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太極拳的結果 展開

太極拳

中國武術中的拳法

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后大部分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2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將“太極拳”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發展歷程


名稱由來

太極拳屬武術一大拳系。太極拳這個名稱是因為拳法變幻無窮,遂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這一哲學理論來解釋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就是大的意思,“極”就是開始或頂點的意思。宋朝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第一句話就是“無極而太極”,並非說太極從無極產生,而是“太極本無極”之意,意即“太極”是產生萬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取的也是這個意思。太極圖是我國古人的一種最原始的世界觀,拳術和太極說的結合,逐步形成了太極拳術。
太極拳一詞,最早見於署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根據文獻和口頭資料,王宗岳的遺作,是清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省永年縣)武澄清(1880-1884年),在任職河南省舞陽縣縣令時,得於縣屬北舞渡鎮家鹽店,時間約在清咸豐二年(1852年)或稍晚的一段時間裡。由於有無王宗岳此人,研究者迄今尚無定論,近十餘年來有人還提出《太極拳論》是武禹襄(1812-1880年)的化名之作。不管上述議論誰是誰非,有一點可以肯定:王宗岳《太極拳論》的原件,誰也沒有看到過。
武禹襄的長甥李亦畲(1832-1892年)於光緒七年(1881)將王宗岳武禹囊的拳論和自身體會,手書三冊傳世,俗稱“老三本”。自藏本封面題名《太極拳論》,下注“后附小序並五字訣”。贈郝和本封面題名《王宗岳太極拳論》,下注“后附小序並五字訣”。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太極拳”之名、王宗岳和武禹襄的拳論見諸於文字記載的,均首先出於此抄本。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在《卷五百五・列傳二百九十二・藝術四》中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這是太極拳之名見諸官方史書的最早記載。說“河北有太極拳……傳習者頗眾”,證明永年人楊祿禪、武禹襄所傳拳術已正式定名為太極拳了。
太極拳
太極拳

創始起源

太極拳究竟為何人所創,又是何時所創,這是一個既不能迴避又難以定論的問題,長期困擾著太極拳界。目前,主要有以下6種說法:
1、梁朝的程靈洗
程靈洗,字元滌,梁時江南微洲府休寧人。程靈洗的太極拳由韓拱月所傳,韓拱月的老師不得而知。韓拱月傳程秘,程秘傳程靈洗的太極拳改名小九天,其中提手、穿梭、單鞭、攬雀尾等數勢名稱與現在的太極拳名稱相同,還有幾勢動作名稱與現在的動作名稱頗為相似,程所著觀經悟會法云:太極拳非純功於易經不能得。以易經一書,必須朝夕悟在心內,會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妙。留有《用功五志》:“博學,是多工夫。審問,不是口問是心問。慎思,聽后當留心想之。明辨,生生不已。篤行,如天行健。”《四性歸原歌》:“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於天地亦此性。我賴天地以存身,天地賴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獨靈。”
2、唐朝的許宣平
許宣平唐時江南徽洲府歙縣人也,受業于于歡子,於歡子的生平不見記藏,許傳宋遠橋,原有37勢動作,但實際上流傳下來的只有42勢,其中相當動作名稱與現在流傳的太極舉名稱相同或近似,練習方法為單勢練習,一勢練成,再練一勢,不分次序,練習者自己選樣,至37勢逐一練成,動作自然連貫,一氣呵成,故又稱長拳,留有《八字歌》:“掤、捋、擠、按世界稀,十個藝人十不知,若能輕靈並堅硬,粘黏連隨俱無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思。果得沾粘連隨字,得其環中不支離。”《周身大用歌》:“一要心靈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流行,定繼續不能停,三要喉頭永不拋,問儘力下眾英豪,如詢大用緣何得,表裡精粗九不到。”《十六關要訣》:“活潑於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流行於氣,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之於掌,通之於指,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縱之於膝,渾暖於身,全身發之於毛。”《功用歌》:“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宰定。”
3.唐朝的李道子
李道子唐朝江南安慶人,常居武當山南岩宮,所傳太極功為先天拳,亦稱長拳。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勢,為太極拳別名。宋時傳於江南寧國府俞氏,明代傳於宋遠橋,張松溪等人。所傳歌訣:“無聲無象,全身空透,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匯倒海,盡性立命。”
4.唐朝的胡鏡子
唐朝的胡鏡子傳於宋仲殊,宋為安洲人,宋傳殷利亨,殷將太極拳名改為後天法,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為主,與太極十三勢功用相同。
5.張三丰創拳說
歷史上有關張三丰的傳說最多,爭論亦最大,眾多人稱其為太極拳鼻祖,目前,有據可查的主要是源於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基志銘》記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於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拳,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三豐之術,百年之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岳為最著。溫州陳洲同從王宗樂受之,以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年間,張松溪為最。”
6.陳王庭創拳說
武術考證家唐豪實地考察了陳家溝,依據陳王庭的遺詩:“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以上前四種傳說有關文字記載主要源於《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流考》手抄本。
關於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確有待深入研究,解放以後,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類觀點:一類認為太極拳是陳王庭所創,發源於陳家溝;一類認為在此之前早有太極拳,大約在南朝韓拱月、程靈洗開始,經唐朝時許宣平、李道子,宋時程必,元時張三丰,明清為王宗岳、蔣發,清中葉陳長興發展起來。目前,還很難斷定太極拳究竟是何人何時創造的,但是可以肯定,太極拳絕非蹴而就,必然有一個萌生、發展、壯大、成型的過程,是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形成的,這正也說明了太極拳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演進過程

