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富縣的結果 展開
- 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
- 古縣名
富縣
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
富縣徠,古稱鄜州,位於陝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縣域總面積4182平方公里,居陝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縣總人口15.88萬(2016年)。全縣轄8鎮5鄉1個街道辦事處,241個行政村。縣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陝北小關中”之美稱。
富縣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縣,是陝西歷史文化名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全國重點文物縣城、全國良好農業示範縣、中國金融生態縣和中國十大進步縣。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富縣開元寺塔
商:為西河國地。
周:屬白翟(狄),亦稱赤翟(狄)。
戰國: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韓、趙、魏三分晉地以後,富縣屬魏。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大將龍賈(音古),自今華縣修長城至上郡(榆林魚河堡),並在雕陰建造城池,駐軍10萬御秦。《鄜州志》載:雕陰,州北30里,河南為陰,山多雕穴,故名雕陰(今富縣茶坊鎮黃甫店村南西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魏“雕陰之戰”后,魏獻黃河以西15座城池於秦,富縣始為秦地,秦設雕陰縣。
秦始皇統一華夏后,仍為雕陰縣。
東晉前秦永興元年(357),苻堅殺苻生自立為天王,於今吉子現鄉固現(古縣)村設置長城縣。
南北朝時期,赫連昌承光二年(426),魏攻夏入統萬,又取長安,富縣為北魏所有。魏在長城縣境內分設利仁縣。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於杏城(黃陵),設東秦州,長城、利仁二縣歸東秦州所轄。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改東秦州為北華州。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改北華州為敷州(敷為鄜)。西魏廢帝三年(554),改長城縣為三川縣(駐地三川驛)。裁撤利仁縣,轄地歸三川縣,屬敷州。
富縣新城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上郡(鄜蠛郡)為鄜州。分洛交縣地北設伏陸縣(今甘泉縣)。唐武德三年(620)分洛交、三川縣地西設直羅縣,鄜州領洛川、三川、洛交、直羅、伏陸五縣。唐天寶元年(742)改鄜州為洛交郡。唐乾元元年(758)又改洛交郡為鄜州。
宋熙寧七年(1074),撤三川縣,設鎮,轄地歸洛交縣,鄜州領洛川、直羅、洛交等縣。
元忽必烈中統四年(1263),因地廣人稀,載撤洛交、直羅2縣,屬地歸鄜州直轄,開始奠定今富縣之疆域。設鄜州同駐黑水寺,鄜州歸延安路管轄,領洛川、中部、宜君等縣。
明代,鄜州歸屬延安府,領洛川、中部、宜君等縣。
清雍正三年(1725),鄜州升為直隸州,歸陝西省布政司直轄。設州同廳駐黑水寺,州判廳駐黃龍石堡鎮,領洛川、中部、宜君等縣。
民國元年(1912),廢鄜州設鄜縣,改州同為分縣,仍駐黑水寺。初屬榆林道,后改陝西省直轄。劉志丹創建南梁革命根據地以後,民國二十三年(1934)春,中共陝甘省委和陝甘工農紅軍在鄜縣北部、西部、南部相繼組建鄜甘、鄜西、中宜3個革命委員會。1935年11月,鄜西鄜甘兩個革命委員會聯合成立鄜縣蘇維埃政府,駐地北道德東村,中宜革命委員會改組為中宜縣蘇維埃政府,駐地由寺仙桃原村遷至張村驛。兩個中共領導的縣蘇維埃政府與國民黨領導的縣國民政府同存並立。
富縣地圖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陝甘寧邊區完成其歷史任務后,鄜縣於1950年歸屬陝西省延安分區專員公署。
1958年末,小縣並大縣,鄜縣與洛川縣合併。
1961年大縣划小縣,恢復鄜縣建置,隸屬陝西省延安地區行政公署至今。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為富縣。
富縣,位於陝西北部,延安地區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東靠黃龍山系與宜川、洛川接壤,南與黃陵相連,西隔子午嶺與甘肅寧縣為鄰,北緣丘陵溝壑與志丹、甘泉、延安接連。地理坐標界於東經108度29分30秒至109度42分54秒,北緯35度44分6秒至36度23分23秒之間。縣城古名五交城,以“三川交會,五路噤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距首都北京1305公里,距省城西安290公里,距延安90公里,與四鄰縣城距離分別為宜川100公里、洛川45公里、黃陵80公里、合水145公里、甘泉45公里。
