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假面舞的結果 展開

假面舞

假面舞

假面舞,又稱“儺舞”、“大面舞”、“代面舞”,顧名思義,假面舞就是一種不露出真實面貌,需要帶著特製面具跳的舞,其起源與古人的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有關。舞蹈時所戴的面具一般用紙、木或皮等製成,為人物、動物及神怪形象。舞蹈動作一般比較誇張,節奏鮮明,以祭祀、娛神、娛人為目的,歷史悠久,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以江西、湖南、湖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

漢族假面舞


假面舞、面具舞又稱儺舞,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並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採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明代恢復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假面舞
假面舞
如今留存的漢族民間面具儺舞因流傳地區不同,其表演風格也各異。跳花棚便是化州地區漢族民間面具儺舞的一種。

化州跳花棚表演形式

跳花棚有固定的“科本”(演唱台本),共分為接神、安座、開棚門、小孩兒、道叔、秀才、後生唱歌、依前、陳九、鋤田、釣魚、判官、監棚、送蟲、量棚、八仙、拆棚、獨腳和尚等十八科(場),基本形式是一邊舞蹈,一邊吟唱。
跳棚時,舞者分別戴上樟木雕的36個不同角色的假面,有身份姓名者為道士、陳九、判官、關公、三娘等等,除兩副面具上有雙角外,其餘均與戲曲中的道士、生旦等人物臉譜相似。表演按18科順序進行,其中以道叔科的歌舞最多,由兩個道公演唱,內容多為農事耕耘、男女情趣、祈神保佑等。
重要舞段則是跳紙錢,由儺面具角色紙錢一人主跳,有撇里撇外、跪斗、轉身托腮、垃亂拋果、指月、磨谷、斬手、踢球、插花等9個動作。接著,俗叫“七鬼仔”的2個道公和耙頭、沙刀等5個儺面角色,便走上跳棚台,在四個方位,把紙錢的9個動作蹲著重跳一遍,俗稱“跳四門”,是最能體現跳花棚特色的舞蹈程式。最後由身著道袍的“獨角和尚”邊獨腳單跳,邊喃喃吟誦,在鑼鼓、鞭炮齊鳴中結束跳棚。
跳花棚的伴奏以打擊樂為主,包括堂鼓、中鈸、高邊鑼、高音叮等,也偶用嗩吶、二胡和秦琴,另場外還有帶歌詞的《鬼仔調》伴唱。
2011年05月23日,跳花棚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族假面舞


假面舞是藏戲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藏戲是藏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面具從主要表現神的世界邁入了主要表現人的世界,直接、生動地傳達出人類的善惡兩面。

藏戲面具舞表演形式

其表演以假面者以唱、誦、舞、表、白、技等基本的程式呈現。其實人物面具的種類較多,
假面舞
假面舞
主要有平面和立體兩種形式。平面面具用各種布料、紙板、山羊皮等組合而成,多用來表現劇中有身份和性格的角色,如國王、大臣、喇嘛以及老婦、老翁、巫女等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面具顏色象徵具有直觀性、預知性和提示性的特性,以講述和表演傳統社會生活中人的故事為主要題材。而動物面具有羊頭、牛頭、馬頭、虎頭、豹頭、鳥頭和大象頭等,有些是西藏原始本教所崇拜的神靈,但動物面具大多還是表現現實生活中獵人狩獵的對象。

黎族假面舞


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儺祭”時表演。用來驅除疫鬼,消災除難。“儺”是我國古代華夏民族的一種驅鬼逐瘋的宗教辟邪儀式,而在舉行這種儀式時跳的舞蹈稱為“儺舞”。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儺祭”時表演。跳這種舞蹈時都戴面具,一般為木製。