儘管太極拳創始難以定論,但是從太極拳定名以來,陳長興以後的太極拳演變線索是較清晰和公認的,這構成了現代意義的傳統太極拳主體。根據拳理著作、動作形態可以看出從明末清初以來的太極拳演變、發展歷程。
1、基本形成期
這個時期主要指從明末清初的陳王庭至陳長興(1771—1853年),經過五傳,完成了陳式太極拳的基本演變,表現為:
(1)重要理論著作
這個時期留下的理論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陳王庭的《拳經總歌》《太極拳十大論》《用武要言》等,從這些拳論、歌訣來看,突出反映了太極拳的技擊性,如《拳經總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縝繞我皆依。”講的就是技擊方法。但是,這個時期的拳論中已有了運用陰陽哲理、五臟醫理解說拳理,如《太極拳十大論》中的“二氣,呼吸既陰陽也",“五臟,夫捶以言勢,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勝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牌、肺、腎也。”
(2)拳套動作形態
陳式太極拳國家競賽套路(6張)
陳王廷時期的七個套路,經過五傳至陳長興、陳有本一代,原有的108勢長拳和太極拳二至五路,已逐漸被捨棄,很少有人練習,取而代之的是陳式太極拳一路和炮捶(現稱之為二路)。一路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與老架架勢一樣寬大,揚棄了原有的一些高難動作,新架隨後又出現了趙堡架,代表人物有陳清萍。關於趙堡太極拳的淵源問題,據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中記載,是王林禎傳蔣發傳邢喜懷→張楚臣→陳敬佰→張宗禹→張彥傳陳清萍,也有人稱陳青萍學拳於陳有本,後人贅於趙堡,所傳拳勢與老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圓形運動特點。從陳王庭早先拳套中的騰空一字腿落地、雙手落地、雙足先後向上蹬踢等動作,到流傳下來的陳式一路,逐漸簡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適宜大多數人習練,預示了太極拳朝著健身、群眾性方向發展。
這個時期,基本完成了陳式太極拳包括趙堡太極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現代意義上傳統太極拳的雛型,由此將逐漸演變出不同的太極拳流派。
2.流派定型期
這個時期時間跨度較大,經歷了從楊祿禪學拳到孫祿堂晚年定孫式太極拳,其間確定了現今流傳的孫式、楊式、吳式、武式的形成與定型,以及陳式太極拳的最終定型,從而最終形成並定型為目前流傳較廣的陳、楊、武、吳、孫式五大流派的太極拳,當然此外還有其它流派的太極拳如武當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等,這裡不作闡述。
(1)重要的理論著作
這個時期正式出版的理論著作,主要有陳微明、許禹生、孫祿堂、吳鑒泉陳鑫等人的專著。19世紀20年代初開始用照相技術,對動作拍照製版,給後人留下珍費季照,突出的有楊澄甫、吳鑒泉、孫祿堂、陳發科的舉勢照片,陳鑫的《陳氏太極奉圍說》,楊澄甫的《體用全書》,孫祿堂的《太極拳學》等,都是最為重要的著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李亦畲及王宗岳的拳論,顯未正式出版但確是經典之作,對太極拳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指導著太極拳的發展。
(2)拳套動作形態
楊祿禪從學於陳長興老架陳式太極章,以陳式一路為藍本,逐漸形成了楊式太極拳體系。楊祿禪(1799—1872年)到北京傳拳,為了適應大眾健身學習的需要,開拓了改編拳套,再經過其三子健候(1839—1917年)修改為中架子,最後由健候三子澄甫(1883—1936年)定型為大架子,成為動作好展大方,無跳躍發力,流傳最廣的楊式太極奉,其它架勢的楊式太極拳,由於其動作難度或其它原因,並沒有廣泛流傳。
其中,得傳於楊祿禪和其次子班候(1837—1892年)小架子的全佑,經全佑之子吳鑒泉(1870-1942年)進一步修潤,形成了動作小巧緊湊,速度均勻,不縱不跳,風格與楊式同一趨向的太極拳,定型為吳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從楊祿禪學陳氏老架,后又從陳青萍學習新架,又嚴格按《太極拳論》參悟太極拳,從而創造了武式太極拳,經李亦畲(1832—1892年)進一步完善,最終定型為武式太極拳,拳架動作形態上有了獨到之處,在拳套編排結構上類似楊式和陳式,但動作形態上高度抽象概括,僅以“起、承、開、合”其至“開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強調開合虛實,架式緊湊,獨樹一幟。
孫祿堂(1861—1892年)擅長形意、八卦,又向郝為真學習武式太極拳,參合三派之長,創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極拳,突出進步必跟,退步必撒,開合相接的特點,定型為孫式太極拳。
陳長興之曾孫陳發科(1887—1957年)於1928年去北京傳拳,成為陳式太極拳的中興者並確立了陳式太極拳的地位,廣泛開始傳播動作螺旋纏繞,松活彈抖,有頓足發力的陳式太極拳。
縱觀五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以一路為主,其它四式太極拳,都有著相似的套路順序、譜名、動作名稱。在動作形態上,幾個主要流派,都以擴大或縮小動作原型為手段,創造自己拳勢,這和幾個流派創始人的自身條件和習拳根基有關,如個人身材、學識等,楊澄甫定型大架與其身材顯然有關,孫祿堂擅長形意、八卦在孫式太極拳中顯而易見,武式取法舍形,主靜主靜,沒有脫離其受宋明理學的影響。
3.普及推廣期
這個時期主要指解放以後至今。這段時期,各式太極拳已無大的演變,處於普及和推廣時期。
(1)重要著作
在太極拳史方面,首推唐豪、徐哲東等人的大量研究考證。
出版著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後出版的《陳式太極拳》(沈家禎、頤留馨編著),《楊式太極拳》(傅鍾文編著),《吳式太極拳》(徐致一編著),《武式太極拳》(郝少如編著),《孫式太極拳》(孫劍雲編著)最後合訂為《太極拳全書》,以後,特別在80年代后又有大量的書籍出版。
從1956年起,原國家體委開始編製簡化太極拳劍,到1979年編製完成了簡化24式太極拳、32式太極劍、48式太極拳等,在1989年以後又組織專家編寫了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綜合42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競賽性質的太極拳套路,這些套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太極拳的發展。
(2)拳套動作形態
這個時期,各式太極拳在拳套編排上沒有大的變動,國家新編各式太極拳,也多以傳統太極拳為藍本,只是24式、48式、42式太極拳在套路結構上,個別動作練法上有些變動,而傳統太極拳從套路結構到動作形態以及風格特點並未有大的改動。
在動作形態上,不管是新編套路還是傳統套路都力圖遵循固有的傳統風格。民間各式傳統太極拳的風格特點、動作形態保留得較好,而走上競技場的傳統太極拳,演練上卻有雷同傾向,風格不是很突出,特別是楊、吳、孫式,其後20世紀90年代新編的《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也有此傾向,大多有“楊化”的痕迹,這和楊式太極拳的普及程度,以及競賽導向有關,隨著太極拳發展,探究太極拳健身、技擊機理,闡發太極拳深厚的文化底蘊,用實證性研究證實太極拳獨特功能,保留傳統的風格特點,創編富有科學實效的簡化套路,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年12月17日,中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史來源

