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制人

漢語成語

先發制人,漢語成語,拼音是xiān fā zhì rén,意思是指戰爭中雙方,先發動的處於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后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出自《漢書·項籍傳》。

成語信息


【成語】:先發制人
【拼音】:xiān fā zhì rén
【簡拼】:xfzr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后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后發制於人。”
【示例】:劍波沒等這位警長開口,便理直氣壯地來個~。曲波《林海雪原》三
【近義詞】:先聲奪人、先下手為強
【反義詞】:后發制人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主動出擊

引證解釋


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戰爭中雙方,先發動的處於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后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后發制於人。”
《舊唐書·李密傳》:尋復說讓曰:“昏主蒙塵,播盪吳、越,群兵競起,海內飢荒。明公以英傑之才,而統驍雄之旅,宜當廓清天下,誅剪群凶,豈可求食草間,常為小盜而已!今東都士庶,中外離心,留守諸官,政令不一。明公親率大眾,直掩興洛倉,發粟以賑窮乏,遠近孰不歸附?百萬之眾,一朝可集,先發制人,此機不可失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大夫呂章進曰:‘天子無道,廢嫡立庶,忠良去位,萬民皆怨,此孤立之勢也。今西戎兵力方強,與申國接壤,主公速致書戎主,借兵向鎬,以救王后,必要天子傳位於故太子,此伊周之業也。語雲先發制人,機不可失。’”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赧王已聞秦王欲通三川,意在伐周,今日伐秦,正合著《兵法》‘先發制人’之語,如何不從?”
曲波《林海雪原》三:劍波沒等這位警長開口,便理直氣壯地來個先發制人。

歷史實例


房玄齡定計誅太子
房玄齡從小聰明機智,唐高祖李淵率軍入關以後,投奔唐太宗成為其重要謀士。
房玄齡像
房玄齡像
唐朝建立以後,太宗因功高權大,遭到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嫉恨,多次遭到陷害。房玄齡對太宗另一重要謀士長孫無忌說:“現在大王與太子矛盾很深,無法調和,如果 不早想辦法,不但會危及秦王府,恐怕連國家都有覆滅的危險。我有一條計謀,不如效法周公的做法,先下手為強。有句古話:‘為國者不顧大節’。與國家淪亡,身名俱滅哪個強些?”長孫無忌說:“我早就有這個想法,沒敢說出來,今天你所說的,與我的想法太相同了。”
於是,無忌將兩個計謀告訴太宗。太宗又召房玄齡一起謀划。房玄齡說:“國家患難,歷代都有,不是聖明之人,不能平定。大王功蓋天地,不但人會為你謀划,就是神也會暗中幫助你。”
於是,便與杜如晦一起同心協力,進行謀划。李建成非常痛恨他們二人,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把他們趕出了李世民幕府。
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又令房玄齡、杜如晦穿著道士衣服,偷偷潛回共同謀划。事變成功以後,房玄齡因功封為邢國公,升中書令,賜封一千三百戶。
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的皇后竇氏生四子,長子建成為太子,次子世民為秦王,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為齊王。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統一戰爭中,屢立大功,權勢很大,太子建成感到李世民威脅他的地位,就與元吉勾結想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像
李世民像
當時李世民手下大將李靖、李等多次對他說:“大王因功高被懷疑,靖 等願效犬馬之力。”勸李世民早想辦法。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歸,唐高祖命元吉率兵抵抗。元吉乘機召集軍隊,準備與建成約定時間舉事,除掉李世民。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勸李世民說:“事情已經非常危急了,如果不採取應變行動,國家必定有滅亡的危險。周公是聖人,難道沒有兄弟骨肉之情?為保存國家,大義滅親。現在大王臨危不斷,坐等受屠戮,怎麼成就道義?如果不採納我們的意見,我們將逃身草澤,不能夠在大王身邊。”李世民聽從了他們的計謀。月三日,密奏建成、元吉撓亂後宮,並說:“臣沒有絲毫對不起兄弟之處,今天他們想殺我,好像替王世充竇建德報仇。如果我今天冤枉而死,與父王永別,九泉之下見到王世充等賊也感到羞恥。”唐高祖聽了以後,驚訝地說:“明天一定查問這件事,你應該早點告訴我。”
四日,李世民率他的心腹九人到玄武門自衛,建成、元吉走到臨湖殿,發現情況有變,馬上回馬,準備回宮府,李世民的伏兵出擊,殺建成、元吉,掃除建成、元吉的殘餘勢力。不久,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詞語典故


