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特”藏戲
“南木特”藏戲
“南木特”藏戲,也稱安多藏戲,18世紀始發於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甘南州桑曲流域的拉卜楞寺。“南木特”系藏語音譯,是傳記、故事之意。顧名思義,“南木特”戲是以歷史人物的傳記,或者以民間故事中的傳奇人物、民族英雄為素材,具有深動情節、完整結構的一種戲曲藝術表演形式。
“南木特”藏戲,最早是在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樣·久美旺保(1728—1791年)授意倡導下,由第二世貢唐·丹貝仲美(1762—1823年)編寫了《至尊米拉日巴語教釋——成就者之密意莊嚴》一書,並將其中“語教釋”部分改編為“哈羌姆”(即鹿舞劇),其劇情主要講述米拉尊者勸教獵人貢保道吉,放下獵器,皈依佛法,性生慈悲的故事。宏揚了利益有情眾生,達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劇中人物有兩名教化師、兩名獵人,兩條獵狗和兩隻梅花鹿,皆為雙雙對對,以充分反映人物內心的善惡“兩面性”。藝術手法上,綜合傳統寺院法舞和民間歌舞藝術,構成了有唱有說、有歌有舞,有完整結構和故事情節的戲劇形式,已超脫了原始啞劇神舞的表現形式,向有一定程式化的表演藝術形式邁進了一大步。這種“哈羌姆”每年藏曆七月法會期間(7月8日)定期演出,至今仍限於各寺院之中。可以說這就是“南木特”藏戲產生的基礎。
到了20世紀初,第五世嘉木樣·丹貝堅參(1910—1947年)在赴西藏學法期間,優美的藏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40年正月他返回駐賜寺后,授意本寺琅倉活佛創編藏戲,1945年琅倉活佛等開始創寫劇本,編導排練。次年,第一部“南木特”藏戲《松贊干布》在拉卜楞寺正式演出。它是在借鑒“哈羌姆”劇的表現手法,參照西藏藏戲的表演形式,吸收民間歌舞和地方說唱藝術,配以小型樂隊而逐步產生的。《松贊干布》劇的演出,在安多地區產生了強烈反響,很快傳播到附近甘、青、川部分寺院,民間也學習仿效,使各地劇團、劇目逐步增多,遂使“南木特”藏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藏戲劇種。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特別是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使人們的思想從傳統的禁錮中得到解放,文化生活日趨活躍,藏戲劇目不斷增加。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了第二部“南木特”藏戲——《達巴丹保》,同年拉卜楞寺“俄巴扎倉”(紅教寺)排演了甘南地區第三部“南木特”藏戲——《智美更登》,並參加了西北五省區戲曲匯演,獲得了獎項。1956年又排演了《卓娃桑姆》,此後,“南木特”劇目在甘南地區的藏族民間得到了廣泛傳播。碌曲、瑪曲、卓尼、迭部和舟曲等縣,也以寺院、村落為單位紛紛成立劇團,至五十年代末州內發展藏戲演出團隊達36個,劇目9個。然而,伴隨1958年反封建鬥爭的掀起,“南木特”藏戲被視為“宣揚宗教迷信,歌頌封建帝王”的藝術形式遭到禁演。到了六十年代,藏戲又進入興盛時期,拉卜楞寺劇團於1960年推出了《羅摩衍那》,紅教寺也不甘落後,於1962年推出了《阿達拉茂》。但好景不長,隨著“文革”的開始,藏戲再次遭到禁演,許多熱愛從事“南木特”藏戲的活佛、高僧和藝人殘遭迫害。
七十年代末,“南木特”藏戲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獲得再生。1978年夏河九甲鄉昂去乎村成立了藏戲隊,排演了傳統藏戲《諾桑王子》、《降魔》;1980年拉卜楞紅教寺藏戲隊排演了《赤松德贊》;1981年碌曲縣文工隊排演了《松贊干布》,也就在這一年成立了“甘南州藏劇團”。1982年在合作舉辦了全州首屆“南木特”藏戲調演,夏河、碌曲、合作等縣藏戲隊和州藏劇團參加了歷時7天的藏戲匯演。通過調演、交流,對全州藏戲的復興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之後,夏河九甲、達麥、阿木去乎,合作市的佐蓋多瑪鄉、曼瑪鄉、勒秀鄉喬吾灘吉昂村,碌曲雙岔二地村,瑪曲曼日瑪、齊哈瑪小學,卓尼尼巴鄉等先後成立了藏戲隊,走村竄鄉為群眾演出。
甘南州藏劇團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作方針,經過20多年的奮發努力,不斷探索,先後於1983年創排上演了由同名藏族古典名著改編的“南木特”劇《雍努達美》,1984年排演了傳統八大藏戲之一的《朗薩雯波》,1985年至1993年排演了神話劇《霍林大戰》、《降魔》,1989年由藏族學者、現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尕藏才丹編寫的反映藏族人民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現代藏戲《長碑》。近幾年該團本著繼承傳統藏戲藝術,強化精品戰略意識,不斷挖掘、整理和宏揚傳統藏戲遺產,重新修改、提升、創排傳統劇目《朗薩雯波》,使其更具甘南地域特色和“南木特”藏戲的藝術風格,在去年建州50周年隆重上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讚譽。同時,還編排了一些短小精悍、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歌舞節目。在深入農村牧區,為農牧民群眾演出的前提下,努力走出甘南、走出甘肅、走出國門,傳播藏族戲劇和歌舞藝術。1986年該團帶著剛剛排出的《雍努達美》和《降魔》參加了拉薩“雪頓”藏戲藝術節;1995年與州歌舞團組成“中國藏族歌舞團”,赴美國、加拿大出訪演出;1997年到國內廣東、江蘇、山東、河北等東南沿海地區和內陸32個大中城市巡迴演出;2000年受國家民委委派,赴韓國參加了“韓國安東國際假面舞藝術節”交流演出;2002年受國務院外宣辦和省外辦委派,赴英國、荷蘭、瑞典和挪威歐洲四國巡迴演出,榮獲多種獎項。
從1946年第一部“南木特”藏戲——《松贊干布》的創演,到現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演出中,無論在演技水平上,還是在劇目數量上,都有了很大發展。據初步統計,除排演《卓娃桑姆》、《智美更登》、《諾桑王子》、《達巴丹保》、《朗薩雯波》等5部傳統的八大藏戲劇目外,還創演了藏族歷史題材的劇目《松贊干布》、《羅摩衍那》、《赤松德贊》;由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改編的劇目有《阿達拉姆》、《霍林大戰》、《降魔》。此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創作排演了現代“南木特”藏戲——《長碑》,累計演齣劇目12部之多。“南木特”藏戲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遵循著這樣一個必然趨勢,即劇目從傳統逐漸向新創現代過渡,題材由歷史事件向現實生活過渡,場地由露天廣場向舞台演出過渡,劇團由民間自發組合向專業團隊過渡。它從寺院走向民間,又由民間走進專業舞台,演藝質量有了根本性提升,但它仍深深紮根於民間,成為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藝術享受,至今州內仍有數十個藏戲團隊,紮根活躍在群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