河洛文化
河洛匯流 文化丹田
河洛匯流 文化丹田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母親河”。
洛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圖洛書”,它與古文字緊密連繫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會,推向了文明的階梯。
河洛匯流,是一種自然現象。洛河水清,黃河水濁,兩河交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清濁分明、相互交融變化的旋渦。
相傳這裡是河出圖、洛出書和伏羲悟太極、畫八卦的地方。《易傳·繫辭》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匯現象,依據“河圖”、“洛書”信息,觸發靈感,從而創造出了《易經》,產生了太極文化。所以,自古人稱“天下太極出河洛”。
自古以來,河洛匯流處無時無刻不流淌著太極文化之血,聯繫著河洛文化之脈,締結著中原文化之根,蘊含著中華文化之魂。她是中國的文化丹田!據史載:黃帝帝堯、夏禹、商湯等帝王登基時,都在此沉璧祭天。
溫縣,正處於河洛匯流處,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
河洛匯流
河洛匯流
溫縣是人類活動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內遺存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數十處。夏代,溫地稱溫國;商十四代王祖乙遷都溫地邢而中興;周初大司寇蘇忿生封蘇國,以溫為蘇封十二邑之首。《鹽鐵論》記載顯示:戰國至秦漢之際,溫縣已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溫縣地靈人傑。它地理位置優越,南有邙山、黃河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塹,是連接晉、冀、魯、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黃河公路大橋與連霍高速公路相連,焦溫高速南北貫通,其他公路四通八達,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穿境而過,距離鄭州、洛陽、焦作三市分別在40-60公里之間,南濱黃河,北臨沁水,東連武陟縣,西接孟州市,西北與沁陽市接壤,屬黃、沁河沖積平原。
溫縣是夏禹指定繼承人覃伯益的家鄉,是春秋時期孔子門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從這裡走出了司馬懿、郭熙等許多歷史名人。
武術之鄉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位於溫縣城東六公里的清風嶺中段。村南隔黃河相望有虎牢關、伏羲台、河洛匯流處等。距陳家溝西北不遠處有道教聖地陽落山“二仙廟”,西南一百公里處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與儒教文化都在這裡彙集,形成了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厚重的中原文化。
陳家溝
陳家溝
明朝初年,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從山西移民到此,便帶有家傳武術。這裡溝壑交錯、兵匪出沒,經常騷擾百姓,為了保衛桑梓,村裡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習武成風。這裡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和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對陳王廷創編陳氏太極拳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陳家溝陳氏第九代人,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陳思貴,任陝西狄道縣典史;其父陳撫民,曾任徵士郎,均好拳習武。
太極拳始祖陳王廷塑像
太極拳始祖陳王廷塑像
陳王廷所傳授下來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長拳,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步入趙堡鎮,就猶如步入了太極文化的聖地。這裡有令人敬仰的太極拳歷代宗師紀念館,有響譽國內外的中國太極拳博物館。
晨練
晨練
1982年,因為太極拳的影響,國務院確定溫縣為“甲級對外開放縣”;1992年11月,國家體委命名溫縣為第一批全國“武術之鄉”;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太極拳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6月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溫縣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並在溫縣建立“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國武術協會命名溫縣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國政府啟動太極拳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溫縣被世界華人華僑社團、中華文化促進會、國際休閑經濟促進會聯合授予“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縣”榮譽稱號;2011年9月,溫縣與河南登封、河北滄州一起,被評為“最受全球網民關注的中國武術之鄉”,且名列榜首。

流派紛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
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陳王廷潛心研究創編。之後,太極拳先在陳家溝陳氏家族經歷了百餘年傳承,到了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字雲亭,1771~1853)和陳有本(字道生,1780~1858)時,二人由博歸約,分別創編出太極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極拳小架一路、二路。陳長興從理論上對太極拳進行總結,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
太極拳[中國武術中的拳法]
太極拳[中國武術中的拳法]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太極拳開始對外繁衍傳播。陳長興首傳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楊露禪學成回鄉後到北京傳拳,逐漸衍變創編出楊式太極拳;陳氏第十五世陳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傳拳於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溫縣陳新莊人李景炎(又名李對,1825~1898)、溫縣南張羌村人李作智(字鏡心,1844~1914)和溫縣北冷村人王賜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別創編出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清末,滿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師從楊家學楊式太極拳后,傳子吳鑒泉(從漢姓,1870~1942),創編出吳式太極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區)人李瑞東(名樹勛,1851~1917)師從王蘭亭(名永泰,約1829~1893)學楊式太極拳后,創編出李式太極拳。
民國初期,河北完縣(今順平縣)人孫祿堂(名福全,1860~1933),師從郝為真(名和,1849~1920)學武式太極拳后,創編出孫式太極拳;20世紀50年代,陳家溝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傳拳械套路的基礎上,創編出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二路。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后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三百多年後,太極拳已由陳氏一家的獨得之秘,衍變成了廣播海內外的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諸多太極拳流派。
太極拳發源地溫縣流傳的有陳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河北省永年縣流傳的有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北京市流傳的有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天津市武清區流傳有李式太極拳。
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象,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

