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載於《全唐詩》第216卷。這是一首紀事賦物之詩。全詩雕鎪刻深,仿象生動,被稱為“宋元以來體物律古之祖”。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我經華原來,不復見平陸。
北上唯土山,連山走窮谷。
火雲無時出,飛電常在目。
自多窮岫雨,行潦相豗蹙。
蓊匌川氣黃,群流會空曲。
清晨望高浪,忽謂陰崖踣。
恐泥竄蛟龍,登危聚麋鹿。
枯查卷拔樹,礧磈共充塞。
聲吹鬼神下,勢閱人代速。
不有萬穴歸,何以尊四瀆。
及觀泉源漲,反懼江海覆。
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禿。
乘陵破山門,回斡裂地軸。
交洛赴洪河,及關豈信宿。
應沈數州沒,如聽萬室哭。
穢濁殊未清,風濤怒猶蓄。
何時通舟車,陰氣不黲黷。
浮生有盪汩,吾道正羈束。
人寰難容身,石壁滑側足。
雲雷此不已,艱險路更跼。
普天無川梁,欲濟願水縮。
因悲中林士,未脫眾魚腹。
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鵠。
2、華原:唐縣名,屬京兆府,在今陝西耀縣。
3、平陸:平原。
4、窮:《全唐詩》校:“一作彎。”
5、火云:夏季熾熱的赤雲。無時出:《全唐詩》校:“一作出無時。”
6、飛電:雷電。
7、窮岫:荒山野嶺。
8、行潦:溝中的流水。豗:《全唐詩》校:“一作灰。”豗蹙:水相擊貌。
9、蓊匌( wěng gé):瀰漫。川氣黃:因洪水挾帶黃土,故黃。
10、空曲:山澗。
11、踣(bó):倒塌。指滑坡。
12、恐泥:《論語·子張》:“致遠恐泥。”泥,滯、陷之意。
13、登危:登高。
14、枯查:水中浮木。
15、礧磈:沙石。
16、聲吹:水聲衝擊。鬼神下:猶鬼神泣。
17、勢:水勢。人代速:忽移人世。
18、四瀆:《爾雅·釋水》:“江、淮、河、濟為讀。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19、江海覆:江海倒流。
20、漂沙:水卷泥沙。岸去:《全唐詩》校:“一作去岸。”
21、漱:衝擊。
22、乘陵:乘水勢。陵,《全唐詩》校:“一作凌。”破山門:衝破阻擋。
24、交:匯入。洛:洛水,在今陝西洛川縣。洪河:黃河。
25、及:到。關:潼關,在華山之東。
26、沒:沉沒。
27、萬室:萬家。
28、穢濁:洪水。
29、蓄:《全唐詩》校:“一作畜。”
30、不:《全唐詩》校:“一作亦。”黲黷:混濁。
31、浮生:人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盪汩:起伏。
32、羈束:困於旅途。
33、人寰:人間。匆屯:艱難。《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原作“此”,校云:“一作屯”,據改。
34、跼:窘迫。
35、川梁:河上的橋。
36、脫:逃脫。
37、鴻鵠鳥名,即天鵝。
《杜臆》:
描寫水勢之橫,不減虎頭之畫。而“聲吹”、“勢閱”二語,似不可解,而光景宛然,故前輩賞之,真驚人語也。
《初白庵詩評》:
造物不足供其驅使,何等心力,何等腕力(“聲吹”四句下)!感時觸景,拉沓奔湊(“穢濁”句下)。
《唐宋詩醇》:
沈鬱頓挫,字字生造,無一浮響。集中此等自是少陵本色。
《讀杜心解》:
是紀事賦物之詩。起六,敘清來路,隨用反呼法。“自多”十二句,記山內水漲,前六統領,后六曲描。……“不有”四句,撤上提下。“漂沙”十二句,記原隰水漲。前四,刻劃由山及原;中四,形容山原瀰漫;后四,又是總束暗度。“浮生”至末十二句,乃觀漲之情,都從身世民生設想,而語語交映水漲:斯又正喻夾寫之法。雕鎪刻深,仿象生動,遂為昌黎《石鼎聯句》等詩及宋元以來體物律古之祖。
《杜詩鏡銓》:
張云:北方山川如此(“北上”二句下)。邵子湘云:警絕,寫得駭人(“聲吹”二句下)。開筆,承上起下(“不有”二句下)。寓言,拯溺無人(“普天”句下)。以憫亂意作結,復有舉世淪胥之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鍊,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