富縣地域而言,東有洛河,西有葫蘆河,兩河流域之間的中心部位是以海拔1390.3米的北道德照八寺高地為“手掌”的“五指”原面:“拇指”太安原,長10餘公里;“食指”鉗二原,長20多公里;“中指”羊泉原,長30多公里;“無名指”北道德原(亦稱柳池原),長20多公里;“小指”雨家原,長10多公里,形成原如“五指”向南伸的地貌特點。洛河以東有交道原,葫蘆河西南有寺仙原和南道德原。原區北部為丘陵溝壑,縣境西部為土石低山,以及河流階地等不同的地形地貌。
富縣位於中緯度半乾旱地區,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多雨,冬季干寒。幅員遼闊,地貌類型多,氣候條件隨時空分佈差異較大,自然災害頻繁。年平均年總輻射量多13.16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多415.5小時,平均每天相差1.14小時。富縣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8~9℃左右,西部林區和其他稍山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多在7~8℃之間。境內年平均氣溫差異較大,最大差值可達2℃左右。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左右,其分佈有隨緯度增加而減少的趨勢。
富縣地表水年均徑流量為47568萬立方米,其中自產水徑流量10349萬立方米,過境客水徑流量37219萬立方米,年均降水總量239060萬立方米。洛河、葫蘆河均為過境河流。洛河在境內流長26公里,流域面積1124.5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35822萬m,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8.91m。葫蘆河在境內流長109公里,流域面積305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1746萬m,多年平均流量為每秒3.73m。洛河流域徑流模數為1.02公升/平方公里·秒,葫蘆河流域徑流模數為0.69公升/平方公里·秒;富縣平均徑流深為24毫米。兩河理論水能蓄藏量27268千瓦,可開發量為12534千瓦,可裝機容量為5451千瓦。
石油已探明原油儲藏量1743萬噸。直羅油田儲油沙岩發育厚50~90米,油氣顯示率為36%,油層物性良好。天然氣分佈在葫蘆河上游的直羅、河上原和富城鎮等地,儲藏量14.8億立方米,已試采開發。含油氣層的主要岩層是厚層塊狀沙岩和細沙岩,物性良好。直羅鎮葯埠頭天然氣,日產5151立方米,為高產氣井。煤儲量177.5萬噸,主要分佈在牛武、張村驛等地。石灰石,遍及丘陵山地,分佈廣藏量大,為縣辦水泥廠的主要生產原料。
除農作物外,境內有喬木、灌木、草木等野生品種繁多,資源豐富。喬木樹種主要有:白松、油松、刺柏、側柏、水桐、山楊、白樺、漆樹、青杠、白榆、遼東櫟等;鄉土樹種主要有中槐、香椿、臭椿、秋樹、楊樹、柳樹、榆樹、杜梨、桑樹、棗樹、核桃樹等。灌木林種主要有:山杏、山桃、枸子稍、水秋子、木瓜等。除家畜家禽外,境內有野生獸類30多種,鳥類70多種,昆蟲及其它200餘種。
名稱 | 面積 km | 直轄區域 |
羊泉鎮 | 133 | 羊泉鎮位於富縣西南中指塬腹地,轄28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 |
張村驛鎮 | 284.73 | 張村驛鎮地處富縣西部,轄16個行政村,68個村民小組 |
張家灣鎮 | 1241 | 張家灣鎮位於富縣西北部,轄18個行政村 |
直羅鎮 | 56 | 直羅鎮位於富縣西川距縣城52公里處,轄14個行政村,34個村民小組 |
茶坊鎮 | 201 | 茶坊鎮地處富縣縣城近郊,全鎮轄25個行政村 |
牛武鎮 | 31 | 牛武鎮位於縣城東部,轄17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 |
交道鎮 | 132.2 | 交道鎮位於富縣東部塬區,轄21個行政村,45個村民小組] |
吉子現鎮 | 74.41 | 吉子現鄉地處富縣中指塬南部,轄18個行政村,31個村民小組,22個自然村 |
寺仙鎮 | 31.7 | 寺仙鎮位於富縣西南塬區,轄13個行政村,33個村民小組, |
北道德鄉 | 161 | 北道德鄉位於富縣南部,轄17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42個村民小組 |
富縣
1964年,富縣共有15800戶,80849人,其中男性45261人,佔總人口的55.79%;女性35588人,佔總人口的44.21%;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26364人,佔總人口的32.61%;13歲以上不識字者31134人,佔總人口的38.51%;12歲以下未入學兒童23351人,佔總人口的28.88%;農業人口76685人,佔總人口的94.8%;有非農業人口4164人,佔總人口的5.2%。
1971年以後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出生率降低,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也相應降低。1972年,出生率為35.37‰,死亡率為10.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07‰;
