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陽之戰

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

睢陽之戰是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發生在唐肅宗李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此戰史稱睢陽之戰又稱睢陽保衛戰。

睢陽之戰主要是以張巡為首的唐軍與以尹子奇為首的叛軍之間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張巡鬥智斗勇,憑藉高超的戰術手段和高尚的品格節操以約7000士兵戰勝約18萬的叛軍,為唐朝的保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戰爭經過


睢陽之戰
睢陽之戰
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張巡撤出雍丘后,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與太守許遠,及城父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衝,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后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麥熟時節,叛軍在城外收麥以充軍糧,張巡在城上看到后,集結士兵,擂鼓作出欲戰的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雲率軍大開城門突然衝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有叛軍大將率一千餘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鉤、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並不戒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
到了當年七月,叛軍再次圍城。這時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飢了只好吃樹皮和紙。守軍也只剩千餘人,瘦弱得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了解情況后決定強攻睢陽,他們先用雲梯爬城。張巡命士兵用鉤桿將雲梯頂翻,隨即又從城上投火焚燒雲梯,這樣,叛軍用雲梯攻城就失敗了。之後,叛軍作了一番整頓,又用鉤車、木馬攻城,但當他們靠近城牆時,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塊砸得七零八落。叛軍見狀停止攻城,又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以作長期圍困。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飢餓而死去,留存又大多傷殘疲憊不堪。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系其奴僮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巡還對接近城牆的叛軍將領曉以忠義,勸其反正。而被張巡策反的李懷忠等許多人,都能死心塌地的幫助張巡守城。
城陷遇害
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接替李巨任節度使,駐軍臨淮,許叔冀、尚衡駐軍彭城,他們都持觀望態度,不肯救睢陽之圍。張巡命南霽雲到許叔冀處求援,許叔冀不同意,只送布數千匹。南霽雲在馬上謾罵,要求拚死決鬥,許叔冀不敢回答。
張巡又派南霽雲至臨淮告急,率精銳騎兵三十人突圍出城,叛軍上萬人阻擋,南霽雲左右開弓,叛軍都潰敗下去。南霽雲見到賀蘭進明,賀蘭進明說:“睢陽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麼用處呢?”南霽雲說:“城也許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謝罪。”賀蘭進明擔憂出兵後會被許叔冀襲擊,又妒忌張巡的聲名威望,本就沒有出兵的意思。他又喜愛南霽雲這位壯士,想留下他。大設酒宴招待,音樂聲起,南霽雲哭著說:“昨天衝出睢陽時,將士已整月吃不到糧食了。現在您不出兵,而設宴奏樂,從大義上講我不忍心獨自享受,雖然吃了,也咽不下去。現在主將交給我的任務沒完成,我請求留下一個指頭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報告吧。”說罷就拔佩刀砍斷一根手指,滿座都大驚,為之流淚。南霽雲最後不吃離開。抽箭回頭射佛寺的寶塔,箭射進磚中,說:“我破滅叛賊回來,定要消滅賀蘭進明,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標誌!”
南霽雲到了真源,李賁送馬百匹;在寧陵宿營時,得到城使廉坦的三千軍隊,乘夜突圍入城。叛軍發覺,加以阻擋,南霽雲邊戰邊進,士兵大多戰死,到達睢陽的才一千人。正遇大霧,張巡聽到戰鬥的聲音,說:“這是南霽雲他們的聲音。”便打開城門,南霽雲趕著從叛軍手裡搶奪的幾百頭牛入城,將士們都執手哭泣。
叛軍知睢陽已無外援,圍攻更急。眾人議論向東轉移,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放棄,叛軍就會乘勝鼓噪南竄,江、淮必亡。而且帶領飢餓士兵行軍,必然到不了目的地。
十月初九,叛軍攻城,將士因傷病無法作戰。張巡向西叩拜說:“孤城防衛之計已窮盡,不能保全了,臣活著不能報告陛下,死也一定變成鬼來殺賊。”
睢陽城陷后,張巡與許遠一起被俘。睢陽將士見到張巡后,起立哭泣,張巡說:“大家鎮靜,不要怕,死是命中注定的。”眾人都因悲傷而無法仰面正視他。尹子琦對張巡說:“聽說您督戰時,大聲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滿面,牙也咬碎,何至於這樣呢?”張巡答道:“我要用正氣消滅逆賊,只是力不從心而已。”尹子琦發怒,用刀撬開他的嘴,發現只剩三、四顆牙齒。張巡罵著說:“我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賊,乃是豬狗,怎能長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氣節,想要釋放他。有人說:“他是謹守節義的人,怎肯為我所用?而且他得軍心,不可留。”尹子琦於是以刀脅迫張巡投降,張巡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未應聲。張巡呼叫:“南八,男兒一死而已,不能向不義的人投降!”南霽雲笑著說:“想有所作為啊,您是了解我的,怎麼敢不死!”也不肯投降,張巡於是與姚誾、雷萬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終年四十九歲。
唐肅宗后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並授其子官職。

