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東峰鎮的結果 展開

東峰鎮

福建省建甌市下轄鎮

東峰鎮為地名,這裡指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位於福建省建甌市東部,轄有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個良種場。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30260公頃,常住人口30220人。

歷史沿革


東峰鎮
東峰鎮
早在約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時屬七閩地。南宋建安墩人(今東峰桂林村)謝璧,於宋理宗開慶元年登第六名進士被選為附馬,南宋德佑六年,謝璧抱病統率1.7萬人北上抗金,寫下東峰光輝歷史。1913年東峰為建甌縣東區永和鄉,1941年至1947年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東南訓練班、東南電訊班曾辦於此。
建國初為福建建甌第一行政公署、建甌縣第三區,1958年改東風公社,后更名東峰公社,1984年建鎮。1997年,面積475平方千米,人口5萬,轄東峰、南源、大漈、井岐、長溪、坤口、記源、桂林、大房、坪林、霞鎮、東山下、東溪口、銅場、楊梅、裴橋、長源、嵐下、溪東、吳林、石呈、江壋、漈下、後房、湍下25個村委會和東屯居委會。溪東、吳林、石呈、江壋、漈下、後房6村析出設立順陽鄉。

行政區劃


下轄居委會、村轄區代碼下轄居委會、村轄區代碼下轄居委會、村轄區代碼
東屯居委會350783108001風山居委會350783108002楊梅村350783108201
裴橋村350783108202長源村350783108203嵐下村350783108204
湍下村350783108205東峰村350783108206南源村350783108207
大際村350783108208井岐村350783108209長溪村350783108210
坤口村350783108211記源村350783108212桂林村350783108213
大房村350783108214坪林村350783108215霞鎮村350783108216
東山下村350783108217東溪口村350783108218銅場村350783108219
良種場350783108501

地理環境


境內以低丘陵為主,東峰鎮為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300天,年平均氣溫18.9℃,降雨量1606毫米,平均海拔110米。境內以低丘陵為主,溪河縱橫,水系發達。

區域概況

東峰鎮在福建省建甌市內地理位置
東峰鎮在福建省建甌市內地理位置
建甌市東峰鎮位於福建省建甌市東部,鷲峰山脈西面,與東遊、玉山小橋、小松、龍村、順陽六個鄉鎮相鄰,因當時境內有鳳凰山、龍頭山、九仙山三座名峰故名。省道甌政路貫穿全境,方圓302.6平方公里,轄有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個良種場。
東峰鎮,舊稱東屯。距城25公里。東經118°22′~118°42′,北緯26°57′~27°13′。東與東遊鎮相連,南與小橋、玉山鄉毗連,西與芝城鎮接壤,北與小松、龍村鄉交界。總面積474.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98萬畝。宋代,東峰屬原祐鄉吉苑裡。明朝改屬永和鄉吉苑裡。民國2年屬東區永和鄉吉苑裡。民國22年劃歸東遊區(2區)管轄。民國32年設立東峰鄉。1949年解放后,設立第三區公所。1952年改為第九區,1958年成立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改名東峰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鄉(鎮),成立東峰鎮人民政府,駐地在東屯。1988年下轄1個居委會,24個行政村,2個良種場,124個自然村,200個村(居)民小組,1.04萬戶,4.74萬人。

自然資源


東峰鎮
東峰鎮
境內溪河縱橫,水系發達。該鎮農村產品資源豐富,素有“林海糧倉”之稱,截止2009年11月,擁有山地30.59萬畝,其中有林地26.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7%,木材蓄積量達92.5萬立方米,境內設有記源采育場和小橋采育場部分工區,每年為國家提供木材2-3萬立方米,是閩北主要林區之一。
該鎮礦產資源也很豐富,截止2008年8月已探明的有銅、鉛、鋅、鋁、鐵、銀、鎢、煤、金、砂鉬、石英、花崗岩等,銅場礦山為全市最大的多金屬礦,其中銅礦為全省第二大銅礦。

