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喀羅尼亞戰役的結果 展開
- 馬其頓和希臘城邦之間的戰役
- 斯巴達和反斯巴達聯軍之間的戰役
- 羅馬與本都之間的戰役
喀羅尼亞戰役
馬其頓和希臘城邦之間的戰役
喀羅尼亞戰役(希臘語:Μάχη της Χαιρώνειας),發生於公元前338年波奧蒂亞境內喀羅尼亞附近,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稱霸希臘的決定性的戰役。腓力二世領導色薩利、伊庇魯斯、埃托利亞、北福基斯、羅克里斯聯軍,擊敗雅典和底比斯聯軍,馬其頓的大獲全勝確定了馬其頓崛起,也開始馬其頓在希臘的霸權序幕。此戰役,由年僅18歲的亞歷山大擔任左翼指揮官。
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具決定性的戰役之一,此役之後雅典和底比斯的軍力遭到摧毀,也無法繼續抵抗,因此這場戰爭迅速結束。之後,強盛的馬其頓腓力二世迫使希臘人接受他所提出的協議,除了斯巴達外,所有希臘城邦都接受這個協議,成立了科林斯同盟。這個同盟由所有的希臘城邦參與,並由馬其頓領導,腓力二世成了和平的保證人。接下來,腓力二世被舉為希臘世界的統帥(strategos),準備在未來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戰爭中統領希臘人。然而,當腓力二世準備要展開入侵波斯的行動時,腓力遭到暗殺,整個馬其頓王國和與波斯戰爭的重任都留給了其子亞歷山大大帝。
馬其頓腓力二世的肖像
前346年同時,雅典人也因戰爭而相當疲乏,沒有能力去對抗腓力的軍力,於是雅典人開始思考是否需要與腓力談和。因為腓力可能會於同年朝希臘南部進軍,雅典為了想支援盟友福基斯人,打算透過佔據溫泉關並利用當地險勢使腓力數量優勢的軍隊無法發揮,好讓福基斯人可以擋住腓力,也可以阻止馬其頓軍進入希臘中部。就像是腓力當年在克羅庫斯平原戰役大破福基斯人之時,雅典人就曾經成功利用這一招來防範馬其頓進一步對福基斯人攻擊,加上佔據溫泉關也可以效防範腓力二世會對希臘中部和雅典進軍。然而先前大敗的福基斯已經逐漸恢復力量,福基斯將軍法萊科斯(Phalaikos)他在二月底時拒絕讓雅典軍取道進到溫泉關。雅典在猝然下無法確保自身安全,被迫與腓力二世談和,簽定了菲洛克拉底和約,迫使雅典與馬其頓結盟。
對雅典人而言這個和約內容儘管還算寬和,但相當不受到雅典人支持。腓力在前346年的行動大大擴展他在全希臘的影響力,縱使他最後帶來了和平,但仍被傳統嚮往自由的希臘城邦視為敵人。雅典的政治家和演辯家狄摩西尼雖然曾經是菲洛克拉底和約的主要參與人,但就在和約簽定不久后狄摩西尼也開始希望擺脫這個條約。在之後的數年內,狄摩西尼已經變成為雅典主戰派的領袖,並在任何時刻尋求可以撕毀條約的機會。從前343年以來,狄摩西尼和他的支持者為了試圖中斷條約,用每一次腓力的遠征和行動來表明腓力早已破壞和約。另一方面,雅典大部分群體起初以埃斯基涅斯為首,認為和平需要繼續維持和發展,但這一派觀點卻逐漸式微。在十年之後,雅典主戰派逐漸佔了優勢,開始不斷與馬其頓產生摩擦。以前341年為例,雅典將軍在馬其頓的盟邦卡迪亞境內劫掠,雖然後來在腓力二世要求下停止了這種行為。然而當腓力二世正在圍攻拜占庭之時,雅典竟與拜占庭結盟,腓力二世對於雅典終於無法容忍,決定要與雅典開戰。之後很快地,腓力放棄對拜占庭圍城,轉攻北方的游牧民族,學者Cawkwell認為這是因為腓力二世決定要與雅典徹底清算,先穩定自己的北疆,好利於日後要在希臘境內所爆發戰爭作準備。
腓力再度介入希臘的紛爭是跟另一場戰爭有關,在奧佐利亞洛克里(Ozolian Locris)的阿姆菲薩公民耕種了德爾斐南部克里西亞(Crisaean)平原上的阿波羅聖地。在經過內部爭吵后近鄰同盟會議決定對阿姆菲薩宣戰,爆發第四次神聖戰爭。一個色薩利代表團建議腓力二世應該介入這場戰爭並成為近鄰同盟的領導人,這使得腓力二世進軍希臘有了借口。無論這事是否屬實,或是腓力二世自導自演了代表團的請求,無論如何腓力二世都會想盡辦法進軍希臘。
