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縣地花鼓

湖南花鼓戲的前身

南縣地花鼓是湖南省南縣的一種傳統舞蹈,為湖南花鼓戲的前身。

南縣地花鼓起源於清代嘉慶三年(1796),它是在民間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以其樸實粗獷的動作、明快高亢的音樂、活潑自如的表演、濃郁的生活氣息、獨特的藝術風格,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

2006年5月20日,南縣地花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創作背景


南縣地花鼓”起源於清代嘉慶初年,是南縣人民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從民間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的基礎上演化而來。湖南的長沙花鼓戲就是在這種地花鼓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南縣“地花鼓”的啟蒙期是對子地花鼓。它的發展期為清代嘉慶年間,當時,南縣北河口、牧鹿湖等鄉鎮馬戲團盛行,后與對子地花鼓揉合,演變出了一種新的民間藝術形式,即竹馬地花鼓。清代道光年間,境內垸落雛成移民紛至沓來,鬧元宵、慶中秋加圍龍與之吻合,便把南縣“地花鼓”推向了興旺時期。解放后,歡慶土改和合作化人民公社成立的慶典,把地花鼓推向了發展的鼎盛時期。

作品鑒賞


表演形式

南縣地花鼓動作樸實粗獷、表演活潑自然、生活氣息巴釅、藝術風格獨特,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
南縣地花鼓劇照
南縣地花鼓劇照
南縣地花鼓形式多種多樣,根據史料記載,共有對子地花鼓、竹馬地花鼓、圍龍地花鼓、蚌殼地花鼓、板凳地花鼓五種形式。現除了蚌殼地花鼓、板凳地花鼓已失傳外,完整保存留下來的還有“對子地花鼓”、“竹馬地花鼓”、“圍龍地花鼓”三種表演形式。
對子地花鼓
南縣地花鼓演出照片
南縣地花鼓演出照片
“對子地花鼓”也稱“單花鼓”,角色為一旦一丑,起源時的旦角和丑角都是男人妝扮的(后發展為一男一女)。丑角以紅綢巾系辮子或戴草帽蒂子(將草帽剪得只剩個頂子)、砣帽、酒蒂子(帽型像酒罈的沙包蓋子)為頭飾,身著一套淺藍色或深黃色、黑色服裝,手拿芭蕉扇、紙扇、或綢扇為道具,在兩眼和鼻子上划三道白粉,看起來像個“小”字,故稱小花臉。旦角頂綢帕、搭系手巾,或扮仙頭(用黑布仿製黃花少女的捲髮並配有鮮花的古典髮型)、巴巴頭(按古時妝扮的一種髮型),插紅、黃色飾物,身著一套用綢子和被面布料做的大紅色衣褲或衣裙,手拿絲織紅綢或紅布手帕、酒杯為道具。二人載歌載舞,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姐”、“採茶”、“插花”、“扇子調”、“送財歌”等十多種曲調、詞意表演玩“套子”轉“窩子”,特別是注重用扇子和手帕子來表達人物的情緒與性格。
竹馬地花鼓
“竹馬地花鼓”是在“對子地花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丑一旦的服飾妝扮與歌唱內容、表演程式與“對子地花鼓”基本相同,但在表演程式上加了走“8”字,挽“雲手”,走“磋步”等“套子”,要求手、眼、身、法、步有機地結合,特別是另增加主人公必須是騎馬武士妝扮,頭戴紅色仙頭或戴白色禮帽,身穿白色或紅色武打衣,手持馬鞭,肩背或腰挎竹制鋪上各種顏色的彩竹馬,與地花鼓的丑、旦穿插配合表演,有的還配有翻筋斗的馬夫,多的時候用過十匹馬,一般也有三五匹馬,走“8字繞圈子,玩套子,以表現威武場面。
圍龍地花鼓
“圍龍地花鼓”是場面最壯觀的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與對子地花鼓略有不同,更加豐富,進門有送財,出門有辭東,有圍龍、舞龍配合表演,龍頭龍尾聯接十一節或十三節龍把子,配合地花鼓舞齣戲珠、起井、盤柱、頂蝴蝶、睡羅漢等套式,或擺出五穀豐登字樣,通過豐富套路渲染喜慶和吉祥氣氛。