典故

秦朝末年,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項梁因殺人犯罪,帶了侄兒項籍(即項羽)潛逃到吳中住下。
項梁先發制人
項梁先發制人
項梁很有點才氣,結交當地的一些名士,還收養了一些賓客,閑時,教項籍兵法。叔侄倆在吳中頗有聲望。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農民大起義,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一些地方官吏,也都起兵反秦。
會稽(治所在今江蘇蘇州)郡守殷通,仰慕項梁和項籍的名氣,把叔侄倆請來共商大事。
項梁說:“現在江西好多地方起兵反秦,這是滅秦的好時機啊!先下手的,就有利於控制別人;後下手的,就不免受別人控制(先發制人,后發制於人)。”他主張趕快起兵。
殷通希望他們叔侄倆和桓楚共同領兵。項梁告訴他:桓楚現在逃亡在外,項籍知道他的下落,可以叫項籍去請他來。項梁覺得殷通多疑,在他手下不能成事,便暗示侄兒殺了殷通。官府中的衙役見項籍勇猛,都不敢反抗,願意聽從指揮。接著,項梁在吳中舉兵,並收編了郡下屬縣的丁壯,得精兵八千人,舉起反秦大旗,向北進擊。
出處《漢書·項籍傳》

原文出處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首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 眴 ①籍曰:“可行矣!”
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蟄伏②,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③,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侯、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服。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史記 項羽本記》)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主動出擊

詞語辨析


【近義詞】:先聲奪人、先下手為強
【反義詞】:后發制人

成語解釋


通常是在對方疏於戒備的情況下,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實施,具有出敵不意、攻其無備的效果,是爭取主動、避免被動的有效戰法。“先發制人”較早見於《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后發制於人。”但這種思想的形成則更早,如西周佚兵書《軍志》里就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說法。在以後的兵書中也有很多先發制人的論述,如《百戰奇法・先戰》:“凡與戰,若敵人初來,陣勢未定,行陣未整,先兵以急擊之,則勝。法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先發制人作為一種戰略思想,歷來為軍事家所推崇。奉行進攻戰略的國家,均是採用先發制人的手段,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等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戰後,美國入侵格瑞那達、巴拿馬,以及空襲利比亞,也採取了一系列先發制人的攻擊行動。911事件后,美國認為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公開提出了先發制人戰略。俄羅斯在遭受一系列恐怖襲擊后,也強調戰略上要先發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以積極防禦為根本指導思想,在總體戰略上堅持后發制人,即不先打第一槍,不主動挑起戰爭,但是一旦對方首先發動進攻,則無論在戰略行動上或是戰役戰鬥行動上,只要條件具備,就力爭以先發制人取勝。如解放戰爭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偵知國民黨軍15個旅約12萬兵力將向蘇中解放區發動進攻,為爭取主動,破壞對方作戰計劃,集中了19個團約3萬餘人,先敵向宣(家堡)泰(縣)地區守軍發動進攻,爾後又分別在如(皋)南、海安、李堡、黃橋及邵伯等地區進行了連續7次作戰,取得了殲敵5萬餘人的戰績。在現代條件下,人民解放軍強調在總體防禦的態勢下要堅持戰役戰鬥上的進攻作戰,條件許可時也要在戰略上把握先機,重視戰略進攻,儘可能地把戰爭推到本國領土之外,最大限度地避免本國領土遭受戰爭破壞。先發制人的目的在於先機制敵,充分發揮進攻的突然性和主動性。要求正確判斷情況,實行周密、隱蔽和迅速的作戰準備;進行巧妙的偽裝和佯動,乘敵疲憊或失於戒備,在其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突然發動進攻;採用新武器、新戰法,初戰告捷后,要注意鞏固和擴大戰果。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對於先發制人、爭取主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對於裝備上處於相對弱勢的軍隊,在敵方實施火力打擊和主要突擊前,或在敵方尚處於兵力投送和力量集結階段就抓住戰機,採取各種有效的打擊手段,先機破壞其進攻準備和作戰體系,從總體上迅速削弱敵方的優勢和進攻能力,是以弱制強的有效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