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疾病

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

頸椎疾病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等,頸椎病的臨床癥狀較為複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頸椎病的臨床癥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與個體差異有一定關係。造成頸椎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練習方法不當(如:仰卧起坐時不抱頸),頸部運動過多而疲勞損傷。預防措施:學習正確的動作技術,頸部不要過多。基本處理:注意休息、放鬆、按摩、熱水洗。

概述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本病屬中醫學“痹證”範疇。臨床辨證主要分為肝腎虧虛、風寒濕痹兩種類型。頸椎位於頭部、胸部與上肢之間、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由於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所以極易發生退變。生物力學角度來看,第5—6、第6—7頸椎受力最大,因此,頸椎病的發生部位在這些節段較為多見。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頸椎病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如果你的觀念尚停留在這一階段,那麼請看這組數字:近日的一份對頸椎病患者的調查顯示,患者年齡在40-59歲之間的佔40.7%,30-39歲者佔22.8%,而30歲以下者已達25.3%。當下,頸椎問題正“越活越年輕”,悄然存在於快節奏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20歲、30歲還是40歲的現代人,都面臨著頸椎問題的威脅。當你感到眩暈、頸部疼痛甚至麻木時,請提高警惕:是不是頸椎病在作祟?

解剖結構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一、頸椎正常解剖結構特點
頸椎共有7塊,由一個椎體、一個椎弓及七個突起(一個棘突、一對橫突、兩對關節突)所構成。各個頸椎又有其相應的特點,特別是第一和第二頸椎。現分述如下:
(l)第三至第七頸椎的結構特點:
1)椎體:一般較小,呈橫橢圓形,上面的左右徑約為2.41cm,下面約為2.28cm,均大於前後徑。椎體中部略細,上、下兩端膨大,高約1.47cm,上面在左右徑上凹陷,下面在前後徑上凹陷。上、下椎體之間形成了馬鞍狀的對合,以便保持頸部脊柱在運動中的相對穩定。椎體上面的后緣兩側有向上的脊狀突起稱為鉤突,它們與上位椎體下面的后緣兩側呈斜坡形對應部分相對合,形成所謂鉤椎關節,即Luschka關節。頸椎4~6水平的Luschka關節是骨贅的好發部位。
2)椎弓:椎弓向前與推體相連處較細,稱為椎弓根。上、下椎弓根之間合成椎間孔。椎間孔的前內側壁為椎間盤,上下為椎弓根,后外側壁為關節突關節及其關節囊,脊神經也在此合成並由此孔穿出。神經根的營養動脈也經此孔進入椎管。椎弓根向後是板狀部分稱為椎板,上下椎板之間有黃韌帶連接。
3)突起:棘突位於椎弓的正中,呈前後位,突向後下方,棘突的末端一般都是分叉的,而第七頸椎分叉率只有4%。橫突呈額狀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寬,上面有一深溝稱為脊神經溝,有脊神經通過。橫突的末端分裂成前、后兩個結節,圍成橫突孔。關節突呈短柱狀,位於橫突之後,上下關節突之間的部分稱為峽部,頸椎關節突的排列便利前屈和后伸運動;關節面平滑,呈卵圓形,覆有關節軟骨,關節面朝向下前方,可以在下一個頸椎的上關節突上向前滑動。
(2)第一與第二頸椎的特點:
1)第一頸椎又名寰椎,其形態與其他頸椎相比雖有共同的結構,例如都有橫突及橫突孔,各有兩個上、下關節突以及一個較大的椎孔,但最大的差別是沒有推體,椎孔則由前、后兩弓圍成,棘突極短。
2)第二頸椎又名樞椎,其基本形態與其它頸椎相似,但其外形特點是椎體向上伸出一個齒突。齒突是一個指狀突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起,從其與椎體交界處至頂端,長度平均為15.3cm。
二、頸部的韌帶都有哪些
所謂韌帶,即富有堅韌性的纖維帶,有加強骨與關節之間的穩固性作用,在頸部起主要作用的有以下幾種韌帶:
