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Webster
Ben Webster
1930年,他開始學習C大調的saxophone,雖然算起步很晚了,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在Gene Coy,Jap Allen,Blanche Calloway的southwestern樂隊和Young Family樂隊所取得的重要地位。事實上,他從Lester Young和他的父親那裡學到很多吹奏的技法(可以看出Young Family對Ben的影響是巨大的,Letser的吹奏風格也是從容不迫,雍容華貴)。
1931年,Webster參加了本尼。莫頓(Benny Moten)的樂隊。這期間的代表作如“Lafayette”,“Moten Swing”。另外,Webster還參加了Andy Kirk, Fletcher Henderson, Benny Carter, Willie Bryant, CabCalloway ,eddy Wilson的大樂隊演奏。
Webster的職業生涯的成功開始於1940年加入Duke Ellington的樂隊,成為公爵手下最重要的saxophone手。那期間,Webster在公爵的各部名作里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Cotton Tail》,《Conga Brava》,《All Too Soon》,直到那時,他還被認為只是Coleman Hawkins的翻版,但公爵發現了他的特質,那帶著呼吸聲的特有浪漫氣質。他可以吹出特有的悅耳音質和特別的顫音。Webster還以他性情變化無常而出名(可能與他酗酒大有關係)。他與Ellington合作三年後,和Ellington鬧了不愉快而離開。
1944年,Webster帶領自己的樂隊,同時還和Raymond Scott, John Kirby, Sid Catlett ,Stuff Smith等人合作。1948-49年,他重回Duke Ellington的樂隊,隨爵士樂團巡迴演出。稍後,他為Billie Holiday,Ella Fitzgerald,Carmen McRae等著名的爵士歌者作伴奏灌錄唱片。
1964年,Webster移民丹麥的哥本哈根,從那裡,他到歐洲各地,參加了很多俱樂部和夜總會的演奏,和許多訪問歐洲的爵士音樂家同台演出。韋伯斯特晚年移居歐洲,定居丹麥的哥本哈根,經常在歐洲巡迴演奏,這段時間,他的作品則大多回歸早期柔美的歌謠式風格,算是這位薩克詩風大師追憶少年情懷的心情寫照.
1973年9月20日,他死於哥本哈根,終年64歲。
薩克斯風是爵士樂最主要的樂器之一,爵士樂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薩克斯風好手,但是如果談到Tenor Saxophone次中音薩克斯風的音色,或許早一輩爵士樂手裡面吹tenor音色最美的三個人是Lester Young(李斯特。楊)、Coleman Hawkins(柯爾曼。霍金斯)和Ben Webster。其中韋伯斯特的音色非常特別,沙啞柔軟,卻又非常非常甜美濃郁,尤其是他在旋律中吹奏長音的時候,那種加入氣音的煽情技法,真所謂可以把百鍊精鋼化為繞指柔,薩克斯風明明是由金屬製成的,韋伯斯特,有時會令人懷疑,他當年買到一支棉花糖材質的次中音薩克斯風。
Ben Webster那一手黏稠的吹奏技巧把Tenor sax在演奏抒情歌曲時的角色發揮到淋漓盡致,1940年Ben Webster加入Duke Ellington成為其固定樂手之後,Webster在這個樂團中的表現使得他的名氣大增,和Lester Young一樣受到Frankie Trumbauer的影響,尤其是Trumbauer的即興獨奏,因此我們在快拍的時候可以聽到Webster常用俐落且潑辣的方式處理樂曲,這點與他處理抒情曲的方式是完全截然不同。1943年他離開了Ellington大樂團之後,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小樂隊中,並與Art Tatum、Oscar Peterson等人錄製一系列重要的作品。
