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黃雷的結果 展開
黃雷
今日科苑雜誌社執行主編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供職於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法制新聞網,今日科苑雜誌社,歷任編輯、記者、部門主任,現擔任今日科苑雜誌社執行主編一職。
自2006年起,在今日科苑雜誌社、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建材報社、現代養生雜誌社等國家級和省市級媒體發表數十萬文字。主要包括:《青山綠水的守望者》、《尋找殘缺美的藝術大師》、《送子千家大醫精誠——中醫男科事業創始人曹開鏞人生剪影》、《國林:60歲是人生的第二個春天》、《用生命構築世界——畫家譚曉波藝術人生剪影》、《鐵路把他們凝聚成一家——武漢鐵路局老科協里的“為”與“樂”》、《程連昌:善於養生保健才能有益奉獻》、《動靜等觀——聽張文范談科學養生》、《話說20年》等
其中,《青山綠水的守望者》《國林:60歲是人生的第二個春天》《程連昌:善於養生保健才能有益奉獻》以及《張逢雨:點滴養生經堅持是關鍵》《陳妙蘭:親情友情促康健淡泊寧靜享天年》《劉於鶴:重視“養生”不間斷從小“動”到老》等文章被收入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崢嶸歲月-我與老科協》一書。
《國林:60歲是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一文在《今日科苑》發表后,全文近5000字,又被經濟日報集團所屬行業報紙——《中國建材報》副刊部分轉載於頭版頭條位置。
《今年圖書節綠色有點冷》一文發表於《中國綠色時報社》2008年10月31日,被中國綠色時報社評為當月十佳優秀稿件。
《今日科苑》2009年第11期
——畫家譚曉波藝術人生剪影
本刊記者 黃雷
譚曉波,一個視繪畫為生命,特立獨行孤獨的男人。他堅守在自己的油畫世界里,用灰色和黑色取代濃妝艷抹的絢麗,在畫布上大象無形,精心勾繪心中的那份執著與追求。
苦澀與憂鬱是譚曉波畫板上的主色調。在他眼裡,故鄉是自己藝術生命的源,在他那略顯灰暗的油畫中,有一種濃郁的巴、楚文化氣息,樸素、神秘、苦澀、憂鬱。這些元素在油畫中交替閃現,獨特且不失其形,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與激蕩。可以說,譚曉波是大山裡走出來的跋涉者,帶著苦澀、厚重與憂鬱,行走在藝術或者說是人生的道路上,沿途他把所看所感幻化進自己的油畫中,用生命構築起一個屬於譚曉波自己的油畫世界。
幼年萌發畫家夢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遠安縣,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嫘祖文化、道教文化、楚文化和獨特的民俗文化在這裡交織匯融,構成了遠安古城特有的文化。浩蕩兩百多里的沮河蜿蜒流經,給這座擁有近兩千年歷史的老城,增添了幾分靈秀。譚曉波就出生在這裡。
當時,譚曉波的家離縣裡的文化館很近。在他的記憶里,文化館總有幾個先生在無遮無擋的院子里畫大畫。那是個特殊的年代,先生都是大地方的畫家,出了問題才被發落到這個偏遠的小縣城。年幼的譚曉波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他們。先是站在一旁看他們畫畫,再後來就偷偷去撿先生剩掉的顏料,然後學著大人在紙上塗鴉。那時,先生們畫的很認真,先在畫樣上畫上很多小格子,按比例在大畫布上彈線,畫素描稿,鋪色彩底子,慢慢深入,十來天才畫完一幅畫。對譚曉波來說這是最早的關於美術的啟蒙。