(1)前縱韌帶起於枕骨,向下經環椎及推體的前面,止於骶骨前面,由許多組纖維構成,是人體最長最寬厚的韌帶,和推體及椎間盤邊線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過度后伸活動,位於頸椎的部分能對抗頭顱的重量,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2)后縱韌帶位於椎管的前壁,起自第2頸椎,沿椎體的後壁,連結椎間盤,止於骶骨。它和椎體線及椎間盤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為椎體間的連接並防止脊柱過度前屈。頸部反覆多次的勞損,可引起后縱韌帶出血、鈣化,壓迫脊髓,引發脊髓型頸椎病,並對椎間盤的約束作用下降,加速頸椎病的發生。
(3)黃韌帶位於椎管后的兩個椎板間,起於上一椎板的前下方,止於下個推板的後上方,呈疊瓦狀,扁平、堅韌。因其呈淺黃色,故有此稱。黃韌帶彈性較大,有較強的伸縮性,可協助頸部肌肉維持頭頸直立。黃韌帶退化肥厚或鈣化,可使椎管狹窄,壓迫脊髓而引發脊髓型頸椎病。
(4)棘間韌帶介於相鄰棘災之間,前緣接黃韌帶,後方移行於棘上韌帶,在腰部較強而頸部弱。可限制頸椎的過度前屈。
(5)項韌帶棘突之上的連接為棘上韌帶,但在頸椎部自第七頸椎棘突向上移行稱為項韌帶。位於頸後部,呈三角形,底面向上附於枕骨,尖端向下連干棘突及下部的棘上韌帶。其子面是矢狀,后線遊離,前接棘突。可限制頸椎過度前屈。長期伏案工作者,由於項韌帶反覆多次持續性勞損,可出現出血,鈣化或骨化。項韌帶鈣化在頸椎病病人中相當多見。在生理狀態下,各韌帶間相互協調,以維持頸椎各項活動的動態平衡。
三、頸部的肌肉究竟有哪些
(l)胸鎖乳突肌(副神經、頸2~4):胸鎖乳突肌的前緣自乳突尖至胸骨頭起點內側,長157.8土10.9mm,后緣自乳突尖至鎖骨頭起點外側,長133.9 l2.7mm。
(2)斜角肌:有前、中、后三塊斜角肌。斜角肌全部位於胸鎖乳突肌的深面,前斜角肌由四條肌束組成,起於第三至第六頸椎橫突前結節,其纖維向下而微外,止於第一肋骨內側緣和斜角肌結節。中斜角肌起於第一或第二至第六頸椎橫突后結節,止於第一肋骨上面鎖骨下動脈溝之後。后斜角肌在中斜角肌的深面,起於第四至第六頸椎橫突后結節,止於第二肋骨。
(3)舌骨上、下肌群:舌骨下肌群有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和甲狀舌骨肌,四肌均位於舌骨之下。舌骨上肌群亦有四肌,即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領舌骨肌及須舌骨肌,后二肌位於領下部內。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四、有關頸椎生理曲度常識
正常人的頸部活動範圍如下:屈曲35°~45°,伸展35°~45°,左右側屈均45°,左右旋轉均6O°~8O°。
人體端坐或站立時,從側方看人的脖子似乎是直的,但包繞其內的頸椎並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這一向前的弧形凸起,醫學上稱為頸椎的生理曲度,在X線片上,沿此曲度的走行,在各個頸椎推體后緣連續的一條光滑的弧形曲線,稱之為頸椎生理曲線,正常值為12士5mm。其測量方法是從齒狀突後上緣至第七頸椎椎體後下緣作一直線,上述弧線的最高點至這條直線的最大距離就是頸曲大小的數值。
頸椎曲度的形成是由於頸4~5椎間盤前厚后薄造成的,這是人體生理的需要。它可以增強頸椎的彈性,起到—定的緩衝振蕩的作用,防止大腦的損傷。同時,也是頸部脊髓、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正常的解剖生理需要。每當外傷、退變姿勢不良時,不僅可以造成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而且可以因此引起相應的病理改變,從而出現臨床癥狀及X線改變等。

跑步傷頸椎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七成人跑步姿勢不對傷頸椎,專家給跑步訓練者以下建議:
1.不要低頭,要抬頭,雙眼注視前方,這樣不會對頸椎造成傷害。
2.跑上坡路時,減小步伐,這樣會更輕鬆。
3.雙腳落地要輕快,“下腳”過重會增加骨骼負擔;腳落地的時候,膝關節應該略微彎曲。
4.後背應該保持挺直放鬆。身體前傾是因為身體穩定力量差,此時要盡量挺直,以使肌肉得到鍛煉。
5.髖部和腰部不要左右扭動幅度太大,這會增加受傷幾率。
6.胳膊彎曲大約90度,跑步時應該“甩開膀子”,讓手臂盡量擺開。
7.跑步時,雙手自然放鬆,拳頭不要握得太緊,也可以伸開雙手,掌心向內。
8.保持雙肩放鬆,否則就會彎腰駝背,更容易疲勞,脖子也更易僵直。
9.選擇合適的跑步計劃。例如初級:10―12周跑5公里;中級:6―11周跑10公里;高級:11周跑10公里。

