號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其中戰列艦艦隊和航空母艦艦隊分開使用,大和號未參加戰鬥。
1942年8月17日,大和號再次出港,任務是支援對索羅門群島方面作戰。但該艦到達特魯克群島后,只是駐紮在港,沒有參與實戰。
1943年2月11日,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號接替大和號成為新的聯合艦隊旗艦。5月8日,大和號離開特魯克回到吳港入塢修理了3個月,又於8月23日回到特魯克,其後一些日子裡,該艦被指派去向一些島嶼上的日軍運送物資和補充兵員。
1943年12月25日,大和號在特魯克附近遭到美國潛艇的魚雷攻擊,戰艦右舷第165號肋骨(第3號主炮塔附近)被一發魚雷命中,由於爆炸的衝擊導致船舷支持裝甲板的弧形構造則插穿防禦彈片的水密艙縱向隔壁,機械室及火藥庫進水,進水約3000噸,受損后的大和號撤離了作戰海域。
1944年1月16日,大和號再次回到吳港入塢修理,在其舷側水線以下的防水區域內增設了一層呈45度傾角,厚6毫米的鋼板,以增加防雷性能。同時進行改裝提高防空能力,戰列艦舷側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加裝6座 127毫米雙聯裝高炮,25毫米高炮數則增至98門,同時艦上還裝上了22號對海警戒雷達和13號對空警戒雷達。
1944年6月,大和號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
1944年10月22日,大和號作為栗田艦隊的核心,由汶萊出擊,執行捷號作戰計劃,參加萊特灣海戰。
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進入萊特島東北的錫布延海遭到美國海軍第3艦隊航母艦載機的空襲。在戰鬥中大和號在前甲板被美機投中一顆炸彈,左舷錨鎖庫中彈艦體破損,大量進水。
1944年11月18日,由汶萊出發向本土返航24日抵達吳港入塢修理改裝。1944年11月24日,大和號返回日本本土吳港。
1945年3月26日,美軍開始實施沖繩島登陸作戰。日本企圖出動包括大和號在內的水面艦艇艦隊支援沖繩日軍的作戰。4月5日,日本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命令,4月6日,以大和號為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海西部的德山錨地起航。
大和號戰列艦甲板
1945年4月7日12時31分,美國海軍58特混編隊第一攻擊波,集中攻擊大和號左舷,有4枚炸彈落到了第3號 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千克炸彈穿透了後部主甲板爆炸,將戰艦後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預備射擊指揮所炸毀。12時43分,左舷前部被1發魚雷命中。13時37分,艦體左舷中部被3條魚雷命中。幾乎與此同時,由於一枚450千克重的航空炸彈炸毀了排水閥門,使該艦無法進行排水作業,艦長下令向右舷艙室對稱注水以恢復艦體平衡,航速降至18節。13時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使左傾增加到15-16度,這使該艦的大口徑高炮無法使用。14時01分,美機3顆航空炸彈擊中左舷中部。14時07分,一條魚雷還擊中右舷150號船肋。14時12分,大和號左舷中部和後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艦體傾斜達16-18度。由於右舷注排水區已經注滿水,只能繼續往機械室、休息室和鍋爐艙里注水。14時15分,左舷再中1雷,航速漸漸減至7節,艦長被迫發出了棄艦令。14時23分,主炮彈藥庫發生爆炸沉沒,第2艦隊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將,時任艦長有賀幸作大佐以下2498名陣亡倖存者僅269人(另有7名司令部人員獲救)。
大和號戰列艦起重機
大和號戰列艦3座三聯裝460毫米口徑的主炮可以擊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戰列艦的主裝甲帶,其主裝甲厚度410毫米,同時被2枚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命中也不致影響戰鬥,最高航速達到27節,建造費用相當於3艘飛龍級航空母艦按或1.6艘翔鶴級航空母艦。
大和級戰列艦建造所需的大規模工業資源不僅超出了日本當時的經濟實力,而且限制了能夠建造的戰艦數量。而日本海軍對該級艦排水量的刻意追求已經達到了使設計人員深受束縛的程度。這種吃水深度極大的巨型戰列艦需要提供深水錨地以及特殊碼頭,削弱了其部署的靈活性,而這種能力實際上是戰艦的最主要優勢之一。
大和級戰列艦的對空強化武備改裝是在1945年才完成的,而在改裝前,除去其155毫米副炮,全艦的防空能力僅僅依靠6座雙聯127毫米炮和8座25毫米機炮。由於日本本身高炮設計與生產的落後,這種設計遠近程火力無法配合、也沒有雷達引導的防空火力網,無法與美軍戰列艦標配版的127高平兩用炮和大批博福斯機炮相提並論。
大和級戰列艦雖然噸位龐大,但實戰的防護、火力、情報通訊等能力卻遜於相對較小的西方戰列艦(三海一核科普網、環球網、《現代艦船》、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