從塗鴉到開始畫人物,幼年的譚曉波漸漸迷上了畫畫,有一年的清明節,譚曉波所在的學校組織學生給烈士掃墓,一位少年英雄的事迹讓譚曉波記憶深刻,在老師的提議和鼓勵下,譚曉波開始畫起了連環畫。白天要上課,他就晚上點著煤油燈,照著其他連環畫里的人物一筆一筆地畫。就這樣一直畫了幾個月,終於畫完了《少年英雄吳永德》這套連環畫。第二天,譚曉波欣喜地拿給學校的老師和同學看,心中湧起了小小的成就感。從那時起,譚曉波的心中便有了一個想法:成為一名畫家,去畫自己喜歡的東西。
踏上繪畫藝術的大路
學畫畫、當畫家,沒有老師的指導與點撥,多數會如同神童仲永一般,在成長中埋沒了少時的才華與天賦。在老家遠安縣城,一個叫蔣光文的民間藝人影響了譚曉波的一生。這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美術愛好者,譚曉波稱他為博學多識,知人善教的好老師。
那時,蔣光文教畫不要錢,晚上時,譚曉波走一段土路,再沿池塘走上一截就能到蔣先生的家。至今,譚曉波還忘不了學畫時的情景:池塘邊蔣先生困在逼仄的小屋裡作畫,帶罩子的煤油燈下反射著蔣先生青黃的腦門。那一段時間,譚曉波總是聽他神色飛揚地講列賓、蘇里柯夫、羅丹、米勒的故事,講他們的構圖、色彩、筆觸。。。。。以及《伏爾加河上的縴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臨摹列寧的線描頭像讓譚曉波記憶深刻。那寬闊的額,堅毅的下巴,要求用筆必須遒勁有力。蔣先生只讓譚曉波重複地畫這張,在耐心地畫了幾百張之後,譚曉波終於忍耐不住,抱怨地問:“為什麼總是重複畫一張畫,能不能換一張別的?”蔣先生看出了譚曉波的困惑,於是,坐下來給他講起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達芬奇學畫時不厭其煩地畫雞蛋,最終畫出的雞蛋形態各異、富於變化,達芬奇從中悟出很多道理,成為世界著名的大畫家。聽完這個故事,譚曉波明白了先生的用心,看著那張列寧頭像畫用力地點了點頭。
1980年,譚曉波來到宜昌,遇到了生命中的又一貴人——畫家鄭萬錟。當時,鄭萬錟在宜昌群眾藝術館工作,帶了許多學畫畫的學生,但是在自己的學生中,他最看重的是譚曉波,總覺得這個學生不一般,在畫畫上能弄出點明堂。因此,對譚曉波也是格外的嚴厲,甚至都動了手。有一次,鄭萬錟帶著譚曉波去張家界寫生,在一片蓊鬱的河邊,鄭萬錟支起畫板開始寫生,譚曉波把畫架支在他後面跟著畫。天氣炎熱,蚊子和一些小飛蟲不時在他們身邊飛過。譚曉波感覺身上痒痒地難受,於是匆匆畫了幾筆,便要收架回去。鄭萬錟看了看譚曉波畫的畫,竟然把最精彩的地方漏掉沒畫,看著譚曉波不願意重畫堅持回去休息,頓時氣上心頭,一腳把譚曉波的畫架踢倒在地。晚上譚曉波邊修補被踢壞的畫架,邊委屈地抹眼淚。
圓夢路上的里程碑
時間跳轉到1987年。這一年,譚曉波經省里保送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這也是譚曉波藝術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經歷。彙集當時國內著名工藝美術設計家、教育家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為譚曉波能夠構築起自己的油畫世界開啟了一道天窗。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關於各種思潮紛紛湧入中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則成為美術界各種思潮的彙集地,偏重於民間工藝美術和介紹研究國外先進設計思想。在開學的一堂課上,著名理論家辛華泉先生告訴他們:“在地方上你們都很優秀,地方上也有一流的老師,為什麼還要把你們送到北京?就是要給你們換觀念、換理論!”
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隨著學習的深入,譚曉波心中充滿了好奇與求知的渴望:為什麼中國的陶瓷在歐美國家沒人買,而日本仿造的卻大受歡迎?為什麼二戰中英國的飛機因為設計落後頻頻被擊落?為什麼外國書上寫的平面、立體、色彩的構成,畫出來的東西效果這麼好?