傷後頸椎病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頸椎損傷后易得頸椎病
有較多的頸椎病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一般都可發現曾有過不同程度的頭頸部外傷史。有人曾調查過數千名頸椎病患者,發現具有明顯頭頸部外傷史者超過半數。顯然,頭頸部的外傷與頸椎病的發生和加重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頭頸部的外傷除了可以造成骨折、脫位、脊髓損傷甚至四肢癱瘓等較為嚴重的損傷外,尚可造成急性髓核突出或脫出、前縱韌帶損傷,或由於頸椎局部肌肉、韌帶、椎間盤損傷造成的頸椎椎節不穩等病理性損傷。在這些損傷的痊癒過程中,由於血腫、炎性滲出物的纖維化機化,或是骨折后骨痂的形成,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導致椎間盤彈性降低、間隙變窄,頸椎小關節尤其是鉤椎關節、后關節等處骨質增生,黃韌帶等支持組織也可退變、增生、鈣化,甚至可形成永久性的椎間孔狹窄、椎管狹窄。這些外傷后的退變可刺激、壓迫相鄰的脊髓、神經根和椎動脈,從而產生頸椎病的臨床癥狀。
易演變為頸椎病的頭頸部外傷可由許多原因引起。一般分為交通意外損傷、運動性損傷、生活和工作中的意外損傷等。隨著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交通意外事故一般為首發因素。通常情況下,主要是高速行駛的車輛突然剎車造成頸部損傷。這種損傷除了部分可致頸椎骨折外,還可造成“揮鞭樣”頸椎、頸髓損傷。此類損傷的程度與車速、傷者站和坐的位置、有無系安全帶、頭面部方向及車輛本身狀態等多種因素有關。車速過快、鄰近駕駛員的位置、未使用安全帶和面部朝向行駛正前方或正後方的傷者,多數嚴重些。
體育運動鍛煉和軍事訓練中,過大負荷或不適當活動也可導致頸椎損傷,如足球賽中的頭爭頂球、游泳中的跳水、訓練中的擒拿格鬥意外失手等,均可加重頸椎負荷而致損傷。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可由於空間擁擠等情況造成頭頸部碰撞,頸部過度前屈、后伸及側屈而意外損傷。特別是有些頸部損傷是因為不得法的推拿操作所造成,廣大醫務工作者尤其應對這種醫源性損傷予以高度重視。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頭頸部的防護,防止潛在性的危險是極為必要的。例如:機動車高速行駛時要系好安全帶,運動前作好充分的準備活動等,均可避免或減輕頭頸部的損傷。
至於頭頸部損傷后多長時間可致頸椎病,病情嚴重的程度如何,則要看頭頸部外傷的部位、嚴重與否及恢復程度等狀況而定。一般來說,頭頸部外傷后及時準確地診斷和治療,對預防外傷性頸椎病有一定的幫助。

疾病分類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1)頸型:即局部型,由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局部或反射性地引起枕頸肩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
(2)神經根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者,又分為急性、慢性兩種。
(3)脊髓型:頸椎間盤遲行性改變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又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是以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周圍型的發病是以下肢開始,向上肢發展。此兩型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
(4)椎動脈型: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
(5)交感神經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癥狀者。
(6)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等。

病理癥狀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病理變化: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后,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后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了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鬆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后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癥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后,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臨床癥狀:
頸椎病的癥狀非常豐富,多樣而複雜,多數患者開始癥狀較輕,在以後逐漸加重,也有部分癥狀較重者。這是與所患頸椎病的類型有關,但往往單純的類型少,以一個類型為主暨有一個到幾個類型混合在一起,稱為混合型頸椎病,所以說癥狀是非常豐富,多樣而複雜的。
它的主要癥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噁心嘔吐,卧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有的一側面部發熱,有時出汗異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乾、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朿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癥狀。有少數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癥狀。這些癥狀與發病程度,發病時間長短,個人的體質有一定關係。多數起病時輕且不被人們所重視,多數能自行恢復,時輕時重,只有當癥狀繼續加重而不能逆轉時,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才引起重視。如果疾病久治不愈,會引起心理傷害,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鬱等癥狀。
臨床出現頸椎病的癥狀,但也要與非頸椎病引起的癥狀相鑒別。如同樣有眩暈癥狀,應先排除耳源性眩暈,美尼攸氏症,前庭功能紊亂聽神經瘤等。還有腦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此外同樣是頸肩上肢痛,也要與諸如落枕、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症,網球肘,腕管綜合症。風濕性肌、關節炎,脊柱炎腫瘤等相鑒別。