黎族面具舞表演形式

扮演主角:跳黎族“儺”的扮演主角是“鬼公”,有少為幾個多則二、三十個助手配合,表演時所有扮演者都得戴上面具,一般為木製,謂之“刻木為面”,是“鬼公”與惡鬼進行生死搏鬥的護身符。其面具的製作材料,最初是上山砍伐易於雕刻的木棉樹、棕櫚樹原木削制,後來改用厚皮樹皮、檳榔包衣或厚紙皮製作代之,每次趕完鬼,就把它送到村路口焚燒或扔掉,以示送走了一切鬼邪。
兩種類型:經“鬼公”引進加工后的黎族“儺”,有兩種類型及藝術表演形式,即驅“儺”鬼和招“儺”魂。哈黎族人把最兇惡的鬼叫做“瘴癘鬼”、“五刀鬼”。是出於黎族人崇拜萬物有靈觀念,認為在冥冥之中有不少看不見的妖魔鬼怪,經常出來攝捉活人的“生魂”而致人生病,死亡,或把災難帶給一個村寨,使人畜患病。
表演時間:驅逐“儺”鬼大多在夜晚進行。
表演過程:由“鬼公”及2位助手身著黑灰色長袍,腰束黑色腰帶,頭纏黑頭巾,“鬼公”額上扎了支雉尾,腰帶長尖刀袋,2個助手額上亦插1支雉尾,其中1人提弓搭箭,另1人手提利箭。扮演“瘴癘鬼”的5人,請一色的著黑色長袍,面戴木刻面具,代表尖頭大耳、青臉獠牙、闊口大鼻等5種“瘴癘鬼”,個個面目猙獰,恐怖可怕。
跳舞時,在庭院里用簸箕擺供9個小碗,前面3個盛酒,中間3個放煮切好的犧牲(牛或豬)的心、肝、腸等內臟,其上還潑灑一點動物鮮血,後面3個盛飯。這些祭過鬼的供品,任何人都總吃,怕致人生病。擺好祭品,任何人都作法事,口念咒語:大意是說現在有妖精鬼把瘟疫災難帶給本村(或某一黎家),請“天皇大帝”速派神兵神將前來助我驅鬼逐妖消災除難保平安。“鬼公”在證實神兵神將均到齊后,就拔出尖刀,他的助手1人張弓搭箭,另1人高舉利劍,“鬼公”立即大聲喝令諸“瘴癘鬼”現形。斯時,扮演“瘴癘鬼”的5人戴上面具登壇,每個“瘴癘鬼”雙手張開高舉,隨著咚咚嗆、咚咚嗆的鼓鈸聲,左右搖擺跳躍,口中發出“吱吱”!“咕咕”的怪叫聲,輪番的前進後退,做“搶吃”狀。
“鬼公”卻在眾鬼面前揮舞尖刀,用力抬腳跺地,舉刀左刺右戳,拍地指天,口中不停地吆喝,厲聲誦念咒語。其大意思是:你們這些“瘴癘鬼”肆虐作惡,天地不容,現已給你們酒食,你們必須立即離開本村或某黎家,不許再來作惡為害於人。可這些“瘴癘鬼”是不會輕易退走的,只有與“鬼公”經過幾個回合搏鬥以後,“鬼公”方下令神兵神將出擊,圍觀的人也大聲吶喊助威,場面鬥爭激烈,氣氛推向高潮。斯時,“瘴癘鬼”才被逼跳躍後退,“鬼公”及助手和觀眾步步進逼,把“瘴癘鬼”逐出村路口外面,並把擺供的祭品也向“瘴癘鬼”潑去,以示迭走一切邪氣。隨後由“鬼公”拿路蔸勒葉打活套結高掛於村路口,拒外村人進村,逾5天後再由“鬼公”來解忌。