在前339年戰爭爆發,底比斯人攻佔溫泉關附近的城鎮尼西亞,原先腓力於前346年就駐紮了一支部隊在那。腓力二世對這種近乎宣戰的舉動並沒有表現出什麼行為,但底比斯人此舉卻給腓力二世帶來一個大麻煩,因為這封住了腓力進軍希臘中部的主要道路。幸好還有另一條進入希臘中部的道路可以利用,這條通過卡爾利卓諾山肩(Kallidromo)進入福基斯的道路似乎被雅典和底比斯人所遺忘,或是雅典他們認為腓力二世不會走這條,因此他們並沒有派重兵防守。如此,腓力沿著這條道路在毫無阻礙下進入希臘中部。先前腓力二世在前346年第三次神聖戰爭寬待福基斯人的作法開始產生有利的效果,當腓力抵達伊拉提亞(Elatea)時,他下令居民可以重新居住這個城市,在之後幾個月的時間整個福基斯聯盟再度重新建立起來,使腓力不僅在希臘有了一個基地外,還擁有一個對腓力相當感激的新盟友。
腓力二世底比斯聖隊所豎立的獅子雕像
這段期間因為雅典、底比斯聯軍固守從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進入波奧蒂亞的道路,當時斯巴達在留克特拉戰役前用過此路,這使得腓力二世無法繼續進軍。腓力於是派遣軍隊快速向西行軍至卡爾利卓諾山,並南下奪取了阿姆菲薩並驅逐其公民,把阿姆菲薩交給德爾斐,由近鄰同盟會議決定如何處置阿姆菲薩,同時腓力還設法用外交手段讓自己與希臘城邦之間的衝突不要再擴大,但手段沒有成功。馬其頓軍進駐阿姆菲薩此舉,使得雅典、底比斯聯軍退路有被切斷的可能,被迫往後撤到喀羅尼亞。此時腓力二世認為從阿姆菲薩到喀羅尼亞的道路不適合會戰,隨即快速回到卡爾利卓諾山,再火速向東通過伊拉提亞,轉南佔領先前雅典、底比斯聯軍所固守的據點,這個軍事上的調度成功迫使雅典、底比斯聯軍放棄先前有利地勢。
關於喀羅尼亞戰役前夕的戰爭細節幾乎不可而知,腓力二世可能在前339年11月進入福基斯,但直到前338年8月的喀羅尼亞戰役前都沒爆發什麼重要戰役。而兩軍想必在大戰前有些小規模衝突,因狄摩西尼曾在演講中提到在冬天的戰鬥和在河邊的戰鬥,然而這些並沒有提到些細節。之後腓力在成功迫使雅典、底比斯聯軍后,在前338年8月,他繼續沿著主要道路向希臘城邦聯軍進擊,兩軍隨即在喀羅尼亞附近展開會戰。
根據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馬其頓軍隊數量大約有30,000名步兵和2,000名騎兵,這數字也被當代的學者們所接受。腓力二世率領馬其頓軍右翼,並讓他18歲的兒子亞歷山大(亞歷山大之即位后征服了波斯帝國)率領左翼,腓力還派些有經驗的將領陪伴亞歷山大。
喀羅尼亞戰役兩軍部署
希臘聯軍所在的位置靠近喀羅尼亞,並且橫跨道路的兩側。在左方側翼,希臘軍陣列跨到堤里翁(Thurion)山麓,右翼緊鄰著凱菲索斯河(Kephisos)並靠近阿克提翁山(Mount Aktion)的支脈突出處,在地形限制下對希臘軍而言兩翼都相當安全。希臘軍陣列總長約四公里,其陣列方位似乎東北向傾斜橫跨整個平原,而沒有與馬其頓軍陣列進軍方向筆直,這可能是預防腓力二世集中一翼來對付希臘聯軍右翼,因為如果這麼做的話希臘左翼就可以威脅馬其頓軍右翼。儘管腓力可以集中他的部隊在左翼,但希臘右翼部隊部署在高地,這讓馬其頓軍的攻擊也會相當困難。加上希臘聯軍本身主要目的就是要阻止馬其頓軍繼續前進,而秉持著防禦戰術,這些使得希臘在地利、戰術上都較有利。
有關這場戰役的記錄相當缺乏,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提供一個較可靠的簡略記載,他說“當兩軍接觸,戰鬥激烈展開且僵持好一段時間,雙方人馬都有許多傷亡,兩方也認為自己將會獲得這場勝利。”接著,狄奧多羅斯提到年輕的亞歷山大,“他的內心就像是要顯現出他的英勇給他父親看一般”,在他的夥友幫助下,率領部隊撕破希臘右翼的陣列,迫使他們逃遁。同時,腓力也親自率軍擊敗希臘軍左翼,也讓敵人敗逃。
喀羅尼亞戰役簡圖