本傑明 弗朗西斯 韋伯斯特(1909年3月27日——1973年9月20日),他在美國的高音爵士薩克斯界享有極高的聲譽,是重要的一員。他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他與 李斯特 楊和 科爾曼霍金斯並稱為三大最重要的搖擺高音薩克斯手,並被親切的冠以昵稱“The Brute”,他善於用他獨特的演奏方式詮釋粗糙和憤怒,然而又有及其細膩的感情。在自己的藝術風格上,他感謝約翰尼 霍金斯,他說,是他教會我怎麼演奏。
小時候的韋伯斯特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之後他開始學習薩克斯,隨後後來的錄音也有他不時的通過鋼琴來演奏的錄音片段,當時巴德 約翰遜 為韋伯斯特展示並教授了一些基礎的薩克斯演奏方法,這時候韋伯斯特就開始加入到了由 李斯特楊創立的 楊的家庭樂隊中去。在1930年的堪薩斯州,那裡被稱作爵士音樂節的大熔爐,出現了很多偉大著名的樂隊和名字,韋伯斯特在1932年這個時候加入了班尼 摩登的著名樂隊,其中還包括 貝西伯爵、奧蘭 佩吉和華特佩吉,這個時代被重塑於羅伯特 奧特曼的電影堪薩斯城中。
在整個三十年代,韋伯斯特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樂隊的演奏上,其中包括安迪柯克、1934年的弗萊徹 亨德森的樂團。還包括當時的本尼卡特、威利科比、和時間不長的泰迪威爾森大樂隊。
1935年,韋伯斯特正式加入了愛林頓公爵的樂隊並在同年首次亮相,1940年,韋伯斯特正式開始在樂隊中嶄露頭角,並開始進行了獨奏。他將此歸功於約翰尼霍金斯。愛林頓的樂隊中的重低音獨奏,最重要的影響和風格形成都來源於韋伯斯特的演奏。他之後的三年裡他錄製了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專輯。其中包括“cotton tail”和“all too soon”,就連貝司手吉米 布蘭頓都說,當時愛林頓的樂隊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大部分歸功於韋伯斯特,甚至有人稱他們的樂隊為布蘭頓韋伯斯特樂隊,1943年,韋伯斯特因為無休止的爭吵離開了樂隊,據說他曾經在那段時間剪碎了愛林頓的西服。
1943年,在韋伯斯特離開愛林頓的樂隊之後,他開始在紐約的52街區繼續他的音樂生涯。這一時期,他錄製了一些專輯,在其中他既是獨奏者又是伴奏者,並和雷曼 斯科特、約翰科比、希德 卡特利特以及 傑 麥宣 的樂隊進行了短期的合作,這其中還包括以藍調為特色的音樂家吉米 維斯朋,1948年,他返回了愛林頓的樂隊進行了短暫的幾個月的演出合作。
1953年,韋伯斯特和奧斯卡帕特森共同錄製了一張新專輯“King of the Tenors”,在這之後的十年,他們成為了重要的合作夥伴。圍繞著奧斯卡,小號手 亨利 斯威特 愛迪生等人,他們和製作人 諾曼 葛蘭茲 錄製了“Jazz at the Philharmonic”(爵士走進洛杉磯愛樂禮堂)。專輯“赫爾曼霍金遭遇本韋伯斯特”於1957年12月16日錄製,其中包括吉他手赫伯愛麗絲,貝司手雷布朗,鼓手艾爾文 斯托勒。霍金斯和韋伯斯特的專輯堪稱爵士音樂歷史上的經典。
1956年,他和鋼琴家亞特 斯頓 錄製了古典音樂專輯。其中得到了貝司手瑞德 卡倫特和鼓手比爾 道格拉斯的支持。
韋伯斯特的工作一直非常穩定,但是到了1964年,他搬到了哥本哈根並希望永久的加入到美國爵士音樂家的演出行列。在他的職業生涯的末期,在丹麥的演出成績使他非常的高興。1971年韋伯斯特重回愛林頓公爵的big band樂隊並在丹麥的蒂利沃公園進行了演出並在法國與 厄爾海因斯 錄製了專輯“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