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易水
水經注·易水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注桑欽撰的《水經》。當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晉郭璞為其作注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注》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注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家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鍾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濡水又東南逕樊於期館①西,是其授首於荊軻處也。濡水又東南流逕荊軻館②北,昔燕丹納田生③之言,尊軻上卿④,館之於此。二館之城,澗曲泉清,山高林茂,風煙披薄⑤,觸可棲情⑥,方外之士,尚憑依舊居,取暢林木。
①濡(rú)水:即今源出河北省易縣西北,東匯合南易水注入拒馬河的北易水。樊於期館:在今河北省易縣西南。
②荊軻館:在今河北省易縣西南。
⑤披薄:瀰漫。
⑥觸:到處。棲情:寄託情志。
濡水又東南流經樊於期館西邊,這是他把頭交給荊軻的地方。濡水又東南流經荊軻館北,從前太子丹採納田光的意見,尊荊軻為上卿,在這裡設館安置他。這兩個館所在的城中,有曲澗清泉,高山茂林,輕風吹拂煙霧縹緲,到處都可寄託情懷,那些超脫紅塵的人,尚且憑依舊居,寄情林木以暢懷。
易水今仍稱易水,又名中易水,是海河支流拒馬河的支流,不過是條長僅五十公里的小河。或許是因為其間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才小河而寫成大篇。易水注入拒馬河,而拒馬河則是海河五大支流中的大清河支流。滱水今稱唐河,是從山西省恆山山區發源的海河水系的較大支流。在今新安縣境注入白洋淀,也是大清河的支流。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只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
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複雜,所以他決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著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決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注》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