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內道

關內道

關內道在古雍州地理範圍,初轄27個州,135個縣,另兼治單於安北都護府,轄地相當於今陝山秦嶺以北,寧夏賀蘭山以東,內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陰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區。

基本介紹


關內道和京畿道
關內道和京畿道
唐代地方行政區名,所謂“道",在隋唐屬於監察區名稱,在唐前期是監察機構而非正式行政機構。安史之亂后,地方割據興起,道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並伴隨各地 節度使,成為藩鎮割據的開始。
開元二十一年(733),將關內道長安(今陝西西安)附近地方分出,另設京畿道。始設關內道採訪使,以京官遙領。乾元元年(758)改為觀察處置使。關內、京畿二道同治長安。關內道屬貞觀十道、開元十五道之一。領 隴、涇、原、寧、慶、鄜、坊、丹、延、靈、威、會、鹽、夏、綏、銀、宥、勝、豐,和 安北都護府、單於都護府,共21個府州(2個都護府)。

行政區劃


州郡治所轄境備註隴州汧陽郡
汧源(今陝西隴縣)汧源、汧陽、南由、吳山、華亭等縣。轄境約當今陝西千水流域及甘肅華亭等縣地。隋末將扶風郡汧(qian)源縣改置隴東郡,武德元年改為隴州,后曾一度改稱汧陽郡。
涇州保定郡安定(今甘肅涇川)安定、靈台、良原、潘原、臨涇等縣。轄境約當今甘肅靈台、涇川、鎮原等縣地。隋稱安定郡,武德元年平定薛仁杲(gao)后改稱涇州,后曾一度改稱保定郡。
原州平涼郡平高(今寧夏固原)平高、平涼、百泉、蕭關等縣。轄境約當今寧夏清水河流域及甘肅平涼地區。隋稱平涼郡,武德元年平定薛仁杲后改稱原州,貞觀五年(631年)始置都督府,后曾一度改稱平涼郡。
寧州彭原郡定安(今甘肅寧縣定安、彭原、真寧、定平、襄樂、豐義等縣。轄境約當今甘肅寧縣、正寧縣地。隋稱北地郡,武德元年改為寧州,貞觀元年至四年為都督府,后曾一度改稱彭原郡。
慶州順化郡安化(今甘肅慶陽)安化、樂蟠、合水、馬嶺、方渠、同川、洛源、延慶、華池、懷安等縣。轄境約當今甘肅慶陽、環縣、合水、華池及陝西志丹西部地區。隋稱弘化郡,唐初改為慶州,后曾一度改稱順化郡。曾置都督府。
鄜州洛交郡洛交(今陝西富縣洛交、洛川三川、直羅、甘泉等縣。轄境約當今陝西富縣並洛川、甘泉大部分地區。隋上郡,唐初改為鄜州,后曾一度改稱洛交郡。下轄洛交、洛川、三川、直羅、甘泉等縣。
坊州中部郡中部(今陝西黃陵)鄜城、中部、宜君、昇平4縣。轄區約當今陝西黃陵、宜君兩縣地隋上郡之內部縣。武德二年,高祖分鄜州置坊州,以馬坊為名,天寶元年改為中部郡,乾元元年復為坊州。
丹州咸寧郡義川(今陝西宜川)義川、汾川、威寧、雲岩、門山等縣。轄區約當今陝西宜川縣地。隋末以延安郡之義川縣置丹陽郡,武德元年改為丹州,天寶元年改為威寧郡,后復為丹州。
延州延安郡膚施(今陝西延安)膚施、延長、臨真、敷政、金明、豐林、延水、延川、延昌等縣及渾州。轄境約當今陝西延安、安塞、延長、延川、志丹等地。隋延安郡,武德元年改為延州總管府,后曾一度改為延安郡。
靈州靈武郡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回樂、嗚沙、靈武、懷遠、保靜、溫池等縣以及燕然、雞鹿、雞田、東皋蘭、燕山、獨龍等州。轄境約當今寧夏中衛、中寧以北地區。隋靈武郡,武德元年改置靈州總管府,后曾一度改稱靈武郡。
會州會寧郡會寧(今甘肅靖遠)會寧、烏蘭2縣。轄境約當今甘肅靖遠、景泰、會寧及寧夏海原等縣地。隋平涼郡之會寧鎮,武德二年(619年)改置西會州,貞觀八年(634年)更粟州,同年再更為會州,后曾一度改稱會寧郡。