預防措施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一旦患有頸椎病,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頸椎病病程比較長,病情常有反覆,多與過度疲勞、受涼、感染有關,發作時癥狀可能較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患病時要消除恐懼悲觀心理,積極進行治療。
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1、合理用枕:合適的枕頭對治療和預防頸椎病十分重要,是藥物治療所不能替代的,應長期堅持應用。枕頭高度應以本人拳頭一拳高(約6至7厘米)為宜。此外,枕頭應有適當的彈性或可塑性,不要過硬,以木棉或穀物皮殼枕較好,應用后可以形成馬鞍形。
2、注意頸部保暖: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空調溫度不能太低。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3、姿勢正確:最佳的學習或伏案工作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鐘,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等。
4、避免損傷:頸部的損傷也會誘發頸椎病,除了注意姿勢以外,還要注意不要在乘車時打瞌睡,體育比賽時要避免頸椎損傷。頸椎病急性發作時,頸椎要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轉頭,必要時用頸托保護。
5、積極進行功能鍛煉:頸椎的鍛煉應該慎重,要避免無目的的快速旋轉或搖擺。劉錚為我們推薦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但要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必須持之以恆。一是頭部連續做“鳳”字樣頸椎操;二是雙手十指交叉抱在頸后,頭做緩慢的前屈和后伸運動,與此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以鍛煉頸椎后側的肌肉力量。
三 頸椎病患者的枕頭
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 這個“正常”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 這種重量曲線既保證了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 又保持了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 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 質地柔軟 透氣性好的 以中間低 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 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 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 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
其次 對枕蕊內容物選擇也很重要 常用的有:
①蕎麥皮:價廉 透氣性好 可隨時調節枕頭的高低 ②蒲絨:質地柔軟 透氣性好 可隨時調節高低 ③綠豆殼:不僅通氣性好 而且清涼解暑 如果加上適量的茶葉或薄荷則更好 但主要用於夏天 其他如鴨毛等也不錯 但價格較高
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 切忌"高枕無憂"以生理位為佳 一般講 枕頭高以8~15cm為宜 或按公式計算:
(肩寬-頭寬)÷2
頸椎枕亦可起預防或治療作用
四 頸椎病患者的睡眠體位
一個良好的睡眠體位 既要維持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 又應使患者感到舒適 方可達到使全身肌肉鬆弛 容易恢復疲勞的調整關節生理狀態的作用 根據這一良好體位的要求應該使胸 腰部保持自然曲度 雙髖及雙膝呈屈曲狀 此時全身肌肉即可放鬆 這樣 最好採取側卧或仰卧 不可俯卧
五 頸椎病啞鈴醫療體操
1.屈肘擴胸:兩腿分立肩寬 兩手啞鈴自然下垂 兩臂平肩屈肘 同時向後擴胸 反覆12~16次
2.斜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 兩手持啞鈴屈肘置於胸兩側 上體稍向左移 右手向左前斜方出擊 左右交替 各反覆6~8次
3.側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 兩手持啞鈴屈進置於胸兩側 左手持啞鈴向右側方出擊 左右交替 各反覆6~8次
4.上方出擊 兩腿分開與肩寬 兩手持啞鈴屈時置於胸兩側 右手持啞鈴向上方出擊 左右交替 各反覆6~8次
5.伸臂外展:兩腿分立與肩寬 雙手持啞鈴下垂 右上肢伸直由前向上舉 左右交替重複6~8次
6.聳肩后旋:兩腿分立與肩寬 兩手持啞鈴下垂 兩臂伸直向下 兩肩用力向上聳起 兩肩向後旋並放下 反覆進行12~16次
7.兩肩后張擴胸后伸:兩腿分立與肩寬 兩手持啞鈴下垂 兩肩伸直外旋 兩肩后張 同時擴胸 反覆12~16次
8.直臂前後擺動:兩腿前後分立 兩手持啞鈴下垂 左右上肢伸直同時前後交替擺動 重複6~8次 兩腿互換站定位置 同時擺動6~8次