波利艾努斯的記載讓現代一些歷史學家試圖還原當時的戰役情境,當馬其頓軍右翼與希臘左翼交戰一段時間后,腓力把他的部隊做一個大規模調度,他以中央為樞紐,把右翼往後撤退,誘使敵方左翼雅典軍追擊。同時命左翼前去與敵軍右翼迎戰,抵擋住敵軍前進,這結果讓希臘聯軍中央部分產生鬆動,這是因為希臘左翼前去追擊馬其頓右翼,使陣列拉長,陣行也變得較混亂,加上自軍右翼被阻擋而無法跟上,這個缺口使雅典軍的右側翼曝露出來。腓力立即命自軍右翼回頭反擊,讓經驗不足的雅典軍遭到擊敗,並迫使他們潰退。而聯軍右翼的底比斯軍則遭到統領馬其頓左翼的亞歷山大突擊下,也跟著被擊敗,結束這場戰役。然而還有一些戰史家認為,是腓力一開始就故意使用斜行陣列,當腓力撤退雅典追擊時,是底比斯軍因為不清楚腓力意圖,才按兵不動,因此產生這個缺口,並讓亞歷山大利用這個缺口,在夾擊下擊破雅典軍。
另外,普魯塔克說亞歷山大是第一個擊破精銳底比斯聖隊的將領,這支部隊部署於聯軍方陣最右邊的位置,在希臘傳統上這位置都是給最精銳的部隊。但普魯塔克也提到底比斯聖隊與馬其頓方陣用長槍對決,這代表亞歷山大當時不可能用騎兵正面朝底比斯聖隊衝鋒,很可能當時亞歷山大率領左翼騎兵,這支騎兵很可能是色薩利騎兵,他率領騎兵繞過或是利用雅典軍和底比斯軍中間的缺口,繞到底比斯聖隊後方發起衝鋒來消滅他們。不然,就是如學者Gaebel和其他學者所建議的,亞歷山大在這場戰役中率領一部份的步兵方陣作戰。
根據狄奧多羅斯記載,有超過1,000名雅典人戰死,2,000名被俘,底比斯的損傷大至上與雅典軍相差不多。而普魯塔克還說底比斯聖隊全員300名戰士都在這場戰役陣亡,他們在這場戰役前未吃過一場敗戰。在羅馬時代之時,在戰場附近有一尊獅子雕像,這座雕像被認為是腓力紀念底比斯聖隊視死如歸的勇氣而設立的。到了現代,在紀念碑遺址下挖掘出254具士兵的遺骸,證明這裡的確是為底比斯聖隊的墳墓。
主條目:科林斯同盟
學者Cawkwell認為這場戰役是古代戰史中最決定性的戰役之一,此役后希臘城邦再也沒有軍隊可以阻止腓力前進,很快便決定這場戰爭結果。在雅典和科林斯,記錄顯示當時人們有意修復城牆,來因應可能來到的攻城戰。然而,腓力二世並沒有有意圍攻任何城市,也沒有想要完全征服希臘城邦,他只是想要希臘人能在他遠征波斯時做他的盟友,並確保那時希臘人不會在他遠征敵境時,在後方做亂。此戰後,腓力接著朝底比斯進軍,底比斯隨後向他投降。腓力把底比斯反馬其頓的領導人驅除出境,還喚回哪些被驅除的親馬其頓底比斯人回來,他還在底比斯的衛城駐紮一支部隊。除此之外,他還讓波奧蒂亞的塞斯比阿(Thespiae)和普拉蒂亞(Thespiae)重建,這些城市在過去的戰爭中被底比斯人摧毀。大致上腓力對底比斯人相當嚴厲,他還要底比斯花錢贖回戰俘,甚至不願意主動埋葬戰死的底比斯士兵。但腓力並沒有解散波奧蒂亞邦聯。
建立科林斯同盟以後的希臘世界,前336年
腓力似乎在此役后一個月都在希臘四處各地移動,他在那裡與其他交戰城邦締約,處理斯巴達,建立駐軍。他的行為很可能也像對希臘城邦展示他強大的武力,讓他們不敢向自己挑戰。在前337年中,他似乎駐紮在科林斯附近,並準備建立一個包含所有希臘城邦的同盟,他要透過這個同盟保證希臘的和平,並且提供他軍事協助來對抗波斯帝國。結果,腓力二世在前337年後半被成立了科林斯同盟,除了斯巴達以外,所有的希臘城邦都加入這個聯盟。同盟的主要條文中,所有的成員彼此間和馬其頓都是盟友,成員中被保證免受攻擊的自由、航海自由、免受干涉的自由,而馬其頓部隊以“和平守護者”的名義駐紮希臘。在腓力的旨意下,若與波斯開戰後,全同盟將會舉腓力二世為全希臘統帥,率領希臘人作戰。
在前336年初期,一支馬其頓先頭部隊送往小亞細亞,準備開戰事宜,腓力預定他會在那年年尾率大軍展開遠征。然而,在他尚未離開希臘時,腓力被他一個護衛刺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大帝繼承馬其頓王位,並接替他遠征的計劃,在前334年到前323年間亞歷山大征服整個波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