1982年,富縣共有25320戶,其中家庭戶24917戶,集體戶403戶;總人口為121522人,其中男64087人,女57435人,性比例(男性占女性比例)為111.6%。受過高等教育的332人,佔總人口的0.27%;受過初高中教育的29856人,佔總人口的24.57%;有小學文化程度的39085人,佔總人口的32.16%;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37195人,佔總人口的30.16%;有學齡前兒童15054人。
1989年,出生2532人,死亡617人,出生率為19.7‰,死亡率為4.6‰,人口自然的增長率降為14.9‰。
2012年,富縣常住人口17.29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4.9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32‰,人口死亡率為6.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1‰;公安戶籍總人口19.13萬人,城鎮化率為52.0%。
徠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56900人,出生率10.56‰,人口自然增長率5.76‰。
新中國成立以後,糧食生產隨著生產力發展,生產條件的改善,在耕地面積逐步減少,人口逐年增加,人均佔有耕地逐年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畝產、總產卻在逐年提高。特別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的實行,極大地調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再加上科技興農,科學種田,使糧食生產在改革開放中有較快的發展。
1983年,富縣糧食總產首次突破億斤大關,人均生產糧超過千斤。1989年27萬畝糧食作物總產5641萬公斤,平均畝產208.9公斤,總產、畝產均創歷史最高紀錄,總產第六次突破億斤大關,單產首次突破200公斤大關。
2012年,富縣糧食播種面積41萬畝。其中,夏糧1萬畝,秋糧40畝,糧食總產量68568噸。水果面積達到42.3萬畝,產量9.8萬噸,其中蘋果40萬畝,產量9.3萬噸。2012年新建蘋果園3.02萬畝,大改形0.3萬畝,強拉枝24萬畝,巧施肥21萬畝,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9.5萬畝,建成市級示範園28個,實施果實套袋3.5億隻,培訓果農500餘場次,2萬人次。人工種草2.05萬畝,新發展各類養殖戶1015戶,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36個,新發展種草養羊示範點4個,建成良種牛繁育場1個。存欄牛6551頭、羊子6.2萬隻、生豬3.4萬頭、家禽25.4萬隻,出欄牛2037頭、羊子2.82萬隻、生豬2.5萬頭、家禽22.4萬隻,肉蛋奶類總產量2963噸。富縣累計完成人工種草26.8萬畝,發展各類養殖戶5400餘戶,建成並保留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63個。
2016,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含服務業)241647萬元,較上年增長4.9%,其中:農業產值219406萬元,增長5.2%;林業產值1999萬元,增長17.5%;牧業產值13729萬元,增長1.3%;漁業產值1238萬元,增長68.1%;服務業產值5275萬元,增長3.5%。
富縣太和山
擁有現代化廠房、設備的工業企業則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才由小到大,逐步發展。1970年開始籌集人力、資金,支持延安發展地方工業,在富縣牛武興建發電廠、化肥廠、水泥廠。富縣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也相繼建成了造紙廠、印刷廠、木器廠、磚瓦廠等一批工業企業。
1989年,境內有中央、省、地以及縣和鄉鎮工業企業53個,其中全民工業20個,集體工業33個;重工業23個,輕工業30個。1989年,境內全部工業總產值4004萬元,其中縣和鄉鎮工業總產值928.3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2.26倍,比1949年增長580倍;縣屬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提高到1989年的23%。
2012年,富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6.8億元,同比增長12.9%,其中:長慶油田公司完成產值74.3億元、杏子川採油廠完成產值22.6億元,園區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9.7億元,比2011年增長57.6%。杏子川採油廠生產原油80萬噸,比2011年增長10.8%,工業園區當年新增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82.99億元,年初計劃實施施工項目121個,其中續建項目15個,中小及未列入重點項目46個,60個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用於城市維護建設資金1.42億元,人均城市維護建設資金支出2331元。