9.頭側屈轉:兩腿分立與肩寬 兩手持啞鈴下垂 頭頸部向左屈曲 達最大範圍 再向右側旋轉到最大範圍 左右交替 反覆6~8次
10.頭前屈後仰:兩腿分立與肩寬 兩手持啞鈴下垂 頭頸部前屈 儘可能達最大範圍;頭頸部向後仰達最大範圍 重複6~8次
11.頭部旋轉:兩腿分立與肩寬 兩手持啞鈴下垂 頭頸部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 再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 重複6~8次
以上動作要輕柔 旋轉動作因人而異每天可作1~2次
六 頸椎保健操
前俯後仰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兩肩平行,然後雙手叉腰。動作時先抬頭後仰,同時吸氣,雙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後緩慢向前胸部位低頭,同時呼氣,雙眼看地。做此動作時,要閉口,使下頜盡量緊貼前胸,停留片刻后,再上下反覆做四次。動作要旨是:舒展、輕鬆、緩慢,以不感到難受為宜。
舉臂轉身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動作時先舉右臂,手掌向下,抬頭目視手心,身體慢慢轉向左側,停留片刻。在轉身時,要注意腳跟轉動45度,身體重心向前傾,然後身體再轉向右後側,旋轉時要慢慢吸氣,迴轉時慢慢呼氣,整個動作要緩慢、協調。轉動頸、腰部時,要盡量轉到不能轉為止,停留片刻,回到自然式后,再換左臂。而換左臂時,放下的手要沿耳根慢慢壓下,換好手臂后同樣再做,來回反覆做兩次。
左右旋轉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叉腰。動作時先將頭部緩慢轉向左側,同時吸氣於胸,讓右側頸部伸直后,停留片刻,再緩慢轉向左側,同時呼氣,讓左邊頸部伸直后,停留片刻。這樣反覆交替做四次。要注意的是,整套動作要輕鬆、舒展,以不感到頭暈為宜。
提肩縮頸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自然下垂。動作時雙肩慢慢提起,頸部盡量往下縮,停留片刻后,雙肩慢慢放鬆地放下,頭頸自然伸出,還原自然,然後再將雙肩用力往下沉,頭頸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雙肩放鬆,並自然呼氣。注意在縮伸頸的同時要慢慢吸氣,停留時要憋氣,松肩時要盡量使肩、頸部放鬆。回到自然式后,再反覆做四次。
左右擺動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叉腰。動作時頭部緩緩向左戶傾斜,使左耳貼於左肩,停留片刻后,頭部返回中位;然後再向右肩左耳貼於在左肩,停留片刻后,頭部返回中位;然後再向右肩傾斜,同樣右耳要貼近右肩,停留片刻后,再回到中位。這樣左右擺動反覆做四次,在頭部擺動時需吸氣,回到中位時慢慢呼氣,做操時雙肩、頸部要盡量放鬆,動作以慢而穩為佳。
波浪屈伸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腿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自然下垂。動作時下頜往下前方波浪式屈伸,在做該動作時,下頜盡量貼近前胸,雙肩扛起,下頜慢慢屈起,胸部前挺,雙肩往後上下慢慢運動。下頜屈伸時要慢慢吸氣,抬頭還原時慢慢呼氣,雙肩放鬆,做兩次停留片刻;然後再倒過來做下頜伸屈運動,由上往下時吸氣,還原時呼氣,做兩次,正反各練兩次。
七 頸椎病的自我療法解析
頸椎病的自我療法通過長期自我物理調控和習慣形成,改善頸椎病患程度,適合於每個有獨立運動能力的人。頸椎病的自我療法應掌握四大原則!
1、適時休息是基礎
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容易將頸椎長期規定在一個方位,導致具備毛細血管堵塞和局部疲勞,影響頸椎供血不足,時間長了頸椎就會出現問題。對於這類人群,頸椎病的自我療法最有效的就是適當增加工間休息,利用休息和活動時間增強全身的血液循環, 消除局部肌肉疲勞,預防和緩解頸椎的勞損。
2、正確姿勢是條件
對伏案工作地人群,一定要注意坐姿,養成良好的坐姿習慣並適時改變頭部豎立形態,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頸椎病的發病率;枕頭合適與否對防治頸椎病很重要,原則上對枕頭的要求如下:仰卧者枕高一拳、側卧者枕高一拳半(約10厘米左右);枕芯以木棉和蕎麥皮為好,適當裝填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彈性。通過枕頭的幫助,形成正常椎位,以減輕頸部的負擔。
3、恢復療法是手段
頸椎恢復療法:雙手叉腰,放慢呼吸,緩緩低頭使下巴盡量接觸到第一領扣;再仰頭,頭部盡量後仰;隨後是左,右歪頭,耳垂盡量達到左右肩峰處;左右轉頸,頸部盡量接觸肩峰。每日按上述動作重複節律反覆6次。注意動作要緩慢,不能過度運動。
間接恢復療法:兩臂向左右平伸,用力后展,挺胸;然後兩肘關節屈曲,手指搭同側肩部,以肘尖作划圈運動,向前、向後交替進出;最後用右掌拍打左肩,左掌拍打右肩,交替進行約100次。通過這種擴胸療法間接對頸椎治療進行配合恢復。
4、生活習慣是根本
對已患有頸椎病的患者,頸椎的再次傷害無疑雪上加霜,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要防止劇烈的活動扭傷或者拉傷頸椎。另外,睡覺習慣不良或者枕頭原因造成的落枕也會加重頸椎病;生活中要注意頸椎保暖,不要讓頸椎直接處於電扇、涼水、空調等低溫條件下,溫差高是導致頸椎病的重要誘因。