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在譚曉波身上漸漸起了作用,他明白了藝術創作不僅需要技術手法,更重要的是畫家的修養以及創作理念,只有不斷地探索藝術的真諦和內涵,畫家才不至於陷入迷茫與困惑,失去個人的性情風格。離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以後,譚曉波帶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東西。
精神世界里的求索
在譚曉波心中,老家遠安城還是童年時的那座城,清一色是青石板鋪道,木磚結構的店鋪林立,一片一片有天井的四合院。城裡人口稀少,窗外就是老城根,殘牆斷塬。荒蕪的城牆上到處是芭芒衰草,外面大片蕭瑟的土地上稀疏的農田藏卧其間。遠安老城這種苦澀憂鬱的意境,定格在了譚曉波的心底,同時也賦予了他難以名狀的抑鬱氣質,以至於他總喜歡用苦澀憂鬱的色調去畫一些作品,而這種苦澀憂鬱在大多數人眼裡顯得灰暗難看。
在漫長的藝術之路上,譚曉波在靜靜地思考、探尋自己油畫作品的“突圍”之路。他曾嘗試畫一些“紅光亮”的作品,盡量避免用灰色和黑色。但是,對於這些作品,譚曉波不滿意。他覺得“紅光亮”的作品不是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而灰和黑所渲染的苦澀與憂鬱以及畫面里的精神才是自己想要表達的,作品沒有了精神等於失去了生命,沒有任何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而譚曉波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其實,每個人的眼睛都在用自己的審美情趣,對過眼的污漬作出合理的詮釋,藝術家們根據藝術的脈絡去發現美、梳理美,讓思想長出翅膀遨遊在自由的王國里,無拘無束地翻雲扶上,這才是真正的美。譚曉波想要的就是用畫筆描繪巴楚文化的苦澀與憂鬱,用灰和黑的色調把那些精神融進油畫中,讓精神通過這些稍顯灰暗的畫面去震撼看畫人的心靈。
路漫漫其修遠,藝術的創作永無止境,譚曉波在不停地求索著,在為用精神構築自我的油畫世界而跋涉著。
動靜等觀
——聽張文范談科學養生
60、70歲的老人上網看新聞、發電子郵件,如今已不稀奇,但是,你知道曾經做過副部級領導開博客的有多少人嗎?你知道在人過50網,利用網路博客廣闊的平台,向老年人介紹如何應對老齡社會以及老年人養生等問題的人是誰嗎?你知道在清華園“世界華人我的成長曆程有獎徵文大賽”網路評審會上那位思路清晰、侃侃而談網路與老年人的是誰嗎?
他個性開朗隨和,待人熱情寬厚,愛好書法、打羽毛球和網球,平時總是樂呵呵的,如今他在享受生活的同時,還深切地關注著我國老年人事業的發展。或許,經常上網,瀏覽博客,關注老年事業的人,已經猜出來了,這個人正是張文范——國家民政部原副部長,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會長、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長。
在張文范的書房諾大的桌面上,寫著六個蒼勁有力、瀟灑渾厚的行書字——“勤奮”、“動靜等觀”。這是他的座右銘,透過這六個蒼勁有力的字,他在用心感悟,用心體會與用心實踐中,領悟到養生的真諦。
張文范認為,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保生、壽世等。養生這個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養生就是保養生命,即保養人的生物鐘有規律的正常運轉。學生物遺傳學的張文范說:“生物鐘是一種自然周期規律,是宇宙存在的生物節律現象。生命現象就是這樣奇特,順應生物鐘則吉,逆之則凶。”
他認為,老年人科學養生,主要包含心理養生、生理養生和環境養生等。一個人要保持生命健康,就需要有正常的生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健康,還要有一個優美的健康環境以及有一個好的生活方式。退休后,老年人要注意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平和心態,淡泊名利,樹立自強、自尊、自重的觀念,不斷提高對時代環境的適應能力,保持樂觀的情緒。同時,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要有基本的規律,形成科學的生物鐘習慣。
對於養生的目的和意義,張文范認為,養生的目的是延長生命的長度和提高生命的質量。人既不能長生,也不會不衰。衰老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不會去維護自己的健康。
2002年11月,關注科學養生的張文范倡導在中國召開了首屆世界養生科學大會,國際老齡聯合會主席親自到會,張文范也在大會上宣讀了自己寫的論文《試論中國養生科學的社會價值和科學內涵》,受到一致好評。
動靜結合 平淡生活
動靜等觀,這是北京大覺寺無量壽佛殿外檐下懸掛的乾隆御筆匾額上的4個字,動養形,靜養神,人要動靜結合才能活出一種精氣神來。