人口數據


總人口37189
19466
17723
家庭戶戶數10028
家庭戶總人口(總)36730
家庭戶男19193
家庭戶女17537
0-14歲(總)9162
0-14歲男4877
0-14歲女4285
15-64歲(總)25609
15-64歲男13380
15-64歲女12229
65歲及以上(總)2418
65歲及以上男1209
65歲及以上女120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5690
2017年,常住人口30220人。

經濟建設


該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雙層經營體制,深化農村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結合實際情況,提出“茶果優勢、挖潛力,沿河沿路抓開發,工貿流通建市場,人才科技創效益”的發展戰略,把握機遇,加快發展,全鎮兩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績。
截止2006年,該鎮山地30.59萬畝,其中有林地28.2萬畝,木材蓄積量92.52萬立方米;水田4.66萬畝,年產糧食21119噸;水果23165畝,產量27575噸,其中柑桔19706畝,產量26500噸;茶葉12806畝,產量820噸。2006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0456萬元,工業總產值27550萬元,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20695萬元;財政收入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98元。
東峰鎮
東峰鎮
該鎮積極探索山區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路子,營造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成為農業結構優化、鄉鎮企業崛起、商貿流通興旺、科技含量提高、基礎設施完善的經濟強鎮。農業上,圍繞“打造綠色生態、規模高效現代農業”的目標,確立了糧、茶、果、菜、林、竹、菌、牧八大主導產業,建立了以蘆柑為當家品種的萬畝優質水果、以北苑御茶和百年矮腳烏龍為特色的萬畝茶葉和以坤口、井歧、桂林村為主的萬畝蔬菜及東山下、大際村為主的萬畝毛竹基地。工業上,建設了省級蓮花坪工業園區、北苑工業平台和桂林工業小區等三個工業開發區,培育了華宇竹業、中銘茶業、金田木業、江源食品、天健光學、成龍茶廠等龍頭企業。商貿流通上,先後建成了閩北峰歧果蔬中介批發大市場、坤口大棚蔬菜交易市場、桂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農副產品交易場所,促進全鎮農副產品流通銷售。在集鎮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上,先後建成了建甌市鄉鎮佔地面積最大的“北苑公園”和佔地7100多平方米的融防洪、群眾休閑、娛樂、健身於一體的多功能“江濱公園”,集鎮南橋街、直街、環鎮路三條商貿街聯成一體,改善了鎮容鎮貌,帶動了第三產業;優先發展教育,擁有12年制教育服務網路,教育質量在建甌市名列前茅;積極引進新技術和人才,工農業經濟增長依靠科技進步因素達75%。

社會


基礎設施

該鎮1996年完成集鎮農貿市場基建工程,建成行動電話接收基站一座,日產3000噸的集鎮自來水廠整改全面完工。1999年接通全鎮二十個村(場)程式控制電話並擴容到4500多門。截止2008年5月,該鎮有小(二)型以上水庫6座,總庫容達1976萬立方米,引水工程300多處,有效灌溉面積4.5萬畝。東河片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總量43.8萬立方米,需投資4100萬元,工程完工後,可滿足灌區5.6萬畝農田灌溉和工業、生活用水需求。第一期工程於2001年初完工,投入資金415萬元,完成渠道防溢工程22公里,除險加固工程7.4公里,第二期工程正在勘測設計中。2000年建設成建甌市鄉鎮級佔地面積最大的北苑公園。1998年集鎮由每月一墟改為每月三墟,集鎮所在地規劃建設南橋街、直街、環鎮路三條商貿街。並且先後建立閩北柑桔批發大市場、峰歧果蔬批發市場、桂林農貿批發大市場、坤口大棚蔬菜簡易市場等一批交易市場,促進全鎮農副產品的銷售。2003年1月1日對蓮花坪工業園區一期1200畝推土、排污、排水管網、水泥路等“六通一平”開始建設。

