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活幼口議

《活幼口議》,兒科著作,20卷。元代曾世榮撰於至順三年(1332年)。本書取名“口議”者,文字不拘一格,以議為主。卷1至3“議明至理”共25篇,論述嬰幼稟賦、脈氣、以及錢乙、張渙、劉昉等兒科著作。卷4至5共26篇,議初生兒證候,卷6至7共30篇,議指紋脈訣,面部氣色。卷8有18篇,議病證疑難。卷9共15篇,議胎中受病。卷10至20,議各種證候,均以曾氏臨床經驗為依據。

流傳版本


現存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葉氏作德堂刻本,1985年中醫古籍出版社據日本文政庚辰(1820)皮紙抄本影印。

作者簡介


曾世榮(1253~1332?)元代醫家。字德顯,號育溪衡陽(今屬湖南)人。從劉思道習醫多年,盡得其家傳幼科治療心法,遂精於兒科。后乃將其師所得方論、詩訣等遺著詳加編次,又集平時論證與方劑,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撰成《活幼心書》三卷。另著《活幼口議》二十卷。

書評、序言


世言醫人與醫國同一源流,國以新造之病為難攻,人以幼稚之疾為難療,新造之國,病在於人心之未孚,法制之未備,故事不厭乎議,如周人之於市,鄭人之於鄉校。是已幼稚之童,病在於氣血之未全,筋脈之未立,既不可以言語求,又未易以智巧索,諄論而復辟,且未足以究其萬分之一,況欲忌魚筌於紙上之塵言,其有簀筍而蟹蟛蜞者幾希矣。茲演翁口議之所由作也。翁質直而不華,雅朴而實辯,如議證議葯議諸氏之方,皆鑿鑿乎如老法吏之議刑辟,絲髮不可以動移,求之文理,誠若不足,索之義理,沛然有餘,鳳髓玉訣,政亦不容多遜也。或曰輪人之輪,庖丁之牛,應之於手,得之於心,蓋非區區口耳所能造,今議以口為言,其視莫能教,子不見全牛之妙,逕庭蓋可知已。吁!有是哉,使釋鑿而特以原本為第一議,曰乳哺,曰食忌,曰傷憐,不必議可也。然且以不絕於口,翁之此意,豈獨為醫工計哉?有能以幼幼為心,寶有其書,圭復其說,宛如省翁之耳提面命將護於震夙之初,調理於生育之後,於其疾乎何憂其或以豎子之梗為,予亦將語之曰:翁有口議在,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挈而同歸壽域中。此翁之初心然也。然則是議也,又當求諸省翁之心,謹毋曰膝勝口說
時歲在癸未梅月朔且石峰熊槐書
章節目錄
總論
撮要
辨疑
補遺
正訛
卷之一
議明至理序
卷之一議明至理二十五篇
議原本
議通變
議難易
議參詳
議專業
議審究
議同異
議根本
卷之二
議虛實
議脈氣
議投藥
議下藥
議行醫
議稟賦
議辨理
議料理
卷之三
議調理
議傷憐
議食忌
議責善
議錢氏方
議王氏方
議張氏方
議幼幼新書
卷之四
議初生牙兒癥候序
卷之四議初生牙兒癥候二十六篇
議呵欠
議伸舒
議噴嚏
議臍突
議夜啼
議口生瘡
議身體熱
議血眼
議卵腫
議蛆瘡
議鼻塞
議耳耳
議便血
卷之五
議發癰
議撮口
議合殼
議閉小便
議盤腸
議咳嗽
議乳
議自汗
議自利
議哭無聲
議視無情
議反身張目上竄
議乳失時哺不節
卷之六
小兒形症訣歌
脈指訣歌
指下脈訣歌
三脈五脈宜說
乳食不和
三關指紋要訣
指紋脈訣說
議指紋脈總要
詳解紋脈
卷之七
小兒面部氣色(並序)
五臟五色本立
五臟生本相臨
五臟勝伏相交
五臟受敵克入
五臟畏愛
五臟子母生成
分定五位所屬
五臟伏敵喜傷
面部氣色總現
卷之七五位分部定位
肺部所主
腎部所主
肝部所主
脾部所主
卷之八
病症疑難序
卷之八病症疑難一十八篇
一·逆症似順
二·陰症反陽
三·陰盛強(上聲)陽
四·虛極生熱
五·冷久必寒
六·熱多作燥
七·理實致虛
八·利表傷里
九·退熱作渴
十·療驚發風
十一·風痰隱久
十二·驚熱無時
十三·恐悸喘息
十四·食噎咳逆
十五·令子無辜
十六·受氣不足
十七·飯多傷氣
十八·臍中受熱
卷之九
議胎中受病諸症序
卷之九議胎中受病諸症一十五篇
一·鬼胎
二·魃病
三·胎氣
四·胎病
五·胎病作熱
六·胎氣蘊熱
七·胎病風熱
八·胎病驚熱
九·胎病風痰
十·胎病結熱
十一·胎病寒邪
十二胎病榮熱
十三胎病衛熱
十四胎病臟寒
十五胎病潮熱
卷之十十種癥候發端
治法略序
治法略序
治法略序
治法略序
治法略序
卷之十一
小兒傷寒正受夾驚夾食
小兒有患驚風痰熱四症如何用藥
小兒(泄瀉)除疳瀉為虛熱瀉余皆臟腑虛寒弱得之
小兒(痢疾)醫雲五疳八痢
小兒疳疾其症數端其候不同
小兒諸症悉皆著載方
卷之十二
議急慢驚風等癥候總序
議急驚風癥候
卷之十三
卻風散
揭風湯(所治在前)
青金丸
截風丹
定搐散
暖金丹
卷之十四
慢驚風傳變(治法截要)
保命丹
觀音全蠍散
犀角散
醒脾散
神保既濟丹
卷之十五
慢脾風候(治法截要)
卷之十五慢脾風候(治法截要)
白僵蠶丸
附硫丸
黑附湯
辰砂膏
七寶妙砂丹
卷之十五
癇疾癥候
卷之十五癇疾癥候
化風丹
奪魂散
卷之十六
議十種熱癥候
分十種熱症附諸熱類
卷之十六分十種熱症附諸熱類
脫甲散(亦名蔥根煎散)
大連翹飲(治症在前)
梨漿飲(治症在前)
正氣調胃散
卷之十六
議吐瀉詳症六法所治
議潮熱有五
議痢熱
議積症
卷之十七
總論腫脹
議腫
卷之十七議腫
分氣飲子
卷之十七
議脹
卷之十七議脹
褐丸子
三棱煎丸
鎖肚脹急
附初生鎖肚撮口施藥法說
大茱連圓
卷之十七
蛔蟲脹
卷之十七蛔蟲脹
小沉香煎丸
下蟲丸
卷之十八
小兒傷寒
卷之十八小兒傷寒
小兒驚熱風痰
大效疏風散
卷之十八
疳疾癥候方議
卷之十八疳疾癥候方議
胡黃連丸
肥肌丸
蘭香散
三黃散
人蔘散
檳榔散
黃散
地骨皮散
卷之十八痢疾癥候方議
豆蔻散
生熟飲子
神效雞青丸
大艾煎丸
白餅子
術蔻面
香脯
卷之十八
疳熱癥候方議
卷之十八疳熱癥候方議
人蔘散
神妙宣氣丸
蚵丸
卷之十九
泄瀉癥候方儀
卷之十九泄瀉癥候方儀
腸散
契聖既濟丹
術附湯
卷之十九
小兒吐症方議
卷之十九小兒吐症方議
八白飲
人蔘溫中丸
調中正胃散
煨附丸
青金丹
豆蔻散
半丁丸
正氣丸
鹽豉丸
卷之十九
渴症方儀
喘急癥候方儀
卷之十九喘急癥候方儀
八味理中丸
又方定喘飲子
雄黃丹
卷之二十
瘡疹癥候方議
議瘕痞癖
卷之二十議瘕痞癖
人蔘蘿蔔飲
卷之二十
眼患癥候方議
卷之二十眼患癥候方議
透關散
蓽澄茄(不拘不少)
大效點明膏
至妙立消膏
生乾地黃湯
小流氣飲
小菊花膏
總議小兒眼患
卷之二十治諸病雜方
石韋散
桃紅丸
犀角地黃膏
犀灰散
蠶蛻紙(不拘多少)
磁石散
茆根湯
出血不止良方
木舌金絲膏
生肌散
天南星丸
通關散
秘敷頭瘡方
茱連丸
摩風膏
薑黃散
小牛黃丸
四聖湯(治二十一症)
天麻散
丹波元胤跋