鹽州五原郡五原(今陝西定邊)五原、興寧2縣。轄境約當今甘肅鹽池和陝西定邊兩縣地。隋鹽川郡,唐初改為鹽州,因梁師都占攏,僑治靈州,貞觀二年平定梁師都后復舊治,后曾一度改稱五原郡
夏州朔方郡朔方(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朔方、德靜、寧朔、長澤等縣以及雲中、呼延州、定襄、達渾、安化州、寧朔州和仆固州等都督府。轄境相當於今陝西紅柳河流域及內蒙航錦旗、烏審旗等地區。隋朔方郡,貞觀二年平定梁師都后改置夏州都督府,后曾一度改稱朔方郡
綏州上郡上縣(今陝西綏德)龍泉、延福、綏德、城平、大斌等縣。轄境約當今陝西大理河以南,無定河上游地區。隋雕陰郡,武德三年(620年),置綏州總管府於延州豐林縣(今延安東北)。后治所屢遷,貞觀二年(628年)平定梁師都,復后曾一度改稱上郡
銀州銀川郡儒川(今陝西榆林東南)儒林、撫寧、真鄉、開光等縣及歸德州。轄境約當今陝西米脂、佳縣地區。隋雕陰郡之儒林縣,貞觀二年平定梁師都後置為銀州,后曾一度改稱銀川郡。
宥州寧朔郡延思(今內蒙鄂托克旗南)約當今內蒙烏海市及鄂托克旗一帶。一度曾廢,唐後期又置。調露元年(679年)曾於靈、夏二州南境安置突厥降戶設六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置宥州,后曾一度改稱寧朔郡。
勝州榆林郡榆林(今內蒙托克托西南)榆林、河濱2縣。轄境約當今內蒙准格爾、伊金霍洛旗、東勝(區)、達拉特旗及托克托一帶。隋榆林郡,武德年間平定梁師都後設勝州,后曾一度改稱為榆林郡。
豐州九原郡九原(今內蒙五原南)約當今內蒙河套西北部及以北地區。貞觀四年(630年)以突厥降戶置,不領縣,十一年廢入靈州,二十三年復置,曾一度改稱九原郡
威州“郡闕”“郡闕”“郡闕”
安北都護府初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其轄境和治所不斷變動
單於都護府基本上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垂拱以後都護府何所領無考。
以上是開元二十一年析出京畿道以後的關內道。

京畿屬地


州郡治所轄境備註京兆府京兆郡
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今陝西省關中乾縣以東,銅川以南、渭南以西地區。轄萬年等二十三縣。為京畿地區行政機構。天寶元年領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百九十六萬一百八十八。
鳳翔府扶風郡今陝西扶風縣陝西麟游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地區。至德二年(757年)改為鳳翔府,號西京,上元二年罷,曾一度改稱扶風郡。治雍縣(今陝西鳳翔)。下轄天興、扶風、寶雞、岐陽、岐山、郿(mei)縣(今作眉縣)、麟游、普潤、虢(guo)等縣。轄境約當今陝西寶雞以東,麟游、郿縣以西,太白山以北,蒲川以南地區。
華州華陰郡華州(今陝西華縣)今陝西華縣、華陰、潼關等市縣及渭北下邽鎮附近地。垂拱二年(686),避武則天諱改為太州。神龍元年(705),恢復華州名稱。乾寧四年(897),稱興德府。
同州馮翊郡今陝西同州今渭南市的十個縣市。
商州上洛郡今陝西商州統轄著今商洛市地區
邠州新平郡新平(今陝西省彬縣)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轄區約當今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等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