張文范善於選擇適合自己年齡、個性的運動。20年來,不管颳風下雨,他都是5點半起床,6點下樓悠閑地步行到附近的公園,打太極拳、舞劍、打羽毛球和網球。每年張文范都會跟家裡人一起出去爬1、2次山。山間,綠樹小溪,幽靜清雅,大自然的氣息讓他感到身心格外的舒坦。張文范說,經常這樣運動鍛煉,時間久了便成了一種習慣。通過這些有氧運動,從頭到腳全身活動一遍,調節全身的氣血,保持良好的狀態,體現出一種精氣神來。他認為,老年人鍛煉必須適度、量力、不可超越自身的體力。
寫毛筆字是張文范的“靜養”,同時,他也是在享受那種在宣紙上縱情潑墨揮毫的樂趣。閑暇時,他經常拿起筆練1個多小時的字。寫的多了,親朋好友見到字寫的不錯就找他寫字,張文范也不好總是拒絕,有時則會笑哈哈的應允下來。
平日里,忙完其他事情后,張文范比較注意休息調節。俗話說,隔輩兒親,他也像其他老人一樣,喜歡天倫之樂。每當兩個小孫子唱著“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歌曲時,他完全沉浸在天倫之樂中,分享著家庭中的溫馨、健康與快樂。
在他3歲和6歲的小孫子面前,他是一個快樂的老人。他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嬉戲玩耍,孩子們開心他更加開心。有時,孩子們依偎在他旁邊聽他講故事,他講完了,小孫子還纏著他不放,反過來他們把聽到、看到的故事講給爺爺聽;有時,小孫子頑皮起來,假扮老師,讓張文范唱兒歌給他們聽。這時候,在小孫子們心裡,張文范只是他們隨和而慈祥的爺爺,身上絲毫沒有老領導的架子。
運動、練字、和孫子玩耍這些如今正是張文范幸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調整心態 科學養生
有一年,張文范去一座寺院參觀,佛門清凈,香火繚繞、清凈幽雅的環境,讓他心生觸動,忍不住請教寺院主持:“什麼叫禪?”主持說:“禪就是當下!”“什麼是當下?”張文范又問,主持很自然地隨口便答道:“當下就是平常心”。當時,“平常心”三個字在他腦海中縈繞許久。
在年輕時,張文范是一個血氣方剛、好勝逞強,敢做敢為的青年。在蘭州大學當團委書記時,他則是飯量大(一頓吃1斤多),嗓門大,工作有魄力。現在年齡大了,飯量小了,不喝白酒,不抽煙,不會打牌,凡事都平靜對待,偶爾生氣也不會去鑽牛角尖。做到了榮辱不驚,大度處之,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他認為,老年人應該以一種自尊、自立、自強的精神引導自己健康地生活。
退休后,張文范帶著平常心,過起了心滿意足的平淡生活。平日里,他待人友善、寬厚仁愛,不以領導幹部自居。他說:“我只記住我是一名黨員,只是群眾中的普通一員。”看電視劇《長征》,每看一次,他就感覺受到一次教育。在戰爭年代,革命者的堅強毅力,戰場上的浴血奮戰,在他們面前,自己沒有理由不能生活在老百姓之中!
對於自己的生活,張文范很知足,從參加工作一直到擔任國家民政部副部長,再到現在擔任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會長等職務,一生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用他的話就是:“平淡、充實、知足。”知足才能常樂,生活中不處處和人攀比,他就在讀書、看報、上網、寫字和孫子嬉戲玩耍以及參加社會活動中,享受天倫之樂,感受家庭的幸福;在親情、友情的滋養下,感受生活的充實與快樂。
“在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中,遺傳基因佔15%,自然環境佔7%,醫療條件佔8%,社會環境佔10%,個人生活方式佔60%。所以,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好不好,主要取決於自己。不能盲目地追求健康,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待。”7、8年前,或許是因為飲食不注意,肉吃的多,喝水少,生活方式不合理,不吸煙、不喝酒、不會打麻將的張文范還是查出得了脂肪肝,為此,他在飲食上留了個心,多吃蔬菜水果,該忌口的就忌口,再加上堅持運動,如今脂肪肝連續幾年沒有了。對此,張文范感嘆地說:“健康還得靠長期合理的生活方式,要把養生保健意識養成一種習慣”。
“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是新時代的健康文化自覺,自覺維護自身健康,把養生保健當成一種自覺意識,這樣才能提高生活的質量。”讀過3遍《黃帝內經》的張文范,從這本厚厚的醫學經典中得知,想健康主要還是要強調預防,健康不是靠別人。
在一個家庭里,家裡的老年人若是身體健康,那麼既能給家庭減去很多負擔,又能給家庭帶來很多歡樂,因此,關注養生保健,注重培養自覺健康意識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依靠網路平台 關注老年人事業
在故宮太和殿的寶座上寫著“知人則哲”,關注老年人事業12年的張文范把這“知人”用在了思考老年人問題上面。
他認為,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適應時代步伐,順應時代潮流,對新知識、新文化有興趣,活到老,學到老,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和保持積極的學習興趣。
