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必正與妙常的結果 展開

必正與妙常

中國宋代豫劇劇目

《必正與妙常》是豫劇王派藝術的經典劇目,該劇以細膩的筆觸描述了潘必正與陳妙常衝破封建藩籬,追求純真愛情的故事。該劇雖無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卻入情入理,震撼人心。自上世紀50年代起,“豫劇小生之帝”、豫劇王派藝術創始人王素君先後聯袂豫劇名旦王敬先、朱巧雲、高玉秋等主演此劇,該劇還曾被拍攝成戲曲電視劇,中央電視台、省台、市台及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播放了此劇。熒屏的熱播、業內的讚許,觀眾的追捧曾一度將該劇推向新的藝術高峰,成為盛演不衰的叫座劇目,在豫劇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標誌著豫劇王派藝術步入鼎盛時期。

作品內容


新編劇演員
新編劇演員
50年代初豫劇皇后陳素真看了川劇陽友鶴陳書舫的《玉簪記》后,便移植改編並新排演了此劇,又喜演『秋江』一折。陳素真飾演陳妙常,趙玉麟飾演潘必正。后陳素真將此劇帶到了開封,而她的獅吼學生王敬先、華翰磊等人也主演了陳門的《滌恥血》、《三拂袖》、《玉簪記》等劇目,其中《玉簪記》後來改名為《必正與妙常》。現為豫劇王派經典劇目。
青年書生潘必正落第歸來,無顏歸家,因其姑母為女貞觀的觀主,遂借宿於此,觀中遇避難至此的陳妙常,潘必正驚其艷麗而生情,又經送經、琴挑、偷詩等一番試探,得知妙常心中也有自己,兩人遂私定終身,不料,卻被其姑母發現,姑母擔憂侄兒的前程,欲加阻攔,趕潘必正出觀,陳妙常得知后,顧不得禮教和佛法的約束,在秋江,追潘必正而去,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目錄


第一場:秋江
第二場:送經
第三場:琴挑
第四場:偷詩
第五場:夜會
第六場:逼試
尾聲:趕舟

作品影響


2011年由河南喜事傳媒文化傳播公司、河南電台戲曲廣播、河南公益無限藝術團、豫劇王派藝術傳承中心等單位共同打造共同打造新版豫劇傳統劇目《必正與妙常》,由青年導演李斌執導,並特邀“豫劇小生之帝”王素君、豫劇名旦朱巧雲等擔綱主演,在原劇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發展、觀眾的需求,注入了新的藝術元素。,新版保留了舊版的唱詞、唱腔等核心元素,為了貼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要,在舞美設計、服裝道具等方面進行了大幅度改良,呈現給觀眾的將是一出唱腔婉轉細膩、視覺風格更為時尚現代的戲曲。
為助推中原經濟區建設,實現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7月12日晚,由河南喜事傳媒文化傳播公司、河南電台戲曲廣播、河南公益無限藝術團、豫劇王派藝術傳承中心、河南素雅劇社等單位共同打造的王派經典劇目、豫劇傳統戲《必正與妙常》演員見面會在河南藝術中心舉行,現場觀眾興奮目睹了當年以此劇登上熒屏的兩位主角王素君和朱巧雲今日風采,7月28日,觀眾將有幸欣賞到時隔近三十年後她們的首次合作。
豫劇《必正與妙常》以細膩的筆觸描述了潘必正與陳妙常衝破封建藩籬,追求純真愛情的故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豫劇小生之帝”、豫劇王派藝術創始人王素君先後聯袂豫劇名旦王敬先、朱巧雲、高玉秋等主演此劇。1986年,開封電視台將王素君、朱巧雲主演的此劇拍攝為戲曲電視劇(分上、中、下集)。中央台、省台、市台及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播放了此劇。
時光荏苒、韶華易逝,但藝術積澱卻會隨時間走過而更加深厚,藝術之花也會隨養分積蓄而華彩綻放。
當年潘必正的飾演者王素君雖已年過八旬,但她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並不遺餘力地默默傳承著戲曲藝術。近年來,王素君老師克服重重困難自籌資金成立“素雅劇社”,為廣大戲迷開闢了一塊精神的家園,以實際行動履行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職責。尤其是排練新版《必正與妙常》時,王素君不僅冒酷暑到排練現場手把手為青年演員說戲,並拿出積蓄為演員們購置服裝。有觀眾感嘆:“王素君老師樹立了德藝雙馨的典範,她為戲曲藝術付出的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當年熒屏中妙常的扮演者朱巧雲雖年愈六旬,但清麗秀美的容貌依稀可見,她演、唱具佳的現場表演更令現場觀眾如痴如醉。
對於時隔近三十年後王、朱再次合作,該劇導演李斌介紹:“此次特邀王素君、朱巧雲擔綱主演,並在原劇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發展,觀眾的需求,注入了新的藝術元素,深入挖掘主題意蘊,會帶給觀眾新的視聽感受。”