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社區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轄村

在青島嶗山深處,有一處比美世外的村落,叫做棉花村。棉花村不產棉花的,依山傍水的小村落遍植果樹,水土的原因,這裡的櫻桃、杏子特別甜美。春季花開遍野,夏秋果實累累,景色宜人,農家宴衛生乾淨口味十足。

人口民族


棉花社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街道駐地東約10公里,四面環山,只有一條道路可通往王沙公路與空港路。全村擁有可耕地730畝,其中村內300畝為山嶺薄地。其餘400餘畝大部分在即墨留村及三里庄一帶。2004年9月,棉花村村委會改為棉花社區居委會。全村現共有306戶,1012人。
棉花村
棉花村

文化


村名由來

相傳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趙氏從雲南遷至即墨城西瑩上,又遷此地定居。據老年人講,明末黃家善的後代二世孫從即墨遷此看管黃家瑩地逐成小莊園,簡稱小庄。清末又有王氏從紙房村遷此入籍。其餘如仲、孫氏等分別從不同地方遷此定居。因村處于山花綿延的山澗之中故名“綿花”。《即墨縣誌》七鄉村莊圖示:“綿花”,后演化為棉花村。

經濟


改革開放后,村民們利用山區優勢,發展果樹600餘畝,10萬多株,年產量40萬公斤,主要品種有大紅杏、梨、柿子、大棗、山楂、板栗、大櫻珠和引進的紅燈、烏克蘭,個大、色艷、可口。棉花村底下蘊藏著獨特豐富的礦泉資源,自1984年以來,棉花村飲料廠已發展至6家,年生產優質水30多萬噸,銷售全國各地,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其中東嶗水業有限公司和青島嶗雲飲料有限公司在青島市飲料行業屬知名企業。2002年,村有企業9家,加工業、飲食服務業、養豬、養牛專業戶22家,湧現出理髮、浴池、維修、縫紉加工和搞建築的專業戶。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13486萬元,可支配財力100萬元,人均收入5530元。
棉花村
棉花村

村居建設

為發展經濟,村民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斷開闢進村路。1977年,全村投入勞力10萬個,利用兩年時間,開山劈嶺拓寬了路面。後於1993年春,在上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300多萬元對路面進行了加寬,並以瀝青硬化。進村路寬達10米,總長10餘華里,已開通到城陽區城的公交車。進村路兩側新建樓房20多棟。社區自然環境優美,被譽為“天然氧吧”,是“惜福生態游”重要社區之一。近幾年,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積極開發旅遊事業。於1999年投資30萬元在圍子頂上築涼亭,鋪設了1000多級的上山觀光石級路,供遊人登山遊覽。

社會


1986年投資35萬元,建起棉花村學校教學樓,后又投入5萬元完備教學設施,改善辦學條件,並每年投入2萬元用於教學器材的補充。為保障村民生活,自1992年起每年補助1.6萬元,為村民辦理養老保險。2003年,根據城陽區政府和惜福鎮街道關於社會養老保險實行統籌的文件精神,全村666人辦理了投保手續,參保率為91.4%,共投保險金額1151259元,其中集體每年投入62萬元。2004年,有515人辦理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81%;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999人,參保率100%。
棉花村
棉花村

特色欄目

風景秀麗的棉花村,坐落於嶗山著名三標山西南麓,環繞以奇川異石,更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三標山下有一廟檯子遺址。相傳,很早以前,廟內只有和尚與弟子二人。有一年,每當老和尚外出,就有一個小姑娘來與小和尚玩耍。后被師傅發現,即叮囑徒弟:她再來時,你把紅線球用針別在她後背的衣服上。徒弟照辦了。結果順著紅線繩找到了一棵大人蔘。師徒二人小心翼翼將其挖出后,回廟裡洗凈燉煮。此時,師傅有事又要外出,叮囑徒弟,一定等他回來才開鍋。可徒弟被人蔘的香味誘惑,把參偷吃了。師傅回來大怒,操起扁擔就打,結果徒弟卻飛走了,一氣之下,把鍋里的湯餵了狗,狗也飛走了。師傅一看,湯也有用,就把鍋刷了刷也喝了,但總飛不起來,力氣卻大增。他用扁擔串起廟宇,背上就走,準備去仰口,途中被山撞掉了兩個廟角,最後身疲力乏,扔在了馬鞍石的北頭。至今,還有些殘磚亂石堆在那裡。那撞掉兩廟角的南掉角山、北掉角山仍在展示它們的雄姿。“鷹嘴石”、“官帽子石”、“響水流子”、“芍藥澗”等傳說一直流傳到今天。

獲得榮譽


2021年4月20日,被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為首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