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伴隨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各種新知識、新事物層出不窮,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老年人更應適應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勤用腦,多學習,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在新環境中增強健康。張文范退休后,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知識不夠用,什麼都感覺是新的。於是,他逼著自己多學習、多思考、多用腦,保持一個比較旺盛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在時代進步中,在積極的心態中,煥發新的活力。
在採訪中,張文范忽然向記者提個問題:“你父母現在多大了?你知道他們生活中最需要什麼嗎?”我想到了陪父母說話,買他們喜歡的東西……張文范提醒我是問最細微的生活照料,我如實相告:“想不出來!”最後,他告訴我說是剪腳指甲。人老了,形體變得胖了,眼睛也花了,腰也彎不下去,剪腳指甲成為他們難辦的事情。想起父母確實曾經說過這種小事,我無言以對。老年人感到很困難的小事,如果我們能關照一下,老年人該感到多麼的溫馨和快樂。
在他2000年出版的著作《榕蔭筆談》的扉頁上寫道:“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就是一種責任過程中,執著誠實的追求,仰之彌高的思考,腳踏實地的不懈努力。……”如今,張文范憑著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每天花幾小時思考如何帶著深厚的感情做好老年人工作,從老年人剪指甲的小事出發,解決老年人最實際的問題,也正是在思考中,頭腦越用越靈活,思路越來越廣,思維越來越清晰,同時,在思考中他也找到一種成就感,心頭時常會湧起一種快樂與滿足的感覺。
“老年人是社會的包袱還是財富?答案當然是後者,每一個老年人都是一本歷史書,每一個老年人都是一座圖書館,而要做好老年人事業的工作,就要了解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在需要物質麵包的同時,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氧氣。”張文范這麼說。
現在,張文范每天要用4、5個多小時讀書、看報、上網、思考社團的事務,對中國老年人事業的發展立言、立論。
身為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長,他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經常通過書報、網路了解最新國內外有關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信息。未來研究會的研究內容涉及到許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涉及的邊緣學科也很多,知識面很廣。學生物遺傳出身的他要拿出很多時間用在這方面,時代發展很快,研究未來必須跟得上時代的最新發展,必須從戰略、全局、長遠上去思考並研究未來。他在去年全國未來研究會學術論壇上發表了《世界只有一個地球》的論文,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他家裡訂閱了十幾種報紙、雜誌,看到有關的好文章,他就剪下來分類收集,這樣張文范也養成了剪報的習慣。
張文范建在人過50網的博客人氣旺盛,點擊率頗高,博客里幾乎全是他關注老年人問題的各類文章。他把網路博客當作一個絢麗的舞台,向廣大老年人介紹知識,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實際的問題;他也把網路博客當作一個與老年人交流的平台,許多人在他博客里留言,支持他的觀點、還有博友稱呼他為老師。
張文范說:“博客不光是年輕人的舞台,也是老年人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老年人也是網路的重要一部分。”說起老年人的事業,他顯得興緻勃勃“從網路中,老年人可以獲得知識、技能以及交流的樂趣。全國近4萬所老年大學,有近400萬老年學員在老年大學學習計算機、書法、繪畫、養生保健等課程。”
平時碰到老朋友,張文范喜歡熱情地向他們介紹老年人學習的好處。原國家人事部常務副部長程連昌想學習電腦知識,張文范知道后介紹他到北京老幹部活動中心(北京老年大學)去學。如今,程連昌對電腦操作如上網看新聞、發郵件得心應手。在一次健康為主題的會議上說起老年人學電腦的好處,他是讚不絕口。
如今,老年人在廣闊的網路空間里,生活愈加的豐富多彩。說起這,樂觀、開朗的張文范顯得特別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