拳法特點


理論基礎
拳理基礎
太極拳是一種拳術運動,符合拳理,具有技擊性。這裡的拳理是指太極拳動作本身符合攻防規律,具有攻防含義,能夠產生一定的攻防實效,這既是太極拳動作與體操、舞蹈、導引等其它運動的基本區別也是本質區別之一。
哲理基礎
太極拳受傳統哲學滲透影響,具有哲理性,充滿辯證思想。從哲學角度來看太極拳被譽為“哲拳”,這不僅由於太極拳的稱謂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也不僅由於太極拳動作要領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味,而且由於傳統哲學思想對太極拳的全面滲透,形成了獨特的運動思想,特別的技術要求,突出的價值功能。
醫理基礎
太極拳吸收了傳統醫學的經絡、俞穴、氣血、導引、藏象等理論,符合醫理,具有健身性。
判斷太極拳的基本標準
從技術角度上來看起碼要具備三個基本特徵:
首先,是特殊的技擊性。太極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所以雖然不主張“武”卻能“武”,是“文拳”,而這種武又不同於一些“硬打硬進”的武事,非常重視“以柔克剛”,講求“粘連粘隨”、“捨己從人”,這是一種極高層次的技擊。
其次,突出的哲理性。從太極拳的產生到具體動作都有深刻的哲理,這種哲理性已上升到理性指導層次,融匯到具體動作形態中,如陰陽辯證哲理,具體為拳中的虛實、開合、動靜等等。甚至有人稱懂得陰陽能分出虛實就是太極拳,所以每動都要在此理指導下運動,和其它運動相比在理論層次和全面程度上都顯得突出。
第三個特徵就是明顯的健身性。在健身方面太極拳的一系列技術要求,理根於傳統醫學,又符合現代科學,顯示了明顯的健身性,正如拳論所稱的“若問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丹”,現代大量的科學實驗正說明著這點。
總之,具有特殊的技擊性、突出的哲理性、明顯的健身性,同時又符合太極拳系列技術要求,才算是太極拳。出於不同的練習目的,可以有所側重,但是作為完整的太極拳技術要求,最佳的練習效果應該是三性有機的統一。
技術要求
太極拳技術是指充分合理、有效地完成太極拳動作的方法這裡的合理原理是指合哲、拳、醫等傳統原理以及生理、心理、生物力學等現代科學;有效為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體身心潛能,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健身、技擊效果。根據太極拳運動狀態和動作組成要素分為相對靜止的靜態(陰性)身型技術與動態(陽性)的運動技術。
共同特點
太極拳的特點,從太極拳的技術本質來看,太極拳是以技擊動作為主體,其核心是勁,由此產生了逐項技術要求,具有技擊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一種拳術。從運動表現來看一種比較柔和緩慢、重意,練內的拳術,是吸收各家拳法,結合古代導引吐納之術,運用經絡和陰陽學而形成的一種拳術。
武術原則
雖然各式太極拳在動作力度、速度、結構、動作數量等上有所區別,但是作為太極拳也有共性的東西,共同遵守的運動原則。
1、勁力核心原則
勁力是指太極拳中所特有的一種綜合素質。它是以各關節間骨縫鬆開,韌帶肌腱伸長,肌肉適度用力為基礎,通過大腦意識支配而產生的一種力量素質。這種勁力極其靈活多變,在力度、力向、力點、力速方面能因敵而變。
2、對拉互爭原則
縱觀太極拳的各項身型技術要求,可以發現其實是對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勁,傳統太極拳稱其為全身彈性的糊勁,從而達到技擊健身等目的,這是因為:肌肉具有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
3、一動俱動原則
太極拳論講“動無有不動”。太極拳將天地比作一個大宇宙,人體為小宇宙,人為太極之體不可不動,這種動是在意識調控下的周身協調運動,包括內臟、體表、四肢百骸,所以太極拳運動要求在動作過程中,一動俱動,全身從思想到肢體以至各個部分,儘可能多地參與運動,而且是高度協調精細的運動,絕非局部動,或分開無序動,這點應在練習中不斷體悟。一動俱動原則的掌握,重在找到人體運動的中心環節,並以它領導倉身各個關節運動,作到一動俱動。
4、節節貫串原則
這主要講勁力地傳遞過程,拳論講,“勁起於腳跟,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等等,這是要求全身節節鬆開,一松到底,節節貫串,周身一氣,其中腰為主宰,腰是節節貫串的樞紐,相當於中轉站,也是人體的最大關節所在部位,符合運動生物力學的大關節帶動小關節原理,所以太極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強調源動於腰,一動百動的技術要求。
5、相隨相合原則
相隨,指的是太極拳中的一致性,如提膝挑掌,提膝與挑掌相系相吸,上下相隨。相合,一方面是指外表的關節位置上的對應,如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另方面是意想有力的合,如手到、腳到、身到、勁到,產生合力,楊式的摟膝拗步就是要手的摟推,與身體松沉相合,一致完成。
6、陰陽相濟原則
這是一個總則.太極離不開陰陽,拳中表現為上下、裡外、大小、虛實、開合、剛柔、快慢等等的運動,有人稱“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太極與拳,即內形與外形的辯證地統一結合。”所以說太極拳是一個身體的辯證運動,一方面要陰陽分開,一方面又陰中有陽,陽中又有陰,卻又分不開,最終又是一個相濟、漸變、換化、互補的關係,如“白鶴亮翅”,雖然上舉手卻身下沉,身下沉卻頭上領,手上舉肘卻下垂,拳論中講的“左重”、“才有虛”、屈伸”、俯仰”無一不是陰陽的關係,總之,陰陽相濟,陰陽分清,陰陽合一,萬變不離陰陽之理。
練習要點
拳經
十三勢歌明朝萬曆年間山右王宗岳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需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尤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需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退。枉費工夫貽嘆息。
【十三勢行功心解】
十三勢行功心解武禹襄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勢蓄勢后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又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粘依。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鬆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拳經總歌《拳經總歌》全文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包捶;
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
截前壓后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要求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后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要領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麼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著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所謂形動於外,心靜於內。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招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調而緊密銜接。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后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鍛煉。
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於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松,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著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獃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實戰
太極拳
太極拳
實原則有兩點:
1、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
2、引手: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
太極拳是一門最講求省力打人的藝術,所以借力打人、引進落空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要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就是要懂得身法輕靈之理,以意運氣、以意打人,久之則身法無所不合。一身之勁在於整,一身之氣在於斂,身法能一一求對,輕靈自如,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機,而在上即能得勢,上下相隨,前後左右無不得力也。能得機得勢,乃能捨己從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註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
太極拳實戰講:粘,來叫順送不丟頂。遵循力學原理的運用,如合力、槓桿原理動量守恆及慣性等原理中的力量。
流派分支
以姓氏命名
陳氏太極拳(陳王廷)楊氏太極拳(楊露禪)吳式太極拳(吳鑒泉)
武式太極拳(武禹襄)孫氏太極拳(孫祿堂)趙堡太極拳(蔣發)
鄭子太極拳(鄭曼青)和式太極拳(和兆元)王氏太極拳(王雷)
董式太極拳(董英傑)田式太極拳熊式太極拳
侯氏太極拳(侯春秀)郝式太極拳傅式太極拳(傅振嵩)
沙式太極拳(沙國政)顧式太極拳(顧汝章)宋式太極拳(宋遠橋)
張氏太極拳(冼孟豪)樊氏太極拳(樊桂或稱樊錦洲)李式太極拳(李瑞東)
洪式太極拳(洪均生)王振華九式太極拳孟式太極拳(孟連福)
非姓氏命名
武當太極拳八卦太極拳忽雷太極拳(李景炎)
禪門太極拳騰挪太極拳(李作智)意象太極拳(陳慶華)
宗岳門太極拳玄門太極拳龍岳太極拳(張伯夷)
東嶽太極拳猴形太極拳(丁鶴翔)蛇雀太極拳
游龍太極拳(猶龍太極拳)龍形太極拳龍蛇太極拳
峨嵋太極拳鴛鴦太極拳形意太極拳
平衡太極拳循經太極拳松溪太極拳(太極長拳、問津拳)
如意太極拳(石明)崑崙太極拳(陳太平)原地太極拳(胡啟賢)
坐式太極拳(吳家輪椅太極拳)十三勢太極拳(太極十三勢)無極門太極拳
四維太極拳(薛安日)如是太極拳養生太極拳
三星太極拳(李蓉)簡化太極拳(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九式太極拳養生功
拳架分類
陳氏太極拳
河南陳家溝陳式太極拳(老架、小架、新架)陝西西安陳式太極拳(老架、小架)
山東濟南洪式(洪均生)北京陳式太極拳(新架、陳式心意混元太極)
楊氏太極拳
傳統架:大架、長拳、中架、及小架(亦稱用架和快架)吳圖南式太極拳(楊少候小架)
王蘭亭太極拳(王蘭亭)六十四式老架府內派(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
老六路陳微明太極長拳
楊澄甫85式
吳式太極拳
慢架(或稱關節拳、方架)快架(或稱圓拳、貫串拳、老架)
吳光宇54式套路
武式太極拳
郝為真拳架郝月如拳架
孫氏太極拳
傅式(傅振嵩)拳架沙式(沙國政)拳架
顧式(顧汝章)拳架
趙堡太極拳
忽雷架(李景延或稱李景彥、李景炎)和氏架(和兆元)
大架(鄭伯英)中架(侯春秀)
小架(鄭悟清)騰挪架(李作智)
忽靈架(王賜信)騰挪忽靈架

