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皇帝

歐洲中世紀時的君主頭銜

神聖羅馬皇帝(德語:Römisch-deutscher Kaiser,即羅馬-德意志凱撒;拉丁語: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法蘭克(包括查理曼帝國、中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和胖子查理的西法蘭克王國、阿努爾夫的東法蘭克王國)和羅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選舉皇帝(由選帝侯選舉產生)。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被迫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徠馬皇帝的標準封號為“羅馬皇帝奧古斯都”(音譯) 或“至尊的羅馬皇帝”(意譯)(拉丁語:Romanorum Imperator Augustus)。查理曼在800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上帝加冕的最尊貴奧古斯都,偉大和平的皇帝,羅馬帝國統治者卡爾”(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神聖”一詞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而“羅馬”一詞反映了“皇權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起源


薩克森王朝奧託大帝(912年~973年)后,東法蘭克的王朝形成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眾多公爵互相選舉出一名“德意志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查理五世后的所有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但實際上簡稱為“皇帝”。

含義


神聖羅馬皇帝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君主頭銜。嚴格地說,帝國在12世紀中後期才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後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全名應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其皇帝頭銜始於奧托一世;但是在帝王世系的正式排列中,通常是將查理曼時代的歷代皇帝也包括在內。
加洛林王朝的諸位皇帝,其正式稱號是羅馬人的皇帝,均是由教皇加冕賦予。因此這個頭銜也可看作是一個義大利王公頭銜,而且往往與義大利國王相等價。但是聯繫到偉大的古羅馬帝國,也就使這些皇帝的頭上環繞著泛歐洲統治者的光輝。
奧托一世所創建的帝國,其皇帝稱號雖然也來自於教皇,但其本質卻是德意志民族的國家,皇帝通過征服義大利來取得“羅馬皇帝”的合法性。帝國的所謂選帝侯,其直接選舉的當為“羅馬人的國王”,而非皇帝。因此,並非每一位德意志君主都可以成為皇帝,只有進軍義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強者,才可獲得這一殊榮,但在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時,與羅馬教廷關係良好的羅馬王由於為威尼斯共和國阻撓無法前往羅馬進行加冕,教廷特遣特使允許羅馬王使用 當選皇帝的稱號。
哈布斯堡家族壟斷王位之後,選帝侯的實際作用幾乎消失,而皇帝當選人又援引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先例,不經教皇加冕即自稱“當選神聖羅馬皇帝”(而“當選”時常省略),於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乃成為奧地利-德意志君主的一般稱號。

繼承製


王位的繼承受眾多繁複因素限制。選舉意味著羅馬人民的國王只是部分世襲,與法蘭西的王位不同,但事實上王位一直世襲形成王朝,直至王朝內沒有男性繼承人為止。一些學者認為選舉只是在王朝管治不明確時解決紛爭,而選舉過程要求主要候選人作出選舉承諾(Wahlkapitulationen),再由選舉人投票。1356年的金璽詔書規定有7個選帝侯(3個是大主教,4個是世俗貴族)。1648年三十年戰爭終結時,和約規定增加一名選帝侯,以保持帝國內的天主教和新教勢力平衡。1690年再增一名選帝侯,而整個選舉團於1803年全面重組,當時距離帝國瓦解只有三年。
1438年後,除了查理七世屬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外,其餘的國王都來自哈布斯堡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508至1519年為皇帝)和繼承人再沒有親赴羅馬接受教宗加冕為皇帝,因此,這些君主不能獲得“羅馬皇帝”頭銜。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自稱“羅馬皇帝當選人”(德語:Erwählter Römischer Kaiser)並獲教宗認可;除了接受教宗加冕后的查理五世外,馬克西米利安的其餘繼承人都只能使用這頭銜。然而,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忽略了頭銜內必須出現的“當選人(Erwählter)”一詞。

