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鎮

中港鎮

中港鎮鎮區位於宜黃縣縣境中部,2001年11月由原中港鄉和蘭水鄉合併而成,2011年3月經上級批准同意撤鄉建鎮的。與本縣的七個鄉鎮接壤。東傍棠陰鎮、圳口鄉,南靠東陂鎮、黃陂鎮,西鄰二都鎮、黃陂鎮,北至鳳岡鎮。贛語為當地方言。總人口2.2萬,均為漢族江右民系。

歷史沿革


中港鎮是2001年11月由原中港鄉和蘭水鄉合併而成,2011年3月經上級批准同意撤鄉建鎮的。

地理氣候


中港鎮衛星地圖
中港鎮衛星地圖
中港鎮位於縣境中部,離縣城34公里,與本縣的七個鄉鎮接壤。東傍棠陰鎮、圳口鄉,南靠東陂鎮、黃陂鎮,西鄰二都鎮、黃陂鎮,北至鳳岡鎮。
中港鎮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鎮,境內地貌東南西向北傾斜,北部丘陵起伏,東南西高山聳立,山區佔70%,丘陵佔30%,最高點魚牙障海拔1464米,最低點海拔110米,鎮所在地海拔215米,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7℃。

區劃人口


轄鹿崗村、淡水村、何坊村、龍崗村、店下村、鄒坊村、高山村、二村、三村、仙源村、余溪村、東港村、中堡村和上坪村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二村。共135個村民小組和1個農村社區鎮下轄14個行政村,有4911戶,總人口21469人(非農業人口742人),其中畲族506人。下轄21個黨支部,黨員633人(女黨員76人)。有黨政機關幹部、事業單位人員294名,鎮屬鎮辦單位13個。有編製數:黨政機關編製數40名,實有人數33人;農業綜合服務站編製數17名,實有人數18人;社會事務服務中心編製數6名,實有人數5人。
一、鹿崗村簡介
鹿崗村地處中港鎮北大門,村委會設鹿崗街,距鎮政府7.5公里,轄15個村小組(其中2004年經縣政府批准新增加向新畲族村民小組),共648戶,2538人,山林面積6083.62畝,耕地面積2925畝。其中水田面積2528畝,旱田面積397畝。
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素有“宜黃糧倉”之美稱,而且是縣種子公司制種基地之一,特產有:白蓮、食用菌、中藥材、紅薯等。
二、龍崗村簡介
龍崗村位於中港鎮西北約7.5公里處,東南與店下村、鄒坊村相連,西北與鹿崗村、何坊村接壤,全村總人口2156人,556戶,14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457畝,其中水田面積2170畝,旱田面積287畝。山林面積15100餘畝。
主要農作物:水稻、制種
主要經濟作物:白蓮
主要特色農業:食用菌竹蓀菇栽培
特產:斗米壺水酒
其他:杉木,油茶
三、何坊村簡介
宜黃縣中港鎮何坊畲族村地處中港鄉北部,距縣城26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8.5公里,土地總面積為17.3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有10個自然村326戶,1458人,(其中有少數民族472人,佔全村總人口的32.5%,耕地面積2760畝,其中水田面積2022畝,旱田面積738畝。主要種水稻,解放前後均屬第二區(黃陂區))鹿崗鄉,1958年為二都公社何坊大隊,1964年屬蘭水公社復原名,1984年6月體制改革易名何坊村民委員會,2002年3月經縣人民政府(宜府字[2002]6號文批准改名為中港鎮何坊畲族村民委員會)
四、店下村簡介
店下村地處中港鎮東部,距縣城34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7.5公里。轄12個村小組,耕地面積2400畝,其中退耕還林730畝,山林面積19000畝,其中毛竹10000畝。主要經濟作物:毛竹、三筍。
五、鄒坊村簡介
鄒坊村地處中港鎮中部,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總人口1251人,共292戶,轄鄒坊、庫前、灣爾、魚山、塘坊、排源、下源七個組,現有山林面積13800畝,耕地面積1665.4畝(計稅面積),其中水田面積1441畝,旱田面積224.4畝。