總體特點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后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采(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極拳松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拳術派別


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所創。
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
楊露禪,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長興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七代傳人。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貴族,他們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太極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后被推崇為“楊式太極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楊氏太極拳分為養生架子與技擊架子,因此在習練時應當注意。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汝信—陳大鵬—陳善志—陳秉旺—陳長興—楊露禪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創。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鄉楊露禪自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學藝返鄉,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得以知其概要。約1850年,武禹襄從其學趙堡太極拳。1852年,武禹襄親赴河南,在趙堡鎮從陳清平學習趙堡太極拳小架四十天,盡得其精妙,並獲贈《太極拳譜》,讀後大悟。返里后,在鑽研趙堡太極拳架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匯貫通。經數年研發,他創編出一套“圈小勁捷、緊湊靈巧、勢簡技繁、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新型拳術,後人稱為“武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武禹襄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創。
吳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全佑,楊式太極拳名家楊班侯弟子,習練太極拳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松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他根據自己的練拳感悟,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有所修訂。全佑之子鑒泉(1870~1942年),又名愛紳,從漢姓吳,自幼秉家學。民國元年(1912年),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松靜自然、架式緊湊、緩慢連綿、不縱不跳、長於柔化、獨具風格的新型拳術,人稱“吳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汝信—陳大鵬—陳善志—陳秉旺—陳長興—楊露禪—楊班侯—全佑—吳鑒泉

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由河北省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人孫祿堂(名福全,1860~1933)所創。
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
孫祿堂,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極拳名家郝為真。郝為真將自己所習太極拳心得傳於孫祿堂。1918年,孫祿堂將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編了動作小巧輕靈,架高步活,柔緩圓活,轉換輕盈,運動方向變化多樣,步法進退相隨,運轉開合相接的太極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稱“孫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為真—孫祿堂

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由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所創。
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
和兆元,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在原傳拳架的基礎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與姿勢,大大增加技擊實用內容,並使架式更順其自然,完全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創編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和兆元

中國發展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曾號召全國人民打太極拳。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給太極拳的全面發展營造了巨大的空間,太極拳進入推廣普及期,鄧小平曾親筆題詞“太極拳好”。
喝了陳溝水、都會翹翹腿
喝了陳溝水、都會翹翹腿
在溫縣陳家溝,習練太極拳之風甚盛,婦孺老幼皆練,當地流傳的諺語說“喝了陳溝水,都會蹺蹺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這都形象地反映出當地習練太極拳的情形。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陳家溝歷代名家輩出。
溫縣現有武術館校30餘家,其中文武學校有4家,習武場所近30家,家庭武館20餘家,學員2000餘人,流動學拳人數達8000餘人。300餘名太極拳師在海內外開辦太極武術館及連鎖加盟店300餘家。
不僅國內演練太極拳之風盛行,太極拳大師們還走出國門,將太極拳這一國之瑰寶傳播海外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太極拳傳播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最受人們喜愛的武術運動和健身活動項目,全世界的太極拳習練者高達三億之眾。
太極拳在全球
太極拳在全球
太極拳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成為促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紐帶。太極拳的創編,也是繼“四大發明”之後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又一次展示。繼承和保護太極拳,對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理論思想