毛南族假面舞


儺面具全套共36個,按諸神性格雕刻出來,或金剛怒目,或溫文爾,或慈眉善目,極其傳神。顯出精湛的儺面雕刻技藝。

毛南族木面舞表演形式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種儺舞,它是在民間祭祀樂舞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祭祀、娛神、娛人為目的,充分體現了儺舞的神韻。其內容有兩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和消災除難,保佑人畜安康。
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針舞;二是表現漁獵生產、農耕生產和人們在生產勞動男女相愛的歡樂情緒,如瑤王系列舞和三娘與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種摹擬性很強的形象舞和情緒舞。
木面舞最顯示的藝術特點是配合唱師和打擊樂表演,以詩、樂、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現。儘管它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卻以頌揚真、善、美的觀念為主題。從整體上看,木面舞是以“情”為母體,藉助神秘色彩濃厚的宗教禮儀的外殼來表現毛南族人民的內心情感。
木面舞排除那些虛無緲茫的東西,舞蹈者雖說戴著代表各種神的木面具,但舞蹈的內容都以現實生活為主。故木面舞中表現性愛的動作風趣而不放蕩,做到“樂而不淫”;而反映消災除難的舞時又能“哀而不傷”,體現一種藝術上的蓄美。
大石山區民族的生活特點;喜、怒、哀、樂的表達;狩獵、戰鬥、耕作動作的摹仿擬;手腳,肩,胯的有力擺動;長期勞動和生活形成的動律和姿態,均構成了這種體態審美情緒,都充分地體現在木面舞的舞蹈語言之中。那種表現男性豐滿的肌肉、強健的體魄的舞蹈動作就成為男性美的標誌:而表現胸脯、臀部的豐腴、滾圓而有張力就成為女性美特徵。
木面舞舞蹈語言簡潔、節奏明快,雖說面部被遮住,但通過手、腳、腰等的舞蹈動作,充分地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了人物性格的各種情感。由此而構成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粗獷而典雅、簡樸而華美的藝術風格。
如穿針舞中各種行當圖案的目的除了敬神祭祀中必須朝拜四面八方外,舞步的行動路線是為了改變程式舞中僵直呆板、單調的一種藝術手段。因為簡單的重複和呆板的直線使人產生枯燥感,走“8”字形路線形成的身段曲、斜是一種曲線美,它體現了男性的勤勞勇敢、女性的美麗溫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木面舞的表演者身著龍袍蟒服,頭上插著羽毛等等,自然也是劇情的需要,但更重的是給了人們一種美的感覺。服飾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象徵,通過舞蹈增加了動態美,充實擴大了舞蹈的表現力,更顯示出毛南族悠久民族文化的輝煌色彩。

苗族假面舞


苗族芒哥
“芒哥”是苗族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娛樂神,在“芒哥節”戴著特製面具、披著芒草扮演“芒哥”是苗族人民獨具特色的傳統活動之一。

朝鮮族鳳山假面舞


鳳山假面舞是由朝鮮黃海北道鳳山郡一帶流傳的假面戲劇,是朝鮮山台都監系統劇的分派。起初在陰曆四月初八,後來在端午節跳,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得以盛行,是有劇本的民俗劇的一種藝術形式。鳳山假面舞有30多種假面具,如人物和獅子、猿猴等動物,有行者舞、手腕舞、法鼓舞、愛情舞、老僧舞、兩班舞、捕盜神將舞、風騷巫婆舞、南極老人舞等。
假面舞
假面舞

朝鮮面具舞表演形式

行者舞是四個穿白長衫、披紅袈裟、戴高帽、扮成年輕和尚的人們跳的舞,諷刺年輕和尚不老實,不好好在廟裡念經修道,卻到街上去跳舞取樂。
手腕舞的舞者是八個扮成黑衫僧的人。他們戴著面目猙獰的紅色面具而舞,獨舞和群舞相配合。
法鼓舞是退了場的八個黑衫僧拿著長鼓和銅鑼,和女藝人出場跳的即興舞。
愛情舞是一個身著紅裳綠襖的女藝人和面戴假面具、頭戴斗笠、只穿一件坎肩兒的黑衫僧們跳的即興舞。
老僧舞、兩班舞、捕盜神將舞、風騷巫婆舞,是揭露僧侶的腐敗、醜惡和諷刺兩班官僚的墮落的表演。
鳳山假面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腐敗的封建社會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的生活和心情。
鳳山假面舞在1967年被韓國指定為第17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

影響


在那個時代Hip-Hop風盛行,然而到處都是一些風格相同的舞蹈團隊,那些舞蹈者所表現的舞蹈就像是克隆過一樣。“舞蹈為了跟隨音樂的節奏”和“舞蹈作為藝術表現形式”兩者之間失去了平衡。因此就有了假面舞客的誕生。
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舞蹈和生活背景,這為整個團隊帶來了多元化的風格和觀點。假面舞客這個創意 來自於Joseph Larot, Kevin Brewer和Phil Tayag三個人。當時整個團隊還包括另外五位成員,他們共同創造了假面舞客的特殊風格。
這五位成員分別是:Randy Bernal, Ryan Ellis, Chris Gatdula, Gary Kendell, Rainen Paguio。而在過去的五年中,假面舞客的成員人數又增加到了11個。所增加的那四位成員分別為:Ben Chung, Eddie Gutierrez, Saso Jimenez和Phi Nguyen。
最初,假面舞客只是在聖地亞哥和洛杉磯的一些本地活動或者俱樂部中露面。可他們對Hip- Hop領域的影響使他們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可。許多hip-hop的先驅,比如:Poppin' Pete, Mr. Wiggles,Crazy Legs等等,都給予了假面舞客很多支持。
正是這些先驅的認可和假面舞客身上所背負的“用音樂和舞蹈世界風潮”的使命激勵了他們,使他們更加努力繼續 hip-hop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