該村耕地肥沃,雙季稻面積達八佰多畝,是我鎮的主要產糧區,以種植水稻為主,其中白蓮竹蓀菇是我村的主要特色農業,品質好,經濟效益高,我村也是縣種子公司定點的制種基地,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制種也是村民提高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
六、二村簡介
二村委會總人口有1875人,總戶數有450戶,山林面積有12588畝,耕地面積:1946畝,並坐落在中港鎮政府所在地。二村村委會一直沒有變更過,而且有八個村小組組成。分別有石嶺組、十字組、街前組、新中組、中街組、正街組、墩頭組、胥坊組。二村在農業生產方面:主要經濟作物是種糧食和白蓮
七、三村簡介
三村村屬中港鎮政府所在地,東鄰高山村,南接淡水村,西靠鎮政府,北通宜黃縣城。
三村下轄九個村民小組,其中:一、二、三、四、八、九五個組邊線,六組坐落在名山崇華仙山腳,七組屬移民組,1969年從浙江千島湖搬遷過來,全村總人口1827人,總戶數為396戶,耕地面積2212畝,山林面積9534畝。
三村以往以種植糧食為主,農民林業收有毛竹、木材、閔筍,改革開放以來各農戶實行多種經營,有種果樹、搞養殖業,主要經濟作物有白蓮、食用菌等。
八、高山村簡介
高山村離鎮政府有5公里,離縣城35公里,有六個村民小組,即:中勝、章家、鄧家、曾家、后坑、謝溪,全村人口900餘人,耕地面積1000餘畝,人工林1400畝,油茶林200畝,公益林5300畝,松、雜木、杉樹林約3000畝,稀樹林約1000畝。
九、仙源村簡介
仙源村地處中港鎮南部、東靠中港鎮淡水村,南靠黃陂鎮十都村,西靠二都鎮漠源村,北靠中港鎮二村,全村總人口805人,214戶,5個村民小組,分別是余坑、蘭田、團結、長坑、東灣。山林面積7136畝,耕地面積1214畝,主要種植水稻、白蓮等農作物,林業方面盛產木材、毛竹、雜木、竹筍等。
十、淡水村簡介
淡水村總人口920人,總戶數220戶,轄7個村小組。山林面積1273畝,耕地面積1070畝,其中退耕還林220畝,距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
農業生產:以水稻為主;2、主要經濟作物:紅薯、大豆;3、特色農業:白蓮、筍乾、油茶、制種為主。
十一、余溪村簡介
余溪村總人口760人,總戶數186戶,轄7個村小組。是省定貧困村,2007年5月,省機械行業管理辦公室掛點扶貧。山林面積16000畝,耕地面積1200畝,其中退耕還林400畝,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
特色農業:毛竹、三筍。
十二、東港村簡介
全村總人口1391人,總戶數374戶,山林面積29315.50畝,耕地面積2147畝,其中退耕還林1089畝,距鎮政府所在地7.5公里。
1986—2002年11月份前,北坑村全村7個村民小組,原東港村,全村8個村民小組,2002年11月份兩村合併為一個村,村名東港村全村15個村小組。
農業生產:以水稻為主;
主要經濟作物:紅薯、大豆
特色農業:白蓮、食用菌
十三、中堡村簡介
中堡村位於中港鎮東部,“魚牙嶂”山腳,東靠神崗鄉,南與本鎮上坪村相鄰,西、北均與東港村相連;距中港鎮政府所在地12公里,由於處於“魚牙嶂”山腳,這裡水利資源豐富,現已建有小型水電站4座,待開發興建還有2處。
中堡村於2002年11月合併原中保、水尾兩個村而命名,全村下轄13個村民小組,298戶,1225人,耕地面積1509畝,山林面積23966畝
農業生產主要以糧食為主,其次有白蓮、大豆、紅薯;名優特產有大蒜、香菇、筍乾、葯村。
十四、上坪村簡介
上坪村位於中港鎮南端,距鎮政府所在地17.5公里,是個邊遠落後山區村,全村共183戶,總人口數778人,耕地面積1244畝,山林面積19285畝;設村民委員會一個,村民小組九個。
上坪村主要以種植無公害糧食經濟作物為特色農業、種子、白蓮為經濟增長點,依託山林優勢,靠山吃山,在山上做特色農業文章,同時養殖母豬、肉豬、肉牛等為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自然資源