軼事典故


又有一日,張巡手下大將雷萬春在城頭巡視,叛軍看到,一起放箭,雷萬春一不留神,臉上中了六箭。但為安定軍心,巋然不動。令狐潮以為張巡又是拿個什麼木頭人來騙他,叫來探子一打聽,大驚,在城下對張巡說道:“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張巡迴答:“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命令將士出城猛衝,令狐潮忙逃,守軍俘獲叛將十四名,殺死一百多人,大獲勝利。
張巡守軍不過一千多,而叛軍總在幾萬人。但就這樣堅持守了一年。直到一天,張巡接到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太守許遠派人送來的緊急文書,說叛軍大將尹子奇領兵十三萬,來攻睢陽,請他馬上援救。
張巡趕到睢陽,與許遠兵合一處,不過六千餘人。許遠雖官職更高,但知道張巡善兵,就請張巡來指揮守城。雖說雙方兵力懸殊,但張巡帶兵堅守,和叛軍激戰了十六天,俘獲敵將六十多人,殲滅兩萬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過了兩個月,尹子奇得到增援兵力,又把睢陽團團圍住。形勢越來越危急。
一天晚上,張巡叫士兵擂起戰鼓。城外叛軍聽到鼓聲,連忙擺開陣勢,準備迎戰。等到天亮,卻還是沒見守軍出來。尹子奇派人登上土山向城內眺望,只見城裡靜悄悄,沒什麼動靜,就命令士兵卸下盔甲休息。叛軍緊張了一宿,都倒頭睡去。就在這時,張巡和雷萬春、南霽雲等十幾名將領,各帶領五十名騎兵,同時從各個城門殺出,分路猛衝敵營。叛軍沒有防備,頓時大亂,又被守軍殺了五千多人。
張巡想在尹子奇出陣指揮時射殺他,但尹子奇平時上陣,總讓幾個人和他一樣的打扮,無法分辨。有一次,兩軍對陣時,張巡命士兵把一隻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敵陣。叛軍士兵拾到這箭,以為城裡的箭用光,急上前報告尹子奇。待尹子奇把蒿箭剛拿到手,城頭上的張巡吩咐身邊的南霽雲箭射尹子奇。南霽雲一箭過去,正中尹子奇左眼,頓時跌下馬來。張巡下令出城衝殺,又打了個大勝仗。
尹子奇攻城未果,反失一目,哪肯罷休。把睢陽圍的更緊。城外的叛軍越聚越多,城裡的守軍越打越少,到後來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還斷了糧食,士兵們連樹皮、茶葉和紙張都吃,一個接一個餓倒。無奈之下,張巡只好派南霽雲帶領三十名騎兵重出重圍,向臨淮(今江蘇睢寧西北)守將賀蘭進明借兵。
賀蘭進明害怕叛軍,不願出兵救睢陽。但他愛惜南霽雲勇猛,召集手下設宴招待南霽雲,想留下南霽云為自己所用。南霽雲知道賀蘭進明不肯借兵,哪裡有心吃飯?他咬下自己一個手指,流著眼淚說自己未能完成使命,留下根手指作為來此的見證。南霽雲離開臨淮,又從別處借兵三千,回到睢陽。被叛軍發現,一場血戰之後,才進了睢陽。張巡和許遠知道沒有借到兵,兩人反覆商量后,認為睢陽乃江淮屏障。為阻止叛軍南下,惟有死守睢陽。
城裡糧食沒了,就吃樹皮,吃戰馬,連麻雀老鼠也吃完了。城裡所有的將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無希望,也沒有一個人叛逃。
到十月中旬,在疾病和飢餓又沒有外援的惡劣情況下,守城的將士們已失去戰鬥力,眼睜睜地看著叛軍翻牆入城,卻沒有一個人有力氣起來抵抗,睢陽城終於陷落。
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等人寧死不屈,均被尹子奇殺害。但尹子奇也在之後不幾天便被唐軍打敗,全軍覆沒,尹子奇被殺示眾。十二月,天下暫告平定,唐肅宗追封死難的功臣。後來,到唐僖宗時,又將張巡、許遠、南霽雲的畫像移入凌煙閣,供後人祭典。

