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路社區

四路社區

四路社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列東街道,於2002年8月由滬明、四路居委會整合成立,屬廠礦型社區,坐落於聞名遐邇的文明城市—福建省三明市區繁華地段。

經濟狀況


歷代先祖因勤勞而聞名鄉鄰,各家各戶都生產粉皮,逐步形成作坊加工,規模越來越大,開發了獨具特色的粉皮加工業,清初已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已銷往蘇、豫、皖、晉、冀等周邊諸省,商賈曾賜名“粉皮的程庄”。社區居民多經商,個體工商戶多。吾氏先祖家訓甚嚴,歷來以勤勞、耕讀為榮。現有師級退休幹部兩名,碩士以上研究生5名,其中一名醫學博士。

社區概況


東起石棉瓦廠後山,西至列東街,北至東新五路,南與市體委相鄰。轄區範圍面積約0.82平方公里,現有居民住宅樓94幢,常住居民2436戶6278人。駐社區單位63個,其中省級文明單位1個,市級文明單位9個、區級文明單位40個。社區現有資源:讀書閱覽室4個、醫療點4個、健身活動室2個、娛樂場所3個、門球場1個、藍球場2個、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中心1家、幼兒園1所等一批門類較為齊全的基礎配套設施

社區黨建


近年來,四路社區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社區黨建工作為龍頭,以創建“安全型、溫馨型、誠信型、學習型”社區為目標,堅持以班子內部“小團結”來帶動各族群眾的“大團結”,把服務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居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開展“五五”普法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各族群眾和社區組織的雙向互動服務作用,全力為各族居民群眾做好事,解難事。充分利用轄區資源優勢,以打造陽光愛心社區為活動載體,通過邀請優秀“五老人員”在黨員群眾中做經驗交流,樹立典型。在工作人員中推行“延時服務”,組織黨員外出參觀學習,為黨員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勞逸結合提供了好的平台。開展與共建單位五聯工作法、“我為下崗失業居民再就業做貢獻”、“真心辦實事、熱心換民心”活動,提高了居民對社區的工作滿意度和公信度。社區黨支部以社區再就業服務中心為依託,創辦了以家政服務、黨員教育培訓中心為主要內容的社區為民服務中心。

社區工作


社區最主要的特點是呈現“四多”:地多,轄區面積0.82平方公里;下崗失業人員多,佔總人口的19%以上;社區離退休老年人多;弱勢群體多。這四個特點給我們社區工作帶來很大難度,也帶來很大挑戰。我們在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始終把為社區群眾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關心群眾的冷暖疾苦,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圍繞“管理有序、服務優質、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社區管理和建設目標,以服務居民為核心,以加強黨組織自身建設為重點,以社區共建為紐帶,把維護基層社會穩定和保證居民自治統一起來,營造了和諧的社區氛圍。連續多年被省、市、區評為勞動保障工作先進社區。

社區榮譽


四路社區屬半物業管理小區(四路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屬物業管理),(機運大院、機電新村屬非物業管理敞開式小區)居住居民是雨山區土地征遷戶。社區自成立以來先後獲得雨山區無毒社區、雨山區平安社區、雨山區“五個好”社區黨組織、雨山區計生先進社區、市捲煙打假進社區目標考核二等獎等榮譽稱號。

飲食習俗


建國前後,四路社區群眾以高粱大豆穀子為主食,1978年以前,以玉米餅、地瓜乾麵窩窩為主。改革開放以後,白面膜成為人們的主食。一日三餐還有肉,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各種青菜一年四季不斷,迎來送往還離不開酒。人們生活講究營養,魚、肉、蛋、奶消費日益增加。煙、酒、糖、茶家家必備。每逢婚嫁喜慶,宴席講究色、香、味、營養價值。宴席檔次逐年升級,每席上菜有10個、12個、16個、24個不等。現在,大部分宴席都在飯店,不在家裡辦了。每桌宴席400元到600元不等,煙酒檔次也提高了,每盒煙、每瓶酒都在20元左右,每桌宴席又加進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