表演特徵

南縣地花鼓在自身的形成和發展中,以其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深受群眾喜愛。它作為湖區人民過年過節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不論是吹奏樂還是打擊樂,不論是演出的服飾還是藝術形式,不論是手、眼、身、步的藝技還是演員專用手帕、花扇的運用,都規範在固有的表演程式中,呈現出四大基本特徵:
一是表演技藝講究規範。首先是鑼鼓牌子的規範。地花鼓的鑼鼓,一般是“長槌”轉“橋鈸”然後“挑五捶”進嗩吶吹過門,專用曲調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妞”、“採茶”、“插花”、“扇子調”、“送財歌”。祖師爺是怎樣唱的,師傅、徒弟一代傳一代,傳承不走樣。其次是唱詞的規範。“地花鼓”的唱詞一直保持著以七字句為主體,每句七字,四句為一段,音節為“二二三”。如“正月望郎正月正,雙腳跌跪妹跟前,十指尖尖來扯起,娣妹過的什麼年”。學起來易記、聽起來爽口、看起來活潑。再次是動作規範。地花鼓的動作還見功底,丑、旦的手腳功夫十分講究“三節”、“六合”的運用。手分“梢、肘、肩”三節,腳分“梢、滕、胯”三節,頭分“頭、腰、胯”三節,表演時必須做到三節協調。“六合”分“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就是要求演員在表演時做到精氣神三者柔合;“外三合”就是外在的動作協調,神形兼備。把生活中的“開窗”、“搬凳”、“倒茶”、“搖槳”、“插秧”、“跨溝”、“打傘”、“望月”、“騎馬”、“牽年”等動作規範於藝術動作之中。
二是表演形式十分豐富。南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表演的演員少則兩人,多則五六人、七八人、十幾人、幾十人。表演的服飾有白色的、紅色的、黃色的、蘭色的。表演的道具有花扇、手帕、板凳龍、長布龍、稻草龍、蚌殼、竹馬、馬鞭、酒杯、筷子。演奏的樂器有堂鼓手鼓、漢鑼、大鈸小鈸雲鑼碰鈴、嗩吶、大筒等,歌唱的曲調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採茶調”、“辭東歌”等。特別是表演的形式十分豐富,有“對子地花鼓”、“圍龍地花鼓”、“竹馬地花鼓”還有“板凳龍地花鼓”、“蚌殼地花鼓”等。“對子地花鼓”在每一個場面既可以出現一對丑旦,也可以出現多醜多旦場面,至於“竹馬地花鼓”、“蚌殼地花鼓”、“圍龍地花鼓”的表演則是異彩繽紛、各具特點。“雙龍戲珠”、“漁翁戲蚌”、“竹馬戲芳”,場面壯觀、威武,氣氛強烈、高昂,讓人們享受勞動之後的愉悅。
三是調式和板式簡潔。地花鼓的常用曲調雖然不少,但調式和板式都不怎麼繁雜。這是因為地花鼓表演動作的簡潔,也就形成了其聲腔固定板式節奏的簡潔。如“十二月望郎”、“拖板凳”、“送財歌”等,曲調結構上都是平衡對稱,每四句為一組,每一句為四個小節,包括最後八個小節的花腔也是四個小節為一句,總體上可規納為方整性的平衡對稱結構。這種聲腔結構便於記憶,無論唱多少段,反正每段是四句,每一句是四個小節。依照唱詞的情、聲、音、字等有機的結合,形成固定的板式(節奏型)以表達填詞的規律。小旦、小丑可以依據每段唱詞的內容以適合人物思想感情,動作不斷變化,在“內窩花”、“外窩花”走“8”字的基礎上加入“左擺右擺”、“前進後退”、“探海”、“劈岔”等大量的簡潔動作,表演更賦予審美價值。但任何錶演程式和表演技巧又未脫離其調式和板式的簡潔性特徵。
四是演出的場地和曲目比較靈活。逢上大節,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地花鼓的隊伍也來湊熱鬧了。只見丑角牽著旦角踏著鑼鼓的節奏走村串戶,東家屋裡有屋場,就在屋場上耍,東家屋裡是打魚的,就在漁船上玩,下雨天東家搬出扮桶或方桌,小丑小旦就在扮桶或方桌上打起花鼓來。看的人多,光打一個“十二月望郎”是脫不得符的,東家在桌上或板桶上加一條板凳,“地花鼓”就加演“拖板凳”。東家若是在屋檐下或在漁舟停靠處樹起一根竹桿掛著煙酒,“地花鼓”就得加演“辭東歌”,然後,小旦站在小丑的肩上,去摘取東家賞的彩禮。至於“竹馬地花鼓”和“圍龍地花鼓”就更受群眾歡迎。東家要為馬和龍挂彩,玩“套子”耍“合子”都放鞭子、打“包封”。總之,“地花鼓”機動和靈活的形式,把喜慶與歡樂送到了千家萬戶。