2016,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2.11億元,增長9.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1.81億元,增長9.8%,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0.31億元,增長2.9%。生產原油16.2萬噸,原煤358.8萬噸。
富縣地處五路交通要地,古今商賈雲集。抗日戰爭時期,富縣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陝北的食鹽、甘草、皮毛、大麻等土特產品經富縣運往“白區”(國民黨統治區),“白區”的棉花、布匹以及軍用物資等又通過被稱為“小海關”的茶坊等地運回陝北“紅區”。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商業網點遍及城鄉,流通領域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更為活躍。
1989年,富縣商品零售總額3855.5萬元,比1978年的1906.48萬元增長一倍多,比1952年的87.01萬元增長43.3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2790.2萬元,比1978年的327.5萬元增長7.5倍。其中收購糧食610.4萬公斤,比1978年的441.5萬公斤多收169.9萬公斤。
2012年,富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8億元,比2011年增長16.5%,其中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14億元,增長19.7%,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44億元,增長15.3%,農村市場需求增速比城鎮加快4.4個百分點。
2016年,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84億元,同比增長63.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2243萬元,下降8.4%;第二產業完成投資927444萬元,增長73.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0793萬元,下降54.1%。
秧歌、芯子、平台、高蹺、旱船、竹馬、舞獅、龍燈等“社火”活動,古今流傳,既繼承優秀傳統,又隨時代潮流不斷增添新的內容。民間秧歌社火,多在春節和元宵節之間進行。新中國成立后,為歡慶五·一、六·一、十·一、元旦等節日,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也有鬧秧歌的習慣。陝甘寧邊區時期,以至新中國成立后農業合作化運動之前,農村一般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同樂社”(意為大家同樂)。因此,村民稱春節文藝活動為“社火”或“紅火”,習慣口語加“鬧”字,而成為“鬧社火”或“鬧紅火”。
民歌
民歌,一般一曲多段詞,詞的結構大致是4句一段,或多句一段;有五字七字句或八字句九字句不等;長短句也有,但不多見。體裁大致可分為歌謠體和敘事體,有的並具有詩章與故事情節等特點。語言大多為口語化、大眾化,通俗易懂,樸實無華,鄉土氣息與生活氣息相當濃厚。內容多為表述歷史故事和現實生活。
剪紙
剪紙工藝,歷史悠久,作品古樸、純厚、豪放、內含。有的剪紙相當精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其類型可分為窗花、枕花、領花、鞋花、炕圍花、碗架花、頂棚花等等。其內容多以人物、動物、花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為題材。
彩陶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亦稱彩陶文化。其遺址有:交道鄉交道村東側遺址;洛陽鄉西延鐵路西側明義溝遺址;吉子現鄉西屯么遺址;茶坊鎮袁家坬、紙坊、黃甫店遺址等。從地域來看,主要分佈在洛河與葫蘆河沿岸,原面地區比較少。其中西屯么遺址,1988年4月普查發掘,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文化層距地面1米。出土文物有長13厘米、寬9.5厘米的黑玉石斧等石器以及紅色彩陶、灰色彩陶等。鑒定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魏惠王十二年(前358),魏國命大將龍賈自今華縣沿洛河北上至上郡(今榆林魚河堡)修築長城御秦,並在雕陰(今茶坊鎮黃甫店村南西側)建造城池,駐軍10萬防守。今富城區監軍台村野狐溝北坡有遺址,東起交道小原子,西臨洛河,最明顯處長約70米,高5米。一般高度在2米以上,沿山頭向東北方向延伸。
古道遺址
秦直道遺址