戰爭意義


當時,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張巡、許遠守睢陽,兵力最多時也不滿7000,前後400餘戰,竟然殲滅叛軍12萬人。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復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復了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後世紀念


張巡祠坐落在商丘古文化旅遊區商丘古城拱陽門南側730米中心大街路西,護城河北側,隔護城河與八關齋相望,是為紀念“安史之亂”中為保衛雎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

六忠烈


張巡

張巡(708—757年11月24日),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關於張巡籍貫,《舊唐書》本傳 載為蒲州河東,《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舊唐書》早出,應以為準。後人也多采《舊唐書》所載,如《全唐詩》、樂史《太平寰宇記》即是)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年),卒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據說死後被追封為“通真三太子”。張巡少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后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儘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真源地處中原,豪強地主很多,他們與官府相勾結而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真源之前對華南金即有所耳聞,及他一上任即將華南金關押起來,然後依法懲殺。之後,赦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

許遠

許遠(709—757),字令威。唐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人,今伊橋人。唐開元末年進士,曾入劍南節度使府為從事,因忤節度使章仇兼瓊,貶為高要尉。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亂,唐玄宗召其為睢陽太守。至德二年(757)正月,遭安慶緒部尹子琦合兵十餘萬圍攻,他與真源令張巡以數千兵卒協力固守睢陽。堅持至十月,糧盡,羅雀掘鼠充饑。終因外援不至,城破被執,送至洛陽,在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遭殺害。韓愈評論說:“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阻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后詔贈荊州大都督,圖像於凌煙閣,並救建雙忠廟於睢陽,歲時致祭。家鄉鹽官縣城中亦建雙忠廟以奉祀。宋代王安石文天祥均有題詩,廟中並有“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名聯傳誦於世。其墓在伊橋楊園埭,俗稱許公墩。其讀書處在泗水亭,相傳至今。

南霽雲

南霽雲(712一757),唐玄宗時期生於魏州頓丘(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寨村農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稱“南八”。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奇功。南霽雲青少年時代勤勞能幹,喜愛學習,平時收工后總要習文練武。傳說他會七十二路槍法,善騎馬射箭,能左右開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因家境貧寒,不得不棄家外出謀生,后投奔張巡部下被委以重任。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慶緒殺死安祿山後,派汴州刺史尹子奇統兵30萬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求援。張、南引兵子寧陵向睢陽進發,攻破叛軍防線與睢陽守軍會合。后尹子奇披掛上陣,被南一箭射中左眼。為守住睢陽,安先向屯兵彭城(今徐州)的御使大夫許叔冀求援,但許無動於衷,南置罵而歸。隨率精騎三十突圍至臨淮(今江蘇盱眙北)向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求救。南見其不肯出兵,便進前一步說:“睢陽與臨淮近在咫尺,兩地相依為存,若睢陽失守,臨淮危在旦日,請大夫三思。”賀蘭見南是難得將才,便想留於身邊,於是設宴款待。南含淚道:“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說著,拔出佩刀自斷中指。然賀蘭仍不語,南說:“主帥之命不能完成,叛兵不能掃平,國家不得安寧,請留此指以示人之心,歸報主帥,與城池共存亡。”隨上馬而辭。臨出城怒弓會射佛塔,箭入半天。並誓曰:“叛軍平定后,必殺進明,此箭乃我志也!”。
是年十月,睢陽陷落,張巡、南霽雲被虜。叛軍尹子奇勸南投降,南稟稟正氣,大聲說:“男子漢大丈夫,不可向不義者屈服,寧掉頭顱垂青史,不留罵名在人間。”昂首挺胸英勇就義。後人曾有詩云:灑血睢陽笑痴?故鄉粗豆靡窮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將軍尚有祠!

雷萬春

雷萬春(?一757),唐將領。安史之亂時,從張巡守雍丘(屬今河南杞縣),抵抗安祿山軍,在城上面中六箭,堅守不動。后隨張巡守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堅守不屈。城陷后,與張巡同遇害。

賈賁

賈賁(?一756),為擁兵2000的單父尉,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安史之亂,756年2月他與張巡將軍一道奮起抗擊已經投敵的原雍丘(今河南杞縣)令狐潮叛軍,戰死疆場。

姚誾

姚誾(?一757),唐將領。安史之亂時,隨張巡守睢陽(屬今河南商丘),堅守不屈。城陷后,與張巡、南霽雲、雷萬春等36人同時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