陳氏第9代傳人陳王廷創編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有四:
1.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
河洛匯流處練推手
河洛匯流處練推手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範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靜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範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勢動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2.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東溝晨練
東溝晨練
導引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使心臟生理正常,從而引導血氣於周身暢通。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運行,對人體各個臟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是人身上最重要的臟器。五臟主藏精氣論中以心藏脈,肺藏氣,脾藏營,肝藏血,腎藏精;五神臟論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腎藏志。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於心髒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因此,陳王廷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拳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併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演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運行循環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於演練者的身體健康。
東溝習拳
東溝習拳
吐納,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養生術。吐,即從口中吐出,意為呼氣;納,即收入,意為吸氣,由鼻孔而入。吐納術就是呼吸之術,通過口吐濁氣,鼻吸清氣,吐故納新,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
肺臟主掌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即氧氣),產生出大量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納功能。
俄羅斯少年學拳於陳家溝
俄羅斯少年學拳於陳家溝
太極拳把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臟呼吸運動,以保障肺臟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也叫大氣,是相對於先天元氣而論的後天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宗氣主要由肺臟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於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第三,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佈,在心臟、肺臟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裡上下,肌膚內臟,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
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使形體運動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和技擊功能的發揮。
3.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相結合
中國古代中醫經絡學說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溝習武
東溝習武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裡、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系統。其中,經脈是人體經絡系統的縱行幹線;絡,有網路之意,是人體脈絡的大小分支,縱橫交錯,網路全身,無處不至。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別絡、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幾個部分,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所以決不可不通。
經絡系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複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來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陳王廷創造太極拳術把拳術與經絡學說相結合,主要取決於人體經絡系統所具備的四大功能。
其一,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相結合。人體是一個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成的整體。它維護機體的協調統一,主要就是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十二正經及十二經別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循行於臟腑和官竅之間;奇經八脈聯繫與調節正經;十二經筋與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陳王廷將人體經絡學說中的聯絡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就形成了太極拳技擊理論之一的“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
農家練拳
農家練拳
其二,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相結合。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濡潤滋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暢通無阻,通達於周身,營養臟腑組織,抗禦外邪,保衛機體,必須得依靠經絡系統的傳輸。陳王廷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通過經脈運行血氣而營養陰陽,以養丹田剛中柔表之氣,溢發於體外,助於技擊施展;濡筋骨,使自己體格健壯,表裡筋骨堅實,內氣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來之擊;利關節,使演練者身體各部位活動輕靈,以己不動化彼之動,后趁勢出擊,克敵制勝。
其三,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作用相結合。所謂感應傳導,就是經絡系統對於外界的刺激的感覺,有傳遞通導作用,即為人體的觸覺系統。陳王廷將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保證以靜制動、后發制人的順利完成。正如《拳論》云:“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其四,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相結合。人體的經絡系統不僅具有聯絡作用、運輸作用和感應傳導作用,同時,它還能夠保持人體各部位機能活動的平衡與協調。陳王廷將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依靠經絡的平衡與協調作用對身體的各部位進行靈活調節,變幻虛實,以虛誘敵,引實落空,避其實而擊其虛,從而克敵制勝。
拳術與經絡學說的結合,使太極拳術獨創了順應經絡變化的纏繞螺旋運動方式而滋生的纏絲勁,旋轉發力,增大出拳發勁的威力,令人難以提防。
4.綜合百家拳術之長,獨樹一幟
霧中打太極拳
霧中打太極拳
明代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系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練制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製而成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拳術變化無窮,神秘莫測。
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時,從戚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採納了二十九勢,即懶扎衣、金雞獨立、采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
由於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發揚光大。

來源學說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后,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
太極拳姿
太極拳姿
陳卜及其後代六代同居,計有第2代陳剛、第3代陳琳、第4代陳景元、第5代陳堂、第6代陳宗禮等人。到第7代陳思齊、陳思孔、陳思懷三兄弟時開始分家立業。陳思齊傳於第8代陳守身,又傳於第9代陳我讀、陳我講、陳我誦、陳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陳我講傳於第10代陳汝信。陳氏另一支由第7代陳思懷傳於第9代陳撫民,由陳撫民傳於第9代陳奏乾與陳奏廷二人。
陳王廷(約1509年)又名陳奏廷,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庠生,文武雙全,曾隻身闖玉帶山,勸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匪立過戰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卻不被清廷重用。陳王廷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刀、槍、棍、劍、鐧、雙人粘槍及雙人推手等器械套路。

流派分支


以姓氏命名
陳氏太極拳(陳王廷)楊氏太極拳(楊露禪)吳式太極拳(吳鑒泉)
武式太極拳(武禹襄)孫氏太極拳(孫祿堂)趙堡太極拳(蔣發)
鄭子太極拳(鄭曼青)和式太極拳(和兆元)王氏太極拳(王雷)
董式太極拳(董英傑)田式太極拳熊式太極拳
侯氏太極拳(侯春秀)郝式太極拳傅式太極拳(傅振嵩)
沙式太極拳(沙國政)顧式太極拳(顧汝章)宋式太極拳(宋遠橋)
張氏太極拳(冼孟豪)樊氏太極拳(樊桂或稱樊錦洲)李式太極拳(李瑞東)
洪式太極拳(洪均生)王振華九式太極拳孟式太極拳(孟連福)
非姓氏命名
武當太極拳八卦太極拳忽雷太極拳(李景炎)
禪門太極拳騰挪太極拳(李作智)意象太極拳(陳慶華)
宗岳門太極拳玄門太極拳龍岳太極拳(張伯夷)
東嶽太極拳猴形太極拳(丁鶴翔)蛇雀太極拳
游龍太極拳(猶龍太極拳)龍形太極拳龍蛇太極拳
峨嵋太極拳鴛鴦太極拳形意太極拳
平衡太極拳循經太極拳松溪太極拳(太極長拳、問津拳)
如意太極拳(石明)崑崙太極拳(陳太平)原地太極拳(胡啟賢)
坐式太極拳(吳家輪椅太極拳)十三勢太極拳(太極十三勢)無極門太極拳
四維太極拳(薛安日)如是太極拳養生太極拳
三星太極拳(李蓉)簡化太極拳(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九式太極拳養生功