富縣境內有包茂、青蘭、西延三條高速,210、309兩條國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設的西延高鐵三條鐵路,形成了“六縱二橫”的交通路網。有高速出口7個,火車站3個,是陝西省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382.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486公里(包茂高速富縣段全長47.5公里,於2015年11月建成通車。青蘭高速富縣段全長85.986公里,於2010年10月建成通車。西延高速富縣段全長51公里,於2006年10月建成通車);國道170.466公里(210國道富縣段全長40.8公里,309國道富縣段全長129.666公里);縣道5條143.7公里;鄉道10條231.7公里;通村公路206條632.27公里。全縣行政村通油路實現全覆蓋。
1989年,富縣公路通車里程701.8公里,15個鄉鎮的228個行政村通汽車,占行政村總數的94.2%。擁有機動車1756輛,客運周轉量320萬人/公里,貨物周轉量328萬噸/公里。
2012年,富縣客運量585萬人,旅客周轉量13581萬人/公里;貨運量366萬噸,貨物周轉量46915萬噸/公里。
2016年,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354.63公里,其中幹線凈長346.55公里,直線凈長348.861公里。2016年,載貨汽車20輛,客運汽車69輛。
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為1177.37公里(不包括高速公路),其中:國道2條169.7公里(210國道42.8公里、309國道126.9公里),縣道5條143.7公里,鄉道10條231.7公里,通村公路206條632.27公里。全縣通油路、水泥路行政村241個(按原來全縣241個行政村統計),已實現全縣行政村通村率100%。縣境內有3條高速公路,總里程為176.85公里,其中包茂高速富縣段全長43公里,於2006年9月建成通車,富縣段出口位於史家坪村;青蘭高速富縣段全長87公里,於2010年9月建成通車,富縣段出口位於袁家村;黃延高速第二通道富縣段全長46.85公里,2015年11月建成通車,富縣段出口位於任家台村。
截止2017年年底,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354.63公里(包括高速公路),309國道富縣境內126.9公里,210國道富縣境內42.8公里,縣道5條(其中包括富寺路、香黃路、吉洛路、舊牛路、羊南路)143.7公里,鄉道10條(其中包括城洛路、任張路、侯王路、富鉗路、南牛路、太平路、瓦張路、洛峪路、直上路、蘭李路)231.7公里,村道206條632.27公里。全縣行政村油路、水泥路通暢率達到100%。
2017年6鎮1鄉1辦事處的112個行政村通客車(共有建制村115個),占行政村總數的97%。
2017年,富縣客運量17.96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436.8萬人/公里;貨運量16萬噸,貨物周轉量1280噸/公里。
2017年,年運送旅客568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704萬人/公里。
富縣局景
陝甘寧邊區時期,1940年縣設衛生所,並在區鄉所在地組建醫療合作社。新中國成立后,面向人民群眾的醫療機構逐步發展壯大,並擁有現代化的診斷儀器和基礎設施。
1989年,境內有醫療機構25個,其中縣醫院1個,地段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10個,職工醫院3個,廠礦企業衛生所(醫務室)6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共有病床389張,建築面積2.56萬m。
2012年,富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6個,村級衛生室213所,衛生技術人員630人,其中執業醫師122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6人。完成了4家縣級醫療衛生單位、4所鄉鎮衛生院、8個新型社區和2所村級衛生室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44815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縣、鄉醫療機構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80%和85%。
2016年,全縣衛生機構19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單位10個,鄉鎮衛生院9個,床位608張,衛生技術人員738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46人。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鄜州建成雕陰書院,設有騎射圃,供武學生員騎馬射箭。
陝甘寧邊區和新中國成立初期,軍民的體育活動大都在學校的小操場舉行。
1975年,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城區沙梁修建體育場,1978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縣體育場佔地4570m。其中田徑場地約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設有400米標準跑道;籃球場地約佔五分之一,並建有燈光球場;另有辦公和職工福利等設施。1986年6月,自行車運動會在富縣舉行以後,陝西省體育運動委員會決定富縣為陝西省自行車運動訓練基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兩層小樓房1棟,使縣體育場的福利設施面積增加到將近1000m。
1989年,富縣有大小不等的體育活動場地100多個。其中縣一中、二中、職業中學和長慶石油勘探局陝西開發公司職工子弟學校、國營陝西省槐樹莊農場職工子弟學校以及部分鄉鎮初級中學、完全小學的體育場地較為寬大正規外,其它均為一般的籃球場、操練場等。富縣有標準籃球架308付,單雙杠214個,乒乓球台300多個,桌球100多個,標槍、鉛球、鐵餅、手榴彈500多個,還有足球門、跳高架、健身架、杠鈴、小口徑步槍、海綿墊等體育器材,總價值約計15萬餘元。
2012年,富縣在延安市第五屆運動會,共派出56名運動員參加舉重、柔道、田徑三個項目的比賽。以20金、32銀、33銅共838分的總成績名列全市第一。獲得單項團體獎牌6個,體育道德風尚獎牌2個。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富縣各區鄉全部通郵。1956年肩挑步班全部更新為自行車投送。1957年單程自行車郵路463.2公里,投送信函、包裹8.21萬件,公文744件,匯票3500張,報刊雜誌發行量2.88萬份。1976年改為茶坊-羊泉-張村驛-直羅-張家灣汽車郵班。1979年改為茶坊-羊泉-張村驛、茶坊-直羅-王家角-河上原兩個汽車郵班。
1989年,境內郵路總長度1310公里。投遞人員涉及242個行政村,377個學校,1430個固定投遞點,全年投遞函件36.5萬件,包件0.5萬件,匯票2.4萬張,報刊發行量228萬份。
2012年,富縣郵政業務量收入423萬元,下降9.1%;電信業務收入1960萬元,增長8%;通訊業務總收入10783萬元,增長3.4%。固定電話用戶1.7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持卡17萬張,網際網路用戶7613戶,有線電視入戶率40.7%。
2016年,郵政業務收入463萬元。
富縣春雨中學
2011年,富縣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100%,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中入學率達到75%。鞏固率小學100%,初中98%以上。學前一年入園率99.8%,學前三年入園率82.1%;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11年高考上線率較上年有一定回升,高考一本以上138人,二本以上411人,三本以上965人,高職以上1515人。
2012年,富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8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教中心1所,初級中學6所,小學20所。有在校中小學生共23079名。有幼兒園38所(民辦26所),有學前及在園幼兒8040名。有在職公辦教職工2080名。教育重點建設項目7個,分別為安塞縣第三小學、縣第三幼兒園和沿河灣、磚窯灣、招安、建華、化子坪等5個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概算總投資12500萬元,新建校舍面積38000㎡。新建項目按照省頒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標準規劃設計。全年共救助高中貧困生1210人,人均1500,救助資金181.5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80名,資助資金16萬元;辦理大學生生源地貸款750人次,累計發放貸款金額450萬元。2012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1264人,高職(大專)1897人,初中畢業升學率達到91.1%。
2016年,全縣各類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79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6所、小學26所,幼兒園46所(民辦2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縣在校高中學生2479人、初中4152人,小學9339人、在園幼兒7501人。2016年,全縣各類教職工2135人,其中專任教師1605人。
寶室寺銅鐘
國家一級文物。原為古鄜州(現名富縣)寶室寺梵鍾,鑄造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以誕生最早而享譽天下第一古鐘的美稱。銅鐘高1.55米,腰圍4.20米,蓮花幾何紋和葵文組成的寬頻條紋把鐘體分為三部分。由上至下,上部三面各鑄一飛天。中部每面鑄一朱雀。底部三面,兩面各鑄一青龍,另一面鑄有318字的陰刻正書銘文一方。
柏山寺
石泓寺石窟
八卦寺塔群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屬於陝甘寧片區。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