治療措施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頸、腰椎病的傳統治療方法
1、口服藥物治療:內服藥物通過腸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後通過血液循環,才可將藥物輸入送給局部,整個過程需要通過層層屏障才能到達病灶部位,然藥效已所剩無幾,因此效果極為緩慢且低效,且臨床應用這些方法只能緩解疼痛癥狀,功能康復是無法逆轉的,骨質修復更是無從談起。而且口服藥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
2、牽引法: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腫加重;牽引期活動受限。
3、理療法: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較微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且經常理療易對皮膚產生燙傷,甚至導致癌變。
4、推拿法:推拿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療時不用吃藥和打針,僅憑推拿醫生的雙手和簡單器械在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達到治療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禁止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症、水腫加重,疼痛加劇。頸椎病伴有骨折、骨關節結構紊亂、骨關節炎、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推拿可使骨質破壞,感染擴散,應禁此療法。
5、針灸法:根據中醫基礎理論,頸椎病的發生多由於風寒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因此針灸治療頸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針灸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針灸對患者來說有一定痛苦,甚至有的患者有暈針、懼怕扎針的情 況;且針灸會導致一些併發症。
6、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覆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神經阻滯療法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后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覆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7、手術法:手術法的原理主要是減輕壓迫,消除刺激、增進穩定,防止進行性損害。但手術併發症與禁忌症較多,危險高,痛苦大,全身或局部的情況不適宜手術的患者,如年齡偏大、身體欠佳者,合併心腦血管病變或糖尿病,或者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術治療。
8、用貼劑!一般市場上比較好的貼劑有很多,比如:振山牌頸敷安(精製純中藥貼)、通錐速效帖治療頸椎病就很不錯!要選的話最好就是純中藥的!
現代以針灸治療頸椎病,50、60年代文章頗少。至70年代末,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本病才開始受到國內外針灸界的重視。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中國的中醫和其他醫學刊物上已報道用針灸治療數千病例。多種穴位刺激法,如電針、溫針、隔葯餅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針、鈹針等等都應用於本病的治療。國外,如羅馬尼亞、日本、美國、荷蘭、愛爾蘭等國也開展此項工作。國外針灸工作者多用毫針或電針治療,日本學者還採用過隔姜灸。取穴以頸肩部穴為主,但也用遠道穴和阿是穴。
據國內外資料統計,針灸對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為了驗證療效,有人以肌電圖觀察溫針對頸椎病的作用,發現隨著陽性體征的消失,肌電圖靜息時的纖顫波、正相波消失,受損神經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復正常,運動電位電壓亦趨向正常,證明效果是確切的。

有關詞條


組織肌肉人體結構運動系統疾病現代醫學人體器官運動傷害運動損傷體育運動健康奧運會骨折脫臼扭傷挫傷腰椎間盤突出中風關節炎運動疲勞重力休克肱骨外上髁炎叉腰肌滑囊炎打封閉十字韌帶抽筋肌肉拉傷跟腱斷裂跟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