內容簡介


書前有總論,列撮要、辨疑、補遺、正訛;卷一至卷三列議明至理二十五篇,如議原本、議通變、議難易、議參詳、議專業、議審究、議同異、議根本、議虛實、議脈氣、議投藥等;卷四、卷五列議初生牙兒證候二十六篇,如議呵欠、議伸舒、議噴嚏、議臍突、議夜啼、議口生瘡、議身體熱、議血眼、議卵腫等;卷六、卷七論小兒脈、指紋、面部氣色等;卷八論疑難病證,共十八種;卷九列議胎中受病諸證十五篇,如鬼胎、胎氣胎病、胎病作熱、胎病蘊熱等;卷十至卷二十論小兒常見病證及其治方,如傷寒驚風痢疾、泄瀉、腫脹喘急、疳熱、瘡疹眼患等。末列治諸病雜方二十首。辨析驚風、癇、痘疹等證,強調不要為假象所惑,如指出陰癇脈浮數洪弦為陰中之陽,而非真陽;慢驚脈數呼吸大為證絕,而非陽回等,皆為經驗之論。議明至理涉及稟賦、醫理、辨證、診斷、調養、食忌等,可謂兒科之總綱。對時俗男十五、女十三通婚,提出異議,認為男破陽太早則傷其精氣,女破陰太早則傷其經脈,生兒常可出現傴僂、侏儒等;在診斷上,指出半晬(半歲)以上看指紋,周晬以上看指紋與診脈,變蒸之後以診脈為憑,並將看面色、察指紋、診脈合稱“三部”,作為小兒診斷主要方法。對指紋診法,重視紋形變化,列流珠形、環珠形、長珠形、來蛇形等十三種,以示所屬病證;面部氣色,以五臟之本色相配,並以五行相生、相剋為測臟腑病證之依據。分定面部五臟部位,十分精詳,並附有插圖,清晰易學。書中列十八種兒科疑難證辨治,詳析變化之因,疑難之理,並述相應治則治方。病症辨治,簡潔明了,先述病因病機,或先分類型,次則辨證用方,靈活多變,頗切兒科臨床實際。

影響評價


本書為曾氏繼《活幼心法》之後的又一兒科力作,其審證用藥皆有獨到之處,對於小兒生理病理、色脈證治、平素乳保鞠養,以及前人方書等,議之甚詳。本書熊槐序稱:“議證、議葯、議諸氏之方,皆鑿鑿乎如老法吏之議刑辟,絲髮不可以動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