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海獸葡萄鏡的結果 展開

海獸葡萄鏡

唐代銅鏡

這類銅鏡在宋代的《博古圖錄》上稱“海馬葡萄鏡”。但在清代的《西清古鑒》上則稱之為“海獸葡萄鏡”。另外還有的稱為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瑞獸葡萄鏡等名。但“海馬”、“海獸”名稱的使用還是較為普遍。“海馬”、“海獸”的稱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釋,究為何種動物,至今也沒有一致的說法。早年德國有位學者認為“海馬”是古代伊朗與祭祀有關的一種植物Haoma,後轉化變為“海馬”。還有人認為“海馬”是海外的馬。

綜述


海獸葡萄鏡
海獸葡萄鏡
(右圖)海獸葡萄紋鏡,唐,面徑11.9cm。(現藏故宮博物院)
作者:張小飛 積跬步齋 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有四千多年,先後經歷了五個時期:早期(以齊家文化、商周銅鏡為代表),流行期(以春秋戰國銅鏡為代表),鼎盛期(以漢代銅鏡為代表),中衰期(以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為代表),繁榮期(以隋唐銅鏡為代表),衰落期(以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為代表)。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最最輝煌的時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它擺脫了漢式鏡的拘謹板滯,側重於自由寫實,其圖紋從漢代銅鏡的繁雜、拘謹、呆板,變得簡練、流暢和清新,製作工藝也極為精細。既有藝術的魅力,又有與現實生活的和諧統一。飛禽走獸、植物花卉紋飾是這個時期銅鏡裝飾的主要題材。海獸葡萄鏡是唐代銅鏡最引人注目的鏡類,它的紋飾圖案充滿了神秘色彩,被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
海獸葡萄鏡在宋代《宣和博古圖》中又稱海馬葡萄鏡,《嚴窟藏鏡》中又叫禽獸葡葡鏡,還有人把它叫瑞獸葡萄鏡,名稱繁多,不一而足。更多的人還是稱其海獸葡萄鏡,這些稱呼的共性是“葡萄”都在後面。典型的海獸葡萄鏡的形制以高突棱為界分內外兩區。內區為主紋飾區,以高浮雕工藝塑制大伏獸鈕,配置數目不等的海獸(狻猊),圍獸鈕而布局,或匍匐,或卧下,或跳躍,或嬉戲,地張均飾葡萄藤蔓紋。外區多為禽鳥、瑞獸穿繞葡萄藤蔓花枝圖案。隨著銅鏡出土資料的日益豐富,各種紋飾類型的海獸葡萄鏡陸續被發現,異彩紛呈,大大豐富了唐代海獸葡萄鏡的文化內涵。

出名


“海獸葡萄鏡”之名出自清代梁詩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鑒》,這個叫法為現代學者所廣泛接受。另外一種常見叫法“海馬葡萄鏡”,出自宋代徽宗敕撰,王黼編纂的《宣和博古圖》。魯迅在《看鏡有感》中也曾提到“海馬葡萄鏡”,可見民國時期仍有較多人受《宣和博古圖》的影響。建國之後,漸漸的通稱為“海獸葡萄鏡”。另外,亦有少部分學者稱之為“葡萄瑞獸鏡”、“葡萄海獸鏡”、“葡萄天馬鏡”、“葡萄鸞獸鏡”、“瑞獸葡萄鏡”。

使用範圍


從考古資料來看,海獸葡萄鏡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唐代海獸葡萄鏡在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東道、淮南道、嶺南藤州均廣泛使用,唐代海獸葡萄鏡絲綢之路向西傳入西域今中國新疆、今西亞伊朗等地。向東傳入今日本、朝鮮等,向北傳至今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米魯辛斯克等。

形制


海獸葡萄鏡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其形制主要為圓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鏡背紋飾系高浮雕,主題圖案以葡萄和海獸組成,主紋飾的布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內區為數只海獸相互追逐嬉戲,海獸之間為蔓枝葡萄的葉子和果實,外區為飛禽葡萄蔓枝葉實;另外一種被大家成為“過梁式海獸葡萄鏡”,畫面雖被分為內外兩區,但是內區的葡萄枝蔓卻沿著中間的分割圈伸入外區,外區雖以葡萄蔓枝為主,但是還間以飛禽走獸和小型蜂蝶之類,有些邊緣亦有裝飾。海獸葡萄鏡的尺寸是幾厘米到三十多厘米之間皆有。從拍賣會成交記錄來看,高價銅鏡尺寸一般在十七厘米左右。