轄區面積20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萬餘畝,山林面積25.5萬餘畝,毛竹林面積4.2萬畝,生態公益林25120畝,屬華南虎自然保護區核心範圍,森林覆蓋率達78%。山林面積為254750畝,其中國鎮合造1.48萬畝,華南虎自然保護區公益林25099畝,森林覆蓋率達78%,有1500多種優質樹種,用材林主要有:松、杉、楓、樟紫木、柏等,名木古樹有30多種。毛竹林面積為42000畝,毛竹立足量為200根/畝,年可開發利用毛竹30多萬根。

經濟狀況


下轄14個行政村,135個村民小組,有4905戶,總人口21443人(非農業人口742人),其中畲族506人。下轄21個黨支部,黨員633人(女黨員76人)。
2010年全鎮完成財政收入9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55元。
中港鎮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大力發展烤煙、食用菌、白蓮等綠色農產品,竹蓀菇、三筍(春筍、閩筍、冬筍)、斗米壺酒是本鎮的特產,遠近聞名。擁有市級農業企業――藍水罐頭筍食品有限公司,水煮筍年產值500多萬元,還有龍華塑料有限公司、地板條廠、木刷工藝品廠、竹筷竹拉絲廠等鄉鎮企業。
中港鎮黨委、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投資1500萬元改河道開挖,改造荒洲、水毀田地,現建有一座3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佔地6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小學。中港鎮把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一直致力於促民增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中港鎮形成了以鹿崗、龍崗、鄒坊、二村為主的4000畝白蓮種植基地,同時發展“四菇”(竹蓀菇、巴西菇、冰菇、大球蓋)、“三筍”(冬筍、春筍、閩筍)、制種、大蒜等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實現了農業結構布局區域化和優質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烤煙生產,把烤煙生產作為發展特色的主導產業來抓,已發展烤煙生產面積750餘畝,成為中港的又一個亮點。為了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農民耕種收入,中港鄉將投資800多萬元進行農田改造,總規模為549.89公頃,涉及鹿崗、龍崗等7個村,改造后的農田水稻產量將比以前提高600多噸,農民僅此一項將增加收入80多萬元。
鹿崗村位於中港鎮北大門,距宜黃縣城20公里,離鎮政府所在地7.5公里。鹿崗村因地制宜,圍繞“新產業、新生活、新風尚、新農村”建設,帶領群眾探索出“產業強村、環境立村、文明建村”的發展路子,把全村建設成為領導班子堅強有力、思想道德風尚良好、社會治安秩序安定、環境面貌整潔優美、法治民主制度健全、農村經濟發展壯大的新鹿崗。發展特色產業。鹿崗村黨支部充分發揮“三培兩帶”活動,通過產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公司帶農戶等經營模式,扶優扶強優勢產業。2006年,新村組村民王記根從廣東珠海帶回甜玉米種植技術,想大面積種植甜玉米,調劑出10畝良田讓王記根承包種植,當年獲利3萬多元。鹿崗村甜玉米種植面積發展到80多畝。該村相繼建立了100畝食用菌基地, 500畝制種基地,100畝白蓮基地、325畝烤煙基地。
為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中港鎮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大力發展勞務輸出,中港鎮外出務工人員達到4600多人,外出務工收入達5000多萬元。2000人在溫州從事皮鞋製造、鎖業、服裝等加工業;300多人中港鎮在江蘇、浙江、山東、安徽等地創辦肉串批發部80多個,加工生產哩嘰肉串,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400人在上海從事的行業是建築業,人均收入都有15000元;鹿崗村新村組30多名農民在廣州汕頭承包了800多畝土地,種植甜玉米,年收入高者達到5萬多元,最低也有2萬多。
特色農業經濟品種主要有:烤煙、竹蓀菇、太空白蓮、大蒜、人蔘小羅卜、斗米壺米酒,制種等。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交通便利,境內水泥硬質路面達95%;電力資源十分豐富,基本上每村都有小水電站,農網改造已全面完成,實行了同網同價;通信條件較好,全面開通了固定電話,移動、聯通通信基本覆蓋全鎮。
全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新建“藍港”新區佔地20萬平方米,一座3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中港希望學校、中心小學、汽車站、供電大樓、200多套農民新居落戶新區;電力資源十分豐富,有大小水電站18座,並完成農網改造,實行了同網同價;通信條件較好,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有線電視,村村通公路,全鎮100%的村組鋪設了水泥路面。移動、聯通通信覆蓋全鎮,是宜黃縣第一個信息化手機鎮。
2005年,中港鄉在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榮獲宜黃縣目標管理綜合考評先進單位,基層黨建、農業產業化、計劃生育、義務教育、宣傳思想、民兵預備役等工作都獲縣先進單位,農村公路建設工作獲市先進鄉鎮榮譽稱號。2006年3月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西省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先進鄉鎮。

旅遊景點


贛派建築

州司馬宅位於中港鎮三村一條明清古商業街道,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精品——州司馬宅院,為明代禮部尚書黃長庚之妻節孝坊。
州司馬宅
州司馬宅

鹿崗書院

鹿岡村有香林古寺一座,寺內設有鹿崗書院,又名拿雲館。有史記載,北宋一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王安石少年曾受學於此。其師杜子野(鹿崗人)在仁宗年間為創建鹿崗書院,晚年被宋神宗封為“特奏名”進士。鹿崗書院現存重要文物有“香林普同塔碑記”一塊;陰刻石匾兩塊;地下“杜君墓銘”陰刻石碑一塊;“鹿崗王氏族譜(也可稱王安石家譜)”兩座。均為國家三級文物。

寺廟

境內有兩座名寺,石門寺和今古寺,都是省開放重點寺廟,佛教大師歐陽競無曾經為石門寺撰寫了《復興石門寺石碑記》。

崇華山

崇華山,海拔1198米,位於中港鎮境內,在鎮上可觀其山頂。崇華山系武夷山山脈,山體巍峨壯觀之致,在山頂是觀雲海的好去處。
中港崇華山
中港崇華山

現代名人


塗小雲 出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從小刻苦努力在影視界有不小 的名氣。主要是從事影視幕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