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不足畏
一種唯物主義天道觀
目錄
一、提出的背景:
在封建社會,天命論是社會的統治思想。它不僅是封建士大夫的一般宇宙觀,同時也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北宋熙寧年間的反變法派,以天命論為依據,反對變法。如御史呂誨曰:方今天災屢見,若安石久居廟堂,必無安寧之理。反對派的說法影響到神宗。王安石則在整個熙寧變法期間,一直強調修人事。例:熙寧七年(1074)夏四月,神宗以久旱不雨,憂見容色,每輔臣進見,未嘗不嘆息懇惻,欲盡罷保甲方田等。王安石說神宗曰:“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陛下即位以來,累年豐稔,今旱暵雖逢,但當益修人事,以應天災,不足貽聖慮耳。”
二、王安石與“天變不足畏“思想
從上述重人事的角度來看,安石是具有“天變不足畏”思想的。
“需要指出的是,王安石認為,不畏天變並不是說人道、人事彼此沒有關係,人們可以對天變不在乎,而只是說,天變不是政治行為所造成的,對天變本身要認真對待,修人事以消除天災。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天變亦要畏懼,不畏懼是不對的。
“也不能說王安石完全不相信天命,或者說,明確地主張‘天變不足畏’。他有時也相信天命,他常以‘畏天變’來稱譽神宗,固然是應時之詞,但他有時也徑直勸神宗祈天永命……這說明王安石思想的矛盾,身為輔宰大臣,他畢竟不能完全擺脫天命論這種思想的影響。”(張祥浩、魏福明著《王安石評傳)
三、“天變不足畏”(或者說是“三不足”)思想的出處
關於“三不足說”的出處,仍有爭議。
大陸論及王安石變法者,大多都以為熙寧時期流行的“三不足說”是由王安石發表,或最能體現王安石勇於革新的精神。鄧廣銘先生認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變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儘管王安石從來不曾向宋神宗提出過這樣的‘三不足’語句,但這三句話之為王安石親口所說,卻是絕無可疑的。他自己倘若不曾說過,司馬光是撰造不出如此富有開創和革新意義的話語的。”(《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對此,台灣地區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林天尉在《考“三不足說”之偽,析楊升庵之偏》一文中對鄧廣銘先生的看法提出批評,並考論說“所謂‘三不足說’,其初意是范論神宗與王安石對新法推行時之堅決意志,司馬光主持策論時,用作命題,目的是在試探民意,亦可能是擬製造反對的輿論,故即使神宗命‘別出試題’,而司馬文正公家傳集仍錄之,結果,神宗不滿,司馬光因此求外放(並非求去),乃至邵伯溫著聞見錄,為維護司馬光創‘三不足說’,以造成王安石的狂妄形象,李燾錄文,後世史家沿襲之。”(原刊於《紀念司馬光與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后收入《宋代史事質疑》易名為《為王安石辯誣二事》,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3年,黃復山著文《王安石三不足說考辨》又對林天尉先生的考偽再考辨,以為林天尉一文“言及三不足之肇始。於鄧廣銘《王安石》所論之‘三不足’多所批駁,惟引據之資料不出常人所見,是以未知‘三不足’之流行,即斷曰‘李燾之言不足說是采自邵伯溫’,而邵伯溫本‘為君者諱’,遂強指為王安石……此類缺失,皆使其為王安石辨白之結論立足不穩。”於是黃復出揆注史實用約30000字左右的篇幅詳考“三不足說”的形成與流行。
四、“三不足說”流行一覽表
出處 | 時間 | 倡言者 | 內容 |
蘇軾擬進士策(蘇軾文集) | 1070-03 | 凡今之人(指王安石)……必以此藉口 | 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也。 |
司馬光制科策題 | 1070-08 | 今之論者或曰(指王安石) | 天地與人,了不相關,薄食震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 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 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殫改之,可與樂成,難與慮始,紛紜之議,不足聽采。 |
范鎮司馬光墓銘(聞見后錄) | 1086 | 熙寧初奸小(安石) | 謂天不足畏,謂眾不足法,謂祖宗不足法。 |
司馬康策目注文(傳家集) | 1088? | 熙寧三年三月王介甫言於上以為 |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 |
范祖禹(范太史集) | 1098-11 | 王、李等造立新法先言 | 天不足畏,眾不足從,祖宗不足法。 |
劉安世(馬永卿元誠語錄 | 1110? | 金陵(王安石)進言於上 | 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邵伯溫(聞見錄) | 1132 | 荊公相神宗以……為述 |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熙寧大臣以“天變不足畏”說人主) |
邵博(載范鎮銘)(聞見后錄) | 1157 | 熙寧初奸小(安石) | 謂天不足畏,謂眾不足法,謂祖宗不足法。 |
郎嘩(引荊公傳)(經進東坡事略) | 1191 | 安石傳經義,出己意……甚者謂 |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不以人言是非,一歸之流俗。 |
杜大珪(范鎮銘)(碑傳琬琰集) | 1194 | 熙寧初奸小(安石) | 謂天不足畏,謂眾不足從,謂祖宗不足法。 |
王明清(范鎮銘)(揮麈后錄) | 1194 | 在昔熙寧陽九數終 | 謂天不足畏,謂眾不足從,謂祖宗不足法。 |
李燾·續長編 | 1173 | (當與《紀事本末》所載相同 | |
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 | 1220 | 陳薦言:外人云:今朝廷以為 | 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
陳均(九朝編年備要) | 1234 | 陳薦言:外人云:今朝廷以為 | 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
徐僑·家傳 | 1235 | 王安石學術頗辟至謂 |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呂中(宋大事記講義) | 1247 | 陳薦言:外人云:今朝廷以為 | 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
楊仲良(長編紀事本末) | 1253 | 陳薦言:外人云:今朝廷以為 | 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
周遵道·豹隱紀談 | 宋末 | 王安石謂 |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信。 |
不著撰人(宋史全文通鑒) | 元 | 陳薦言:外人云:今朝廷以為 | 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
脫脫等(宋史) | 1345 | 安石……謂(本傳)王安石謂(理宗紀) | 天變不足俱,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薛應旂(宋史通鑒) | 1566 | 陳薦言:外人云:今朝廷以為 | 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
畢沅(續資治通鑒) | 1797畢沅卒 | 陳薦言:外人云:今朝廷以為 | 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