仿製


海獸葡萄鏡的仿製自宋代開始,明清仿製的也時有發現。但由於仿古鏡在銅合金的配料比例上不同,因此銅鏡外表的色澤也各有差異。唐鏡呈銀白色且閃亮,宋鏡黃中發紅,明鏡黃中發白,清鏡為黃銅色。宋金信鏡銅質粗糙,紋飾模糊,線條粗放,顯得板滯,明清仿鏡紋飾遠不如唐精緻,也不如宋鏡。

成交記錄


“明逾滿月”跑獸古銅鏡
“明逾滿月”跑獸古銅鏡
1495萬成交 海獸葡萄古銅鏡
908.5萬成交 四乳神獸古銅鏡
897萬成交“明逾滿月”跑獸古銅鏡
605萬成交 戰國 喜鵲猴子古銅鏡

唐代銅鏡


唐代海獸葡萄鏡是中國銅鏡藝術皇冠上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國4000多年銅鏡發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鏡種之一,是無數銅鏡收藏家、收藏愛好者追捧的對象,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
海獸葡萄鏡是唐代的物品。海獸葡萄鏡是中國古代銅鏡製作的最後一個高峰,再以後的銅鏡沒有比這個再好的了。一般最小的有幾厘米的,最大的大概齊有三十多厘米的,不過十五厘米以上的,就算較少的,比較高檔的了。它做工非常精細,材料非常好,一般用高錫、青銅鑄造而成的,外表感覺也非常好,它的銹色也非常好,鑄造也非常精。
銅鏡是我國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梳裝整容的實用品,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各朝各代均有製作。到了水銀鏡問世以後,逐漸停止了製作。
人們喜愛銅鏡,不但因它光面能照影,而背面的構思主題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古代銅鏡上有的紋飾的寓意與配置,至今仍有許多解不開的謎,如戰國山字紋鏡,漢代的規矩紋鏡,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等。海獸葡萄鏡還竟被中外的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
北京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一塊“海馬葡萄鏡”。其直徑為12.1厘米,厚0.9厘米,重580克。銅鏡呈圓形,沿較高,背面中為異獸鈕。鈕的周圍分內外兩輪區,其間有一周凸棱相隔,四周飾有姿態相同、側伏於地的四海馬,海馬周圍是枝條交錯纏連的葡萄紋,枝葉上有雀鳥飛落,百態千姿。紋飾全部為浮雕式,此鏡古樸典雅,圖案奇特逼真,製作精良。
唐代馬的藝術形象十分豐富,銅鏡上的海馬形象“似馬非馬”,有關專家認為這是受了漢代“天馬”神話傳說的影響。
這類銅鏡在宋代的《博古圖錄》上稱“海馬葡萄鏡”。但在清代的《西清古鑒》上則稱之為“海獸葡萄鏡”。另外還有的稱為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瑞獸葡萄鏡等名。但“海馬”、“海獸”名稱的使用還是較為普遍。
“海馬”、“海獸”的稱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釋,究為何種動物,至今也沒有一致的說法。早年德國有位學者認為“海馬”是古代伊朗與祭祀有關的一種植物Haoma,後轉化變為“海馬”。還有人認為“海馬”是海外的馬。古傳中國青海有日行千里的“青海驄”,則有的學者認為“海馬”便是這種“青海之馬”的簡稱。顯然,這些是人們的推測。清代人注意到了銅鏡上的獸“似馬非馬”,故稱之為“海獸”。
關於獸與葡萄的組合,有學者認為它來源於古代的波斯或希臘羅馬。其實,從漢代張騫通西域后,我國就開始了葡萄的種植。在當時的絲織品上也有了葡萄的紋飾。唐代的繁榮發展,在銅鏡上飾葡萄紋飾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