皇帝列表


【註:這個表格也收入了加洛林王朝的“羅馬皇帝”。】
皇帝名號統治時間加冕日期加冕地點加冕者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一世查理大帝800年12月25日 - 814年1月28日800年12月25日羅馬立奧三世,教皇
路易一世(虔誠者路易)813年9月11日 - 840年6月20日813年蘭斯斯德望五世,教皇
洛泰爾一世823年4月5日 - 855年9月29日823年4月5日羅馬帕斯卡爾一世,教皇
路易二世855年9月29日 - 875年8月12日872年5月18日羅馬艾德里安二世,教皇
查理二世(禿頭查理)875年12月29日 - 877年10月6日875年12月25日或12月29日羅馬若望八世,教皇
卡洛曼二世877年10月6日羅馬非正統
查理三世(胖子查理)881年2月12日 - 888年1月13日881年2月9日之前若望八世,教皇
斯波萊托王朝
圭多891年? - 894年12月12日891年2月21日羅馬斯德望六世,教皇
蘭貝托892年4月20日 - 898年10月15日892年4月帕維亞福爾摩塞,教皇
加洛林王朝
阿努爾夫896年2月22日 - 899年12月8日896年羅馬福爾摩塞,教皇
普羅旺斯王朝
路易三世(瞎子路易)901年2月22日 - 905年7月21日901年2月羅馬本篤四世,教皇
其它
貝倫加爾一世915年12月? - 924年4月7日915年1月羅馬若望十世,教皇
瞎子路易、貝倫加爾不屬於東法蘭克加洛林王朝,924年至962年間沒有羅馬皇帝。962年奧托一世在羅馬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是一般意義上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
薩克森王朝
奧托一世962年2月2日 - 973年5月7日962年2月2日羅馬若望十二世,教皇
奧托二世967年12月25日 - 983年12月7日967年12月25日羅馬若望十三世,教皇
奧托三世996年5月21日 - 1002年1月23日996年5月21日羅馬格利高里五世,教皇
亨利二世1002年6月7日 - 1014年2月14日1014年2月14日羅馬本篤八世,教皇
法蘭克尼亞王朝
康拉德二世1027年3月26日 - 1039年6月4日1027年3月26日羅馬若望十九世,教皇
亨利三世1046年12月25日 - 1056年10月5日1046年12月25日羅馬克萊孟二世,教皇
亨利四世1084年3月31日 - 1106年8月7日1084年羅馬克萊孟三世,敵對教皇
亨利五世1111年4月13日 - 1125年5月23日1111年4月13日羅馬帕斯卡爾二世,教皇
蘇普林堡家族
洛泰爾二世1133年6月4日 - 1137年12月4日1133年6月4日羅馬依諾增爵二世,教皇
霍亨斯陶芬王朝
腓特烈一世1155年6月8日 - 1190年6月10日1155年6月18日羅馬艾德里安四世,教皇
亨利六世1191年4月14日 - 1197年9月28日1191年4月15日羅馬塞萊斯廷三世,教皇
韋爾夫王朝
奧托四世1198年6月9日 - 1215?1209年10月4日羅馬依諾增爵三世,教皇
霍亨斯陶芬王朝
腓特烈二世1220年11月22日 - 1250年12月13日1220年11月22日羅馬霍諾留斯三世,教皇
1245年,腓特烈二世被教皇英諾森四世處以絕罰。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羅馬人的國王”,但他未被加冕為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空位自此開始,一直持續至1312年亨利七世被加冕為皇帝。
盧森堡王朝
亨利七世1312年6月29日 - 1313年8月24日1312年6月29日羅馬克萊孟五世,教皇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路易四世1314年10月? - 1347年10月11日1328年1月17日羅馬斯齊亞拉·科倫納,羅馬元老
盧森堡王朝
查理四世1346年7月11日 - 1378年11月29日1355年4月5日羅馬依諾增爵六世,教皇
西吉斯孟1410年9月10日 - 1437年12月9日1433年5月31日羅馬尤金四世,教皇
哈布斯堡王朝
腓特烈三世1440年2月2日 - 1493年8月19日1452年3月18日羅馬尼各老五世,教皇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年8月19日 - 1519年1月12日1493年8月19日林茨亞歷山大六世, 教皇
查理五世1519年6月28日 - 1556年1月16日1530年2月24日博洛尼亞克萊孟七世,教皇
斐迪南一世1556年1月16日 - 1564年7月25日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1564年7月25日 - 1576年10月12日
魯道夫二世1576年10月12日 - 1612年1月20日
馬蒂亞斯1612年6月13日 - 1619年3月20日
斐迪南二世1619年8月28日 - 1637年2月15日
斐迪南三世1637年2月15日 - 1657年4月2日
利奧波德一世1658年7月18日 - 1705年5月5日
約瑟夫一世1705年5月5日 - 1711年4月17日
查理六世1711年10月12日 - 1740年10月20日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查理七世1742年2月12日 - 1745年1月20日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弗朗茨一世1745年9月13日 - 1765年8月18日
約瑟夫二世1765年8月18日 - 1790年2月20日
利奧波德二世1790年9月30日 - 1792年3月1日
弗朗茨二世1792年7月5日 - 1806年8月6日

與教宗的衝突


卡諾莎之辱徠
卡諾莎之辱徠
“皇帝”(Imperator)頭銜包含了“天主教會保護者”的重要角色。中世紀時,隨著教宗權力日長,皇帝和教宗開始爭奪教會管治權。11世紀時海因里希四世和格里高利七世的敘任權鬥爭可說是最著名和嚴重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