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項梁的結果 展開
- 秦末起義軍首領
- 動漫《秦時明月》系列中角色
項梁
秦末起義軍首領
項梁(公元前208年),泗水郡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後代,項燕之子,項羽的叔父。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秋,陳勝、吳廣大澤起義爆發后,項梁叔侄於9月殺會稽太守殷通,發會稽郡、吳中郡約8千子弟響應事變,陳勝王之使者假託陳王命令,拜項梁任張楚政權上柱國(上柱國,原楚國置,是統領軍隊的最高將領),催促其即刻渡江西進,項梁於是率項羽等8千子弟渡江,屢勝秦軍。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陳勝死後,項梁聽從軍師范增之計,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
人物關係
項梁世代為楚國貴族,項梁之父項燕是名將,在秦滅楚的戰爭中被殺,其祖先項氏多人也是楚國將領。早期項梁因殺人,與侄子項羽(西楚霸王)避仇至吳中。項梁在吳中威信頗高,賢士大夫皆出其下,當地的大事全由他出面主辦。項梁利用這種條件暗中招兵買馬,訓練子弟。
項梁先發制人
廣陵人召平為陳勝攻奪廣陵,但沒能攻陷。這時他聞悉陳勝兵敗逃亡,章邯的軍隊就要來到,便渡過長江,假傳陳勝的命令,授給項梁楚上柱國的官職,說:“長江以東已經平定,應火速率軍向西攻打秦軍!”項梁於是就領八千人渡過長江往西進發。聽到陳嬰已經攻克了東陽的消息,項梁即派出使者,想要與陳嬰聯合起來共同西進。
陳嬰對他的軍官們說:“項姓世世代代為將門,在楚國享有盛名,如今想要辦大事,將帥就非這種人不可。我們依靠名家望族,滅亡秦朝便是必定的了!”他的部下聽從了他的話,即讓部隊歸項梁統帥。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楚王景駒、將領秦嘉駐軍彭城東面,想要抵抗項梁。項梁對軍官們說:“陳勝首先起事,作戰不利,不知去向。現在秦嘉背叛楚王陳勝而擁立景駒,實屬大逆不道!”便進軍攻打秦嘉,秦嘉的軍隊大敗而逃。項梁領兵追擊到胡陵,秦嘉回師對戰了一天,秦嘉戰死,他的軍隊即歸降了。景駒逃跑,死在了梁地。
項梁已經兼并了秦嘉的軍隊,就駐紮在胡陵,將要率軍西進。章邯的軍隊這時抵達栗,項梁便命另統一軍的將領朱雞石、餘樊君與章軍交戰。餘樊君戰死,朱雞石的隊伍吃了敗仗,逃奔胡陵。項梁於是率軍進入薛,殺了朱雞石。
項梁
項梁聽說陳勝確實死了,便將各部將領召集到薛議事,劉邦也前往參加。居人范增,年已七十,一向住在家中,好出奇計,前去勸說項梁道:“陳勝的失敗是本來就應當的。秦朝滅亡六國,楚國最沒有罪過。且自從懷王到秦國后一去不返,楚國人懷念他直至今日。因此楚南公說:‘楚國即便是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必定是楚國。’如今陳勝首先起事反秦,不擁立楚王的後裔而自立為王,他的勢力不能長久。現在您在江東起兵,楚地蜂擁而起的將領都爭相歸附您,正是因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將領,故而能夠重新擁立楚王後代的緣故啊!”項梁當時認為他說的很對,就從民間尋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羋心這時正在為人家放羊;到夏季,六月,項梁即擁立他為楚懷王,以順從百姓的願望。陳嬰任楚國的上柱國,賜封五縣,跟隨懷王建都盱眙。項梁則自號為武信君。
張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後代,韓國的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最為賢能,可以立為王,以增樹黨羽。”項梁於是便派張良找到韓成,立他為韓王。由張良任韓國的司徒,隨韓王率一千餘人向西攻取過去韓國的領地,奪得數城,但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如此韓軍便在潁川一帶來回遊動。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項梁在東阿擊敗了章邯的軍隊,就領兵西進,等到達定陶時,再度打垮秦軍。項羽、劉邦又在雍丘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項梁於是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的神色。宋義便規勸道:“打了勝仗后,如若將領驕傲、士兵怠惰,必定會失敗。現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卻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擔心啊!”但項梁不聽從勸告,竟又派宋義出使齊國。宋義在途中遇到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問他道:“您將要去會見武信君嗎?”顯回答說:“是啊。”宋義道:“我論定武信君必會失敗。您慢點去當可免遭一死,快步趕去就將遭受禍殃。”這時二世調動全部軍隊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父親 | 項燕 | 楚國名將。秦國率兵滅楚時遭大敗,自殺。 |
兄弟 | 項超(名字有爭議) | 項羽之父,早逝。 |
兄弟 | 項伯 | 項梁之弟,鴻門宴時解救劉邦。 |
項梁墓位於定陶縣城東北2.5公里,堌堆劉庄西南100米處。現存封土高出地面2米,南北長130米,東西寬52米,佔地面積10餘畝,平面呈橢園形。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208年9月,項梁與秦軍大戰於定陶,兵敗身死,就地埋葬。
明萬曆《宿遷縣誌》:“漢梁王墓,去治北七十里,在龍泉社,問有發冢而得暴疾,至今人不敢近。”
項梁墓
蘇轍:“於是章邯一出而殺周章,破陳涉,降魏咎,斃田儋,兵鋒所至,如獵狐兔,皆不勞而定。后乃與項梁遇,苦戰再三,然後破之。梁雖死,而秦之銳鋒亦略盡矣。”
蔡東藩:“劉項起兵,跡似相同,而情則互異。沛令從蕭何言,往召劉邦,設非後來之翻悔,則亦不至自殺其身。且殺令者為沛中父老,非真邦親手下刃也。若項梁之赴召,明明為郡守之誠意,梁正不妨依彼舉事,為君父復仇,何必計囑項籍,無端下刃乎!況仇為秦皇,無關郡守,殺之尤為無名,適以見其貪詐耳。觀此而劉項之仁暴,即此而分,即劉項之成敗,從此而定。老夫劉邦之退讓鳴恭,項梁之專橫自立,蓋第為一節之見端,猶其小焉者也。”
項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