分佈區域


根據普查掌握的資料,南縣地花鼓主要分佈情況是:南洲鎮、烏嘴、中魚口、游港、三仙湖、下柴市、八百弓等地區(主要是對子地花鼓、圍龍地花鼓)。北河口、牧鹿湖、浪拔湖等地區(主要是竹馬地花鼓)。

瀕危現狀


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文化信息的傳播與衝擊,地花鼓這種民間文化現象逐漸被現代文明所淹沒。
2.由於生活習慣、審美情趣發生了變化,地花鼓的基本隊伍已逐年瓦解。就我們掌握的信息,能夠完整地演繹地花鼓的傳承人僅有楊梓貴、薛正民兩人,而且都年近八十高齡,情況十分堪憂。
3.由於沒有建立相應的保護、搶救機制,地花鼓藝術仍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無人傳授,無人求學,就連我縣的十多個民間花鼓戲職業劇團也沒有地花鼓演繹人才。搶救、保護、傳承工作迫在眉睫。

歷史傳承


藝術價值

近幾年來,專業人員通過對地花鼓的調查、發掘、考證證明,南縣地花鼓經過200多年的發展,這種民間藝術深深紮根在人民群眾之中,它直接影響和推動了湖南花鼓戲的發展。
南縣地花鼓照片
南縣地花鼓照片

學術價值

南縣地花鼓根據省專家們認定,屬於中國民間舞蹈類。
①它的舞姿優美,活潑詼諧,動作規範,貼近生活。
②它採用的曲調豐富,演奏採用吹奏樂和打擊樂合奏,曲調有“十二月望郎”、“十月看姐”、“採茶調”等十多種曲調。
③它所表現的內容大多都是表現勞動人民在現實生活中的勞動場景和男女愛情生活。

實用價值

①發掘、搶救和保護地花鼓,對於振興民族藝術,弘揚民族文化,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服務於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必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②南縣地花鼓已經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正在申報國家級保護名目,這是一個大好機遇。黨的十七大報告十分重視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這是一個大好時期。把地花鼓做大做強,實現地花鼓搭台,經濟唱戲,對於宣傳南縣,推介南縣,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必將產生很好的宣傳作用。

申遺介紹


所屬地區:湖南·益陽·南縣
文化遺產名稱:南縣地花鼓
遺產編號:Ⅲ-9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益陽市南縣
遺產級別:省

相關新聞


2015年南縣“文化惠民進萬家”系列鬧元宵活動演齣劇目:
南縣地花鼓《十二月望郎》《鬧五更》《羊兒三子調》《蚌女之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