教育

在科教文衛事業方面,1994年該鎮被省政府授予“教育強鎮”光榮稱號,1997年順利通過了省“兩基”驗收。截止2009年11月,該鎮有村完小20所,在校學生4911人,教師254人;中學2所,有學生3648人,教師職工213人,該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進一步得到發展。1982年創立了南平地區首家鄉鎮文化中心,佔地面積12800平方米,擁有設施70餘萬元,現有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6座,村村安裝了閉路電視,家庭電視機普及率100%,1996年在閩北首家實行市、鎮、村三級電視光纖傳輸聯網,開播了26個電視頻道,同年6月順利通過了省科技示範鄉鎮的驗收。衛生設施不斷完善、醫療水平進入創一級甲等醫院的行列,計劃生育摘掉後進的帽子,全鎮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該鎮文化站創辦於1980年3月,(是建陽地區第一個創辦集鎮文化中心的鄉鎮)。現主要設施有,一棟磚混結構,建築面積980平方米的二層綜合文化活動樓。內設有電視廳,圖書室,報刊閱覽室、棋藝室,書畫工作室,成人文化教室,資料室,乒乓球室等。一座配有35毫米放映座機的電影院,一個標準籃球、羽毛球綜合體育場,一處五件套體育健身器材大眾健身場。文化站堅持開展文化體育及陣地活動。每逢“五一”、“七一”、“十一”春節等重大節日都組織籃球、羽毛球、乒乓球、中國像棋等體育比賽及謎語競猜,方言故事等,每年都組織舉辦一至二次文藝演出,各項活動有聲有色受到群眾的歡迎和上級領導的表彰。於1981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農村文化藝術工作先進集體”,1991年10月再次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先進文化站”稱號,八二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1991年被省文化廳列為省“繁榮社會文化芳草計劃示範點”,先後多次被省、地市文化部門評為文化體育先進集體,特級文化站、百強文化站和文化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文化


國民黨東南訓練班簡介

東南訓練班全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東南特種訓練班”。是個綜合性的特務訓練班,開辦有東南訓練班,第七訓練班和電訊班,共三個班,歷時六年,三個班共培訓學生二千多人。東南訓練舊班址分別設在東峰、桂林、井歧三個村的廟宇和祠堂。
第七訓練班全稱為“中美合作第七訓練班”和東南訓練班班址均設在東峰中心小學(舊祠堂),課程主要有情報、行動、爆破、郵檢、政工五個科目。東南訓練班於1941年9月開學,1944年4月結業,受訓約860人。第七訓練班於1944年8月開學,1945年10月結業,學員800多人,電訊班全稱“軍事委員會辦公廳電訊人員訓練班東南第一分班,班址設在井歧村,於1944年8月開學,1946年9月結業,學員約450人。電訊班分學科班和本科班,學科班課程有政治、軍訓、國文、英語、數學、物下、化學、體育、音樂。本科班課目有電機常識、無線電、電台架設、無線電機維修、情報學等。
以上三個特訓班均由戴笠(中將)兼任班主任,機構所屬各組長、負責人等均由少校以上各軍統骨幹擔任。
東南訓練班設監獄和巡迴大隊於桂林矮廟,同時還設有中美合作所美軍顧問招待所於東峰大廟。
學員結業后大多分配在交通警察總隊,國防部技術室,保密局總台及各地情報站、別動隊、郵電部門等任職。東峰訓練班的演練過程和歷史事實,為建甌的歷史、政治、文化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見證。

特色產品

該鎮土特產品繁多,盛產茶葉、柑桔、西瓜、甘蔗、梨、桃、李、楊梅、板栗、香菇、木耳、蓮子、油柰、薴麻、薏苡、油桐籽、山茶籽、筍、松脂、淡水魚等30多種。其中茶葉古今盛名,馳名天下的“北苑御茶”即產於此,在北苑茶園舊址發現的一塊摩崖石刻“鑿字岩”介紹了北苑御茶生產的盛況。1990年東峰精製茶廠生產的閩北一級烏龍創福建省優質產品,並出口到日本和東南業各地區。1995年4月份省電視台拍攝了“北苑茶歌”音樂電視弘揚該鎮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