拳架分類


陳氏太極拳
河南陳家溝陳式太極拳(老架、小架、新架)陝西西安陳式太極拳(老架、小架)
山東濟南洪式(洪均生)北京陳式太極拳(新架、陳式心意混元太極)
楊氏太極拳
傳統架:大架、長拳、中架、及小架(亦稱用架和快架)吳圖南式太極拳(楊少候小架)
王蘭亭太極拳(王蘭亭)六十四式老架府內派(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
老六路陳微明太極長拳
楊澄甫85式
吳式太極拳
慢架(或稱關節拳、方架)快架(或稱圓拳、貫串拳、老架)
吳光宇54式套路
武式太極拳
郝為真拳架郝月如拳架
孫氏太極拳
傅式(傅振嵩)拳架沙式(沙國政)拳架
顧式(顧汝章)拳架
趙堡太極拳
忽雷架(李景延或稱李景彥、李景炎)和氏架(和兆元)
大架(鄭伯英)中架(侯春秀)
小架(鄭悟清)騰挪架(李作智)
忽靈架(王賜信)騰挪忽靈架

運動技術


拳經

十三勢歌明朝萬曆年間山右王宗岳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需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尤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需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十三勢行功心解】
十三勢行功心解武禹襄
洋弟子
洋弟子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粘依。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鬆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拳經總歌《拳經總歌》全文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包捶;
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
截前壓后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要求

正架
正架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后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要領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麼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著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所謂形動於外,心靜於內。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招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調而緊密銜接。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后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於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松,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著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獃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實戰

實戰原則點有兩點:
1、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
2、引手: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
陳家溝太極拳比賽
陳家溝太極拳比賽
太極拳是一門最講求省力打人的藝術,所以借力打人、引進落空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要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就是要懂得身法輕靈之理,以意運氣、以意打人,久之則身法無所不合。一身之勁在於整,一身之氣在於斂,身法能一一求對,輕靈自如,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機,而在上即能得勢,上下相隨,前後左右無不得力也。能得機得勢,乃能捨己從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註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
太極拳實戰講:粘,來叫順送不丟頂。遵循力學原理的運用,如合力、槓桿原理、動量守恆及慣性等原理中的力量。

套路解析


概述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該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肩,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太極拳很重視練氣,就是修鍊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太極拳戰空手道
太極拳戰空手道
八種勁法中,掤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向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含胸轉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頭懸含胸拔背用腰力發出;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採后挒;挒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太極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近,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跟隨沾粘不丟頂。

42式太極

42式太極拳名稱
1.起勢2.右攬雀尾3.左單鞭4.提手5.白鶴亮翅6.摟膝拗步
7.撇身捶8.捋擠勢9.進步搬攔捶10.如封似閉11.開合手12.右單鞭
13.肘底捶14.轉身推掌15.玉女穿梭16.右左蹬腳17.掩手肱捶18.野馬分鬃
19.雲手20.獨立打虎21.右分腳22.雙峰貫耳23.左分腳24.轉身拍腳
25.進步栽捶26.斜飛勢27.單鞭下勢28.金雞獨立29.退步穿掌30.虛步壓掌
31.獨立托掌32.馬步靠33.轉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勢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38.轉身擺蓮39.彎弓射虎40.左攬雀尾41.十字手42.收勢

24式太極

24式太極拳名稱
1.起勢2.左右野馬分鬃3.白鶴亮翅4.左右摟膝拗步5.手揮琵琶6.左右倒卷肱
7.左攬雀尾8右攬雀尾9.單鞭10.雲手11.單鞭12.高探馬
13.右蹬腳14.雙峰貫耳15.轉身左蹬腳16.左下勢獨立17.右下勢獨立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20.閃通背21.轉身搬攔捶22.如封似閉23.十字手24.收勢
24式基本動作
手型:
0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攏,拇指壓於食指中指第二指節。
02掌:五指微屈分開,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
03勾:五指第一指節自然攏捏,屈腕。(二手法01掤:臂成弧形前臂由下向前掤架,橫於體前,掌心向內,高與肩平,著力點在前臂外側。02捋:兩臂稍屈,掌心協相對,兩掌隨腰的轉動,由前向後划弧捋至體側或體后側。03擠:後手貼近前手的前臂內側,兩臂同時向前擠出,擠出后兩臂撐圓,高不過肩,低不過胸,著力點在後手掌指和前手的前臂)
04按:兩手同時由後向前推按,推出后,兩手高不過肩,低不過胸,指尖朝上,臂稍屈,肘部按時與弓腿,松腰協調一致。
05沖拳:拳從腰間旋轉向前打出;打出后拳眼向上成立拳,高不過肩,低不過襠,臂微屈肘部不可僵直著力點在拳面。
06貫拳:拳從測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橫打,臂稍屈,拳眼斜向下著力點在拳面。

相關運動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衛,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說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煉。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修鍊功法。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養生太極拳的功法特點
傳拳
傳拳
養生太極拳理精法密,練形、意、松、息、氣、勁、神,由淺入深,逐階進修,層次修鍊,真修實證。按層次功階進修,功夫深淺,各有功效。練一式得一式,練成一階進一階。進門學習,學一式練一式,學練結合,以練為主,以迅速顯效。
養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得氣快、顯效迅速。功法有聚氣養氣——練丹田氣,意氣升降——氣通任督,升降開合——行氣通經。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煉的太極修鍊基礎功夫。

一練腦

陳家溝東溝習拳
陳家溝東溝習拳
太極拳對腦的功能起著積極的調節和訓練作用。太極拳要求精神專一,全神貫注,意動身隨,內外三合(內三合指意、氣、力相合,即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連綿不斷,一氣呵成。這些細微,複雜,獨特的鍛煉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極拳練習過程當中,是對大腦很好的鍛煉。進而調整身體諸系統的功能,使其趨於正常,諸臟器達到堅強有力,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強身,防身的目的。
太極拳是“以靜制動,雖動猶靜”,動與靜結合的鍛煉方法。這有益於對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節。它對大腦皮層過度興奮引起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等有顯著療效。如果長期堅持下去,亦可逐漸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太極拳強調在周身放鬆條件下進行鍛煉。它不僅要求軀體放鬆,而且更要求大腦放鬆。在大腦支配下,神經,肌肉放鬆又能反射性地使全身小動脈(高血壓主要表現小動脈收所)得到舒張,同時緩解小動脈壁的硬化。這樣血壓隨之下降,並趨於正常,對高血壓患者更為有利。在腦力,體力勞動後進行全身放鬆,能使興奮的神經,疲勞的肌肉恢復得比較快,這就是練拳比靜止更能消除疲勞的原因。

二練氣

太極拳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下,使全身處於松靜狀態,隨著深長的呼吸,促使內臟器官和外部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腰,脊,四肢螺旋纏繞將沉蓄與丹田(小腹)之氣,運送到全身,此時末梢神經會產生酸、麻、脹、熱的感覺,即通常所說的“氣感”。有此氣血運行感的人皮膚紅潤,其體溫可增高1度左右。
通過氣的運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約有200條毛細血管打開使用(在平時只有5條左右有血流過)。而毛細血管是依照一定周期來開閉的。因此它們的搏動,好像給身體增加了幾百萬個微小的“心臟”。這些外圍小心臟的大量開發,減輕了心臟的負擔,對心臟病的防治極為有利。
通過肢體的順逆纏繞運動,不僅鍛煉了肌肉的彈性,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環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行受阻而產生的心腦血管的病症。
練太極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因之橫膈膜下降的較多。通過橫膈上下鼓動,牽動胸腹運動加強,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作用。這是藥物所達不到的效果。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流旺盛,吸收機能加強,對諸臟腑產生的疾病,如腸胃消化不良,糖尿病,二便失禁等會收到良好的療效。
太極拳的深長呼吸使肺腑排出大量濁氣,吸入較多的氧氣,提高了肺部的換氣效率,同時增強了肺組織的彈性。這可使肋軟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動度加強,對肺病和肺氣腫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吸氣時吊襠(指輕輕的收縮肛門肌肉,就像會陰吊著一樣)會陰輕輕用意上提,吸氣時放鬆。這樣會陰一提一松,練久了會感到會陰部隨著呼吸張弛起伏。這是肛門括約肌的運動,可防治痔瘺病、脫肛、子宮脫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統疾病。

三練身

1、軀體
太極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條線,“頂頭懸,尾閭收”即百會穴與會陰穴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不但可使氣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頭貓腰,脊椎萎縮等病態。通過太極拳順頂貫頂,腳底生根,會產生上下對拉的意念;加之手眼相隨,使頸椎左右擺動,前後搖轉等,可對頸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2、腰
太極拳特別注意腰部活動,要求“以腰帶脊”等等。通過腰部鍛煉,可增強腎功能,同時對脊髓神經及植物神經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腹肌和膈肌運動的配合,對腹內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腸蠕動功能的改善尤有積極影響,對腰背疼痛的防治更有突出作用。
3、眼神
練太極拳時是否精神貫注,主要表現在眼神上。俗語謂:“神聚於眼”、“眼為心之窗”。練拳時眼神要隨著實手的動作向前平視,動作變化時首先要意動,指揮眼神轉向欲去的方向,然後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達到“形神合一”。這樣的練法,不僅能使眼球神經得到鍛煉,也有助於視力的改善和增強。
4、關節和韌帶
太極拳要求節節貫穿,周身一家。在腰脊,關節的帶動下再配合迴旋纏繞運動,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關節,達到節節貫穿,周身一家的地步。如此則能增強各關節的機能和防止其發生退化現象,並有助於關節韌帶、軟骨組織的正常功能。
5、肌肉
肌肉的質量主要看彈性和堅實程度。長期演練太極拳能使肌肉堅實有力,從而防止大腹便便,行路困難。通過肌肉張弛和關節伸屈的運動,一方面可使勁法運用自如;另一方面由此產生的有節律的擠壓,對靜脈血迴流心臟會起到促進作用。
6、腿和腳
太極拳著重虛實轉換的鍛煉。不論上肢、下肢、軀幹及內臟各部“處處均有一虛實”。以腿為例,體重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反之亦然。腿部通過虛實鍛煉能增加很大的力量。在以腳為例,當腳跟、腳掌、腳趾相繼下落抓地為實,腳心(湧泉穴)輕輕上提為虛,叫做實中有虛。經常做腳底板貼地,足弓上提的活動,一緊一松的虛實交換可使足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充分的鍛煉。長久下去,不但可以矯正平足,同時可使足弓增強彈性,達到健步輕靈。
太極拳能健身治病時確信無疑的,但有一個條件,即必須堅持下去,要把練太極拳當作日常生活中如同吃飯一樣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只要堅持,就能達到百病不侵,精神旺盛,身體健壯的鍛煉目的。

意氣合力


養生太極拳,練拳、松、息、氣合一意,練到意力足,氣力自生。氣力用於內以運氣血,是為陰陽自和之能力——療疾健身的功力。氣力用於外以運身手,是為拳勢招式之勁力——技擊應用的功力。

簡化拳種


文化廣場晨練
文化廣場晨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複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申遺之路


2006年
太極拳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8月
國家確定太極拳為申報項目,太極拳開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9月
太極拳完成申報,與中國的其他項目共計35項報送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后因全世界僅申報115項,中國申報項目相對較多,聯合國評委指出:包括太極拳、少林功夫、京劇、中醫針灸、皮影戲珠算等在內的12個項目,定義上需要修改。太極拳遺憾地與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擦肩而過。
2009年9月
太極拳再次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申遺資料報送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太極拳申遺成功之路似乎僅有一步之距。沒想到,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限制申報數目,當年只准報兩項。文化部最後確定申報了京劇和中醫針灸,太極拳又被擱置。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規定每個國家一次只能報一個項目。
2011年
我國申報了皮影戲,太極拳又被擱置。
2013年
我國申報了珠算,太極拳再次被擱置。
2020年
